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199双手

2017-08-15 20:40kikis
中华手工 2017年8期
关键词:手艺人弹幕手艺

kikis

43岁的张景,有着很多中年人没有的干练。光头,白衬衫,说话的时候常常会停顿换一下气,仿佛说的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看起来严谨的他,却在3年前,做了件让人觉得疯狂而又冲动的事情。他卖掉了北漂近20年才买的房子,带着两个门外汉朋友,跑遍了中国23个省,结识了199位手艺人,记录了144项传统手工艺,拍摄了一部名为《寻找手艺》的纪录片。

卖房实现梦想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同年12月,“工匠精神”入围年度10大热门流行语。一时间,在全中国关于“手艺”“工匠精神”的潮流铺天盖地地袭来。每个人都在问,什么是“工匠精神”?而对张景而言,3年前,他就知道答案。

3年前,张景40岁,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经济危机。他曾是央视编导,因为无法突破工作瓶颈,离职创业开了一家影视制作公司。可公司不仅没赚到钱,还常常收不回拍摄酬劳,最多的时候欠款达三四十万元。重压之下,张景在无数个失眠的夜晚,反复追问自己,“我一直在追求什么?一直为之高兴的事情又是什么?是金钱还是地位?”

全都不是。

40年的人生生涯,最让他高兴的只有4件事:救了两个人的命、一部片子让某些行业得到重视、一个项目让整个部门涨薪一级、一部片子让美国每年对中国某公益项目多投了2亿元。每件事情,都和一个主题紧紧相关:帮助别人。“那时我就想,我要拍一部纪录片,一部属于自己更属于别人的纪录片。”

张景想到了童年山村里,那些质朴的手艺人。

他们很少被关注,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自给自足。他们也不懂历史,只知道他们的手艺,可以养活家庭。他们也不知道,在外面的世界,人们都称他们是手艺人。于是,张景决定纪录片的主题就是“寻找手艺”,他要去发掘那些开始被世人遗忘的手艺以及那些连自己都无法言明,为何要执着坚持的手艺人们。他要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手艺人,也许关注的人多一些,手艺就能消失得慢一些。

但是拍纪录片,哪有这么容易说走就走。没有钱,什么梦想都是空想。但即便是打官司诉讼成功了,那些欠款依然没有要回来。一边是家里还有两个孩子等着读书、吃饭;另一边,“梦想”又一直紧紧地催促着。

在这样的夹缝中,他做了让人瞠目的决定:卖房。

带着“无知”出发

解决了经济来源之后,张景开始筛选要拍摄的手艺人。“我只想拍那些为生活服务的手艺人。”张景以此为标准,从资料中摘取了一万多人,粗选出1 000位,再细选成300多位。没有台词,没有策划,也没有事前约访,这样的行为,连张景自己都觉得“有点无知”。“现在市面上能看到的所有纪录片,几乎都是摆拍出来的。所有的场景,对白,都是由专业的团队进行策划。甚至纪录片主角的一个动作不按脚本来,就会喊卡,像拍电影一样,一遍一遍重新来过。”从事多年影片制作的张景厌倦这种套路,他在内心抗拒这种“流行”。“我觉得这样做最大的弊端就是,把真诚的人也变得不真诚。”

他抛弃了套路,甚至是同行的伙伴,找了三个门外汉当帮手。

一个是他在北京最好的朋友,何思庚。邀请他不只是因为信任,更是因为陪伴。张景预料到这一路不会太轻松,如果有何思庚在,最起码还有人能陪自己走到最后。一个是他在香格里拉拍摄纪录片时认识的客栈老板,喻攀。他是个孤儿,在他身上有

一种天生的自由和不羁。后来的经历也证明,喻攀确实给全队带来了惊喜,虽然在出发前一天,他才学会录音。还有一个是摄影师小蒋,在团队中除了张景自己,这是唯一一个稍微有点专业背景的成员。

河北是他们的第一个目的地。从北京出发经过3个多小时的车程,张景看到街道两边开始出现不少人物像、观音像、石狮子等石雕,他知道快接近目的地了。这里是河北曲阳,此地的石雕非常有名,工人们一锤一锤专心工作,可是要拍谁呢?正在张景犹豫时,工人们发现了扛着摄像机的他们,全都围过来看稀奇。很明显,他们对摄像机的兴趣大于拍摄纪录片。

而在第二个拍摄地点山西柳林,他们再次遭遇打击。

计划的拍摄内容是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桑皮纸创作技艺,可等他们扛着设备从河北赶来发现,所有的作坊早已倒闭,留下的只有断壁残垣。张景不甘心,跟着老人爬上曾经布满造纸作坊的山坡,试图找到过去繁荣的痕迹,结果他看到的只有荒草、破窗、黄土房。老人冯其林见他们来一趟不容易,拿出了他收藏的最后一捆桑树皮,也是造桑皮纸基础的原料。第二次拍攝,又一次无疾而终。紧接着,摄影师小蒋又因为家中有事,退出了团队。

张景有点蒙,没想到老天给了他一个接一个的下马威。

到了第八天,他们赶到了甘肃景泰的龙湾村,这里紧靠黄河。张景要拍摄的手艺,是羊皮筏。它曾是龙湾村主要的交通工具,但在更便利的交通工具普及后,羊皮筏子几乎绝迹。是旅游业让羊皮筏子得以延续,也让制作羊皮筏子的手艺得以传承。这一次,张景他们终于顺利的拍完了整个羊皮筏子的制作过程,让他们很满足。

