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方式选择

2017-08-28 02:11王燕姚姝伊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9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校服务

王燕+姚姝伊

摘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化,互联网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市场的建立都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经济发展中的知识和人力资源提供者,应根据经济发展适时调整方向,培养适合企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黑龙江省高校在不断借鉴国内外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经验,创造出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和服务方式。本文通过调查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多样化方式,总结现有条件下的经验和不足,提出高校与区域经济共赢发展的途径。关键词:高校;区域经济;服务;发展

高校作为知识之源,创新之源,与经济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校科技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科研程度不断加深,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现阶段黑龙江省高校和区域经济的结合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具体现状如下。

一、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和区域经济结合现状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黑龙江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5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进步,经济增长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未来的发展依旧有较大阻力。2015年1~9月,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 79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5%,增幅比上年同期、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高出0.3个、0.7个和0.4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实现增加值4 989.9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 091.9亿元,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09.1亿元。其中,第一、第三产业同比增长5%和10.3%,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1.9个百分点,增长平稳;第二产业增长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依旧需要稳定的发展。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值增幅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2014年同期水平,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值分别为5 308.1亿元、161.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8.7%、-42.0%,是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二)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发展现状

我国每年都取得数以万计的最新科技成果,其中高校科技成果每年就达三万多项,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显示出了我国的科技潜力和实力,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20%、专利实施率不到15%,而发达国家高达70%、80%。同时,在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后,能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的只占被转化成果的30%,而真正形成产业的还不到5%。目前,在高校明显存在专利申请量年年上涨,但成果转化情况令人担忧的目前状况,这样势必影响到技术进步。面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严重挑战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情,加快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战略转变已迫在眉睫。 黑龙江现有高校81所,其中本科高校35所,专科院校45所,独立院校1所。目前黑龙江省内985、211高校3所,对地方经济发展给予一定支持,但大部分高校,尤其是民办院校在支持区域经济方面表现不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

近几年,黑龙江省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的认识和主动性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在全省高校中,已经把服务区域经济,提高科研融合度作为指导办学的重要思想,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服务意识贯彻不足

黑龙江省高校虽然把服务区域经济作为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因为缺乏统一部署,在服务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出现多种不符合地方特色的方式,高校与区域经济结合不彻底。在高校发展过程中,没有把学校的科研活动置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部分高校科研活动与区域经济脱节严重,造成的后果是高校研究的成果没有办法运用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地方企业在运用高校科研成果的时候在实施效果上不能够完整地体现科研成果的先进性,进而影响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二)方式选择单一,灵活性较差

黑龙江省高校与区域经济合作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与地区企业合作方式单一的途径上。黑龙江省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导致省内主要产业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缓慢,省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在知识技术要求上比较分散,目前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主要集中在浅层次的校企合作上,在深度和广度上依旧有较大潜力。在提供智力支持的方式上,高校参与企业合作主要采用的方式是校企合作,具體方案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生产,受学生能力的局限,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够发挥应起到的作用,造成企业和高校间的合作灵活性较差。

(三)人才外流削弱高校作用

高校培养的人才大部分进入当地企业中,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但由于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人才所具备的技能与区域经济需求不一致,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省外地区的工作机会,人才外流,因此高校在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被削弱,不能够发挥高校的人才指导作用。

(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

高校教师和学生拥有大量的高质量的信息,有筛选信息和科技研究的平台,有利用高质量信息的技术人才,而这些是企业和市场所需要的,现阶段黑龙江省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企业和高校间沟通不通常,高校的科研成果对接缺乏有效的平台,让企业能够了解高校科研成果,高校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五)高校培养人才职业素质下降

在调查中发现,企业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是留得住,靠得住,也就是对于企业的忠诚和职业素养。现阶段,虽然大部分高校将职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但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依然存在道德修养不足,对于工作敷衍应付的现象。因此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有敬业精神和风险精神,能够融入集体,具有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人才。

三、服务地方,共赢发展措施选择

综上所述,目前黑龙江省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发挥高校知识指导作用。

(一)统一部署,提高服务意识

黑龙江省高校在将服务意识贯彻的过程中,需要将地区经济状况和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切实树立教育的服务本位理念。高校目前需要将服务理念贯彻到教育的过程中,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与地方经济相结合,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服务。高校不只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第一环节,高校中人才受教育的过程是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应将服务区域经济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更应建立统一的部署,在不同的角度,使不同层次的高校都能够参与到区域经济服务中,发挥高校的积极作用。

(二)灵活选择服务措施

高校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掌握大量信息和理论,在融入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可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可以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作为科技的研究者,可以选择解决地区经济、技术难题;作为人才的提供者,可以承担人才培养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项目的承担者,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产学研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相关项目。多种方式相结合,根据不同的需求调整服务方向,在不同的角度服務区域经济。

(三)拉近地方与高校间人才培养差距

黑龙江省经济特点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因此在高校培养人才过程中,应注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加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真正实现市场和高校人才培养的一致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鼓励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专业的发展,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课时量向地方性实践性课程倾斜,使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知识体系和知识能力的培养上都能够符合地方特色,缩小差距。

(四)建立校企合作沟通平台

缺乏互信和互相了解的环境造成高校科技成果的可转化性差,因此未来政府须和高校、企业间合作建立双方沟通的平台,让企业了解高校研究状况,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够转化为真实的生产力,只有这样高校的研究成果才不会被束之高阁,存在于象牙塔中,而企业能够了解最新的技术,最新的信息,进而实现企业技术的进步和升级。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能够建立双方的了解机制,消除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五)加强人才的职业教育

将职业教育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高校的培养中,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一批批优秀的职业素质良好的毕业生是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所做的最直观的贡献。大学的基本任务是为毕业生提供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学校在履行这些应尽的职责同时,也在为地区先进的企业提供它们所需要的技术支持。高校加强职业教育的方案,可以选择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已经毕业的社会人员,可提供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短期职业教育和培训,将职业教育扩展到更大范围,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素质的人才。参考文献:[1]吴淑芳,田伏虎.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1.[2]王楠,毛清华,冯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模式创新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3.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高校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