文化城市发展的创新实践—城市博物馆

2017-08-01 00:05
城乡建设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文博博物馆文化

■ 金 磊

建设文化

文化城市发展的创新实践—城市博物馆

■ 金 磊

中外城市都拥有自身的文化历史及发展的不同路径。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表达的大凡是历史传统与艺术成就,更是城市的象征与发展的缩影。当代社会文明进程证明:没有博物馆,城市将变得贫穷;而没有专属的城市博物馆,城市无法对其历史文化展开收藏、研究、教育和传播,也更难从传承的文博视角编织城市文化振兴的创意之道。

城市博物馆旨在营造文化城市的“客厅”

单霁翔在《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中,十分透彻地分析了博物馆何以成为城市文化进步的积极力量。他认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精神失落的城市必定是失效的城市,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常常让人质疑它的品味,所以要将博物馆建设成为充满人文关怀与和谐氛围的“精神家园”,成为城市文化创造的内在动力。单霁翔至少从八个方面论述“文化城市”:其一,文化城市应具有博大的文化情怀;其二,文化城市不是单纯的城市文化建设;其三,文化城市是具有良好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城市;其四,文化城市是兼顾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发展的城市;其五,文化城市是公众道德与素质较高的城市;其六,文化城市是具有鲜明个性与特色的城市;其七,文化城市是具有高雅文化气质、高尚文化沃土的城市;其八,文化城市要将每一个城市单元都融入主流城市文化之中。很显然,一个太具商业气息且躁动的城市不可能是文化城市。

城市的发展使历史文化的保护面临着巨大挑战,博物馆对遗产的拥有、创造及守护将越来越被视作“社会的基本需要”,而公众和集体利用物质文化来满足对过去的记忆和重新诠释,已成为现代社会与当代城市的普遍现象,并被视作是城市生命延续的支撑。任何历史城市的保护,实际就是在解读并保护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博脉络。美国城市社会学家R·E帕克曾指出“城市决不仅仅是许多单个人的集合体,也不单单是各种社会设施如街道、建筑、电灯、电车、电话的聚合体;城市也不只是各种服务机构和管理机构如法庭、医院、学校、警察和各种民政机构人员等的简单聚集……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然的产物,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可见,城市最根本的内涵是要符合人性化生存与发展之需求,要具备人文特色和人文精神,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城市公众的精神象征、本质表征与核心价值。城市与城市文化的文博精神,重在要对“社会进程”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予以持续关注,即要用发展的观念、用“活”态保护与利用之思,对其不仅仅局限于修复历史遗存的保护,还需要设计出一种以价值观为基础的保护模式乃至创意城市发展策略,通过诠释、教育和社会参与、科学调查、文献梳理、艺术鉴赏等多种方式,实现以保护研究、传播文化、价值认定等为基础的遗产保护文博新路径。对于文博保护的国际策略当属对世界遗产保护的一系列宣言:2016年7月11日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的《世界遗产保护伊斯坦布尔宣言》重申:“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做出的加强对文化和自然遗产国际保护的承诺,呼吁各国提出‘创新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将遗产保护融入决策过程和安全战略。”因此,牢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赋予该组织的任务即确保对世界遗产的文献书籍、艺术作品和历史与科学遗迹的保护任务的完成是极为重要的。

博物馆何以成为“城市的客厅”,既是公众的需要,也是文化城市建设的需要。一旦公众将博物馆视为自己文化追求的一部分,他就会引以为豪,就会自觉从中汲取营养;同样,博物馆以其文博藏品的标志印证其唯一性,从而给城市整体带来活力与竞争力。“城市的客厅”之博物馆的文化观,不仅为城市,更为公众提供着优质服务。如果说具有经典且纪念意义的博物馆建筑师是城市重要人文景观的代表,那么以博物馆文化的藏品资源为基础的创新活动与展览,都是难得的城市生活之文化含量的标志。正是因为博物馆以“城市的客厅”为名,从而使馆舍、邻里、社区乃至城市普惠到文博精神的滋养,博物馆才能与城市及公众同呼吸,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性才有机会渗入并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城市的客厅”的交流与学习,让博物馆精神根植于城市中,从而提升不同城市的文化竞争力。