之后的拍摄,不仅开始变得顺利,还有许多惊喜和感动是张景没有预料到的。

在新疆喀什,他们遇到做陶器的吐尔孙江大叔,做陶器的时候他一言不发,揉土、拉坯、烧窑……50多岁的他,在新疆土窑里爬上爬下,身体灵活得像个20多岁的小伙。把最后一批陶器送入火窑后,这位新疆大叔突然对着镜头发起了牢骚,抱怨旅游的升温让陶器的原材料涨价,这样他就不能做更多的陶器。他也担心,有一天他不在了,这些陶器的制作技艺就会慢慢消失。“如果事前约好了拍摄,能拍到这些吗?显然不能。”这种不加修饰和掩盖的真实,让张景非常触动。

离开新疆,他们往东到了云南,张景第一次面对匠人和手艺流下了眼泪。

那是80多岁的还在做油纸伞的老人,坎温。中国的油纸伞,有1 000多年的历史,取材天然,纯手工制成。相传过去佛祖巡游,行至傣家,看见傣族人每逢风雨无处躲的艰辛,心生怜悯,便教会傣族人如何做伞。但是现在,坎温所在的云南勐海,几年前还有4位老人会做伞。到现在另外3位老人已经去世了,只剩坎温一人。

他每天都坐在墙角做伞,面对摄像机也只是好奇地看了两眼,手上一直忙碌着。本来只是一次常规的拍摄,但张景却在摄像机后面一直忍着眼泪。他在镜头后面看着这位老人用棉线固定伞骨架时,线断了8次。每断一次,老人的表情都会忽然地愣一下,然后心急地尝试下一次。到最后,老人表情看起来很沮丧。“每看一次,就会哭一次。”张景有些不好意思。

在西藏,他们遇到做佛像的土旦兄弟。两兄弟手艺好,一笔佛像造像订单最高可达几百万元,照理说应该很有钱。但兄弟俩都捐了,“有钱的时候捐金子、捐佛像,没钱捐的时候,就免费给寺庙做,不要人工费。”土旦兄弟朴实地笑了笑。这一笑,让张景很受冲击。原以为卖掉房子,为了梦想拍纪录片是很了不起的行为。但是跟土旦兄弟比,他还是“虚荣”了。新疆、西藏、云南、四川、湖南、浙江……这样的手艺人,张景和他的团队遇见了199位,经历了199次心灵的冲击。出发前,张景打算通过这次拍摄,帮助那些不被关注的手艺人。但当拍摄开始后张景发现,不是他帮了他们,而是他们帮了他。

结束了126天的拍摄,张景回到北京,没有急着剪辑,而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整部纪录片,不对手艺人做任何煽情的描述和包装,还原他们最真实的样子。“只有这样,他们身上的力量,才能准确地传递给所有观看的人。”

为了剪辑好这部片子,他把自己关起来,每天对着100多个人的影像资料,一遍遍地过,一遍遍地剪辑。“经常都有情绪低谷,面对几百个小时的片子,没有任何头绪,有时候就是坐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弄。”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他在这样的迷惘中独自摸索、挣扎、撕裂、成长,没有任何收入,团队里的两位兄弟甚至也对他产生了怀疑。在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支持他的是屏幕中一位位手艺人。“是这100多个人在一步一步地迫使我往前走。”最后片子剪了50多遍,终于粗见雏形。

阿妈,你的手艺已到达世界各地片子终于出来了,却没有一家电视台愿意播放。“那时候,我不断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是一个纪录片的门外汉,二把刀?”失落、怀疑、愤怒、无奈,各种负面的情绪涌上了张景的心头。“难道自己真的做错了吗?”

電视台不肯放,张景也没有钱做推广。“一般电影至少几十万、多则几千万元的推广费,但我一分钱也没有”。有人想到张景在出发前卖掉的房子,对他说的缺钱产生质疑。张景无奈地说:“卖的那套房在燕郊,4年前卖的,成交价一平方米不到6 000元。钱,早就在拍摄过程中用完了。”生命要不是一场大冒险,要不就是一无所有。就在张景觉得自己快要“一无所有”时,弹幕视频网站B站的运营人员找到了他,希望《寻找手艺》能在网站播出。张景看到了转机,虽然此前从没接触过弹幕,却没想到播放效果让人惊喜。累计目前为止,已有9.8万人观看了这部纪录片,并留下了9 182条弹幕。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第四集侗族造纸大妈在镜头里咕哝:“这次我们的照片和名字就到北京了,只是名字到北京也好啊。”,屏幕里马上出现了一条回答“请放心,已到北京”。3秒后,一条接一条的弹幕铺满整个屏幕:“请放心,已到深圳”“已到上海”“已到四川”“已到伦敦”……这满屏的弹幕,只传递了一个信息:阿妈,你的手艺已到达世界各地!

好运只要开了头,就接二连三地赶来。在视频网站成功播映后,旅游卫视的工作人员主动找上门来寻求播放,还有香港的发行公司联系他,表示想要代理海外放映权。一切看起来,好像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张景却说:“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这部片子到底是好是坏。但不管怎样,我计划拍第二部,只要手艺人还在,我就会继续寻找手艺。”

猜你喜欢
手艺人弹幕手艺
手艺
A new beginning
HOLLOW COMFORT
维吾尔族手艺人
“弹幕”防御大师
最贵的不是手艺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累并快乐的手艺人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
老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