城市博物馆与城市文化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城市博物馆即以城市为主题的博物馆,但其深意则是展示城市发展脉络与城市文化历史的博物馆,在这里不仅可倾听城市的“故事”,更可感悟城市文化精神。国际博协1968年在巴黎成立与之相应的城市博物馆委员会CAMOC(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llections and Activities of Museum of Cities),2007年7月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为挂靠单位组建中国博协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致力于城市博物馆相关学术研究。城市博物馆与一般的公共博物馆不同,由于城市的当代发展与城市文化的近现代化,所以伴随着二十世纪的一系列转型,城市博物馆已成为展示城市演变进程不容忽视的一道风景,它不仅引发城市审美的嬗变,还使城市在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人与人、人与事件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视野时空变迁,城市博物馆不仅是城市的象征,还在城市文化振兴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疑,文化是重要的发展资源,构成城市的高端竞争力,它已为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所接受,其中,之所以城市博物馆重要,因为它是传承与创意产生的优质土壤,它可以激发并培育创新的思想与文化环境,也被大多管理者视为城市竞争力的标志之一。城市博物馆的特质,使它有丰富的思想营养、鲜明的文化特色,是从文化上治理城市的重要工具。城市博物馆建设之思是厘清文化认同与城市认同的关系,更是城市文化基因传播与教育的过程,在这个“文化空间”中城市的表情、记忆乃至荣耀充分体现。在城市博物馆为城市呈现优雅的表情过程中,笔者发现城市文化建设与历史遗产保护绝不是一个消费性行为,其作用是在从整体上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给城市文化建设注入一种灵魂之力。

如果说,一般公共博物馆的功能是研究、传播和教育收藏的场所,那么城市博物馆的功能是建筑在其上的,更兼有展示文化城市标志的载体,它要忠实地服务于城市文化的主旋律。如中国江苏南通博物苑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同时也是中国以城市命名的城市博物馆,其可彰显城市文博特质的方面主要体现在:(1)南通博物苑是中国居首的城市博物馆,张謇(1853-1926年)身为有新作为的清朝状元在奏清朝廷创设文博机构未果情况下,回乡边创业、边创办南通博物苑,使博物苑为文博事业及南通城市都起到开先河之作用。(2)南通博物苑的“苑”字在中国文博史上地位独特,强调了科学与人文,强调了科学、知识、教育的综合性,强调了科普阵地与休闲之所。(3)南通博物苑本身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是列入张謇故居濠南别业,后又将啬园的张謇墓地并入),不仅是20世纪的历史建筑,还有张謇先生的文博思想,是有双重价值的丰富遗产。(4)南通博物苑的城市博物馆体现了集群效应。21世纪以来,南通市以构建环濠河文博馆群为龙头,着力塑造“博物馆城”的城市文化新形象和城市个性特色。2005年8月2日,江苏第一座城市博物馆—南通城市博物馆在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与全国设计大师何玉如主持设计下完成,为全国文博事业发展百年庆典献上贺礼,新馆濒临濠河,与百年南通博物苑隔河相望,共同组成南通市的文化符号。由南通博物苑引发的城市文化振兴之思启示人们:一流城市的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发达的文化产业、优秀的文化人才及其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城市文化的精神本质。任何欲建设以文化为主宰的城市振兴计划,都不可缺失具自身特质的文化,挖掘珍稀历史文化、倾心有特色的城市博物馆建设是提升城市精神之必需,是从新视角对城市独特魅力、持续影响力、永恒价值的重要发现。

城市的各类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那么城市博物馆不仅是城市的文化景观更是城市优秀文化的代表;如果公共博物馆有内涵丰富的概念,那么城市博物馆主题更直接且针对性强、对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作用明显,使命感更非凡。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独特标识,文化更成为不同城市的品位和底气,与一般公共博物馆不同之处,城市博物馆收藏的概念是思想,之所以这样认识是因为走入城市博物馆的第一印象,不仅仅是满足公众多元与多样文化的需求,而是要让人自觉融入这个城市,立即感知这个城市的文明与标志,所有城市博物馆的细节都要为之服务。

以北京为例,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至少有八类:(1)世界文化遗产。(2)国家、市、区县文保单位。(3)普查登记文物。(4)挂牌保护院落。(5)近现代优秀建筑(含20世纪建筑遗产)。(6)地下文物埋藏区。(7)历史文化保护区。(8)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首批分布)。老北京的城市形态由于和传统中国基本一致,因此愈是地域性强的叙述,愈体现“老中国性”,愈有文化北京的“住家为宜”之感。首都博物馆于1953年筹备,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2005年新馆建成,是一座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地位相称的现代化博物馆,它反映了北京文化的特质与情理。

上海的文化身份彰显与北京不同,很容易确认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工商业中心,从历史文本看,特别是对其近现代历史的描述,有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集大成与缩影之说。在美国学者罗兰·墨菲1953年出版的研究1843~1949年上海历史的书《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他说“上海,连同它在近百年来成长发展的格局,一直是现代中国的缩影……上海提供了那用以说明现代中国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新事物中钥匙”,正是从此种意义上看,百年来的上海城市变迁,上海文博事业发展不仅有中国的现代城市性,也有现代中国的意义。“上海性”某种意义上是“海派性”,上海城市的文化形式是多样的、复杂的,甚至是交织的,但有一点很清楚,相较其它中国大城市,它被赋予了更多、更充分的时代性,其中的城市记忆与遗存对当代城市发展意义直接。如世界博览会对近现代城市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与促进,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带领参观者行走的“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大展区,可发现并感悟到城市发展中的华夏智慧与文脉底蕴,使以上海为中心,面向中外的城市特色文博精神得到阐发。上海是由于19世纪50年代崛起并成为中国近现代经济、贸易、金融、文化中心的特大城市,其标志性意义恰如中国城市“五千年看西安,一千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遍布中西文化合璧的上海大都市,处处可见其鲜活的城市文脉和没有围墙的“城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城市传承与发展的一系列文博经典之作,当属位于上海民族工业发源地之一的莫干山路50号(目前苏州河畔保留最为完整的民族纺织工业建筑群)即M50艺术创意园,该项目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贴上“上海时尚地标”之签,列为“推荐参观之地”。“上海城市博物馆”可解读的有两处:其一是创于1952年的上海博物馆(原址在南京西路325号旧跑马总会),现位于上海市人民广场之侧,实际上是一座大型古代艺术博物馆,从一定意义上彰显了上海面向中国与世界的文博视野;其二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市延长西路619号),其内涵更贴近上海城市文化及个性的提升,正在建设中的新馆明确定位为全面展示上海历史文物,是反映上海历史发展轨迹的“地方志”类型的博物馆。

城市博物馆是城市乃至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如同“家园”一般在城市文化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不仅仅是城市典藏文明的殿堂,更要担负起从文化上为城市个性与振兴贡献力量的使命。城市博物馆不仅要拥有话语权,还是一个“基地”;不仅是城市文化发布中心,还应成为城市宝藏与精神品质塑造的“智库”;在这里文化塑城不是愿景与口号,是有真正推动力的吸纳中心与交流“窗口”。表征城市博物馆建设可操作的“行动”思路,至少要做到如下六点:(1)通过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立法支撑城市博物馆建设。(2)城市政府要将主题城市博物馆纳入城市文化建设的框架中。(3)倡导建立建筑师、规划师、文博专家、媒体人、公众的联盟。(4)推进城市博物馆与城市文化振兴计划的联动机构建设与传播策略研究等。(5)加强城市博物馆创意服务在内的教育培训与志愿者培育。(6)通过城市博物馆有计划的创意活动,提升公众参与服务的消费量。

(作者系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

猜你喜欢
文博博物馆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博物馆
文博扬帆起航
文博学院
谁远谁近?
浅谈高职院校文博人才的培养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