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名人故居 慕大师风范

2017-08-30 16:09文/春
藏天下 2017年6期
关键词:郭沫若故居老舍

文/春 水

瞻名人故居 慕大师风范

文/春 水

◎郭沫若故居,现为郭沫若纪念馆,1982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日闲暇,在京城到鲁迅故居、郭沫若故居、老舍故居,追忆大师风范,呼吸大师文气,景仰之情油然,感慨喟叹良多。

三位大师誉满中外,如雷贯耳。此次走近大师故居,体察感悟,还是有诸多意外。

首先是没想到与我的故乡有这样紧密的联系。他们在文坛的盛名和不朽的作品,我是知道一二的。但在他们的学术生涯中或是他们的人生经历中,都打上了齐鲁大地的深深烙印,我是深感惊奇的。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对中国文化持深刻的批判态度。但他主张了解中国历史,并从中汲取营养。他对汉代画像石及历代碑刻拓本收藏颇丰,评价很高。曾对好友许寿裳说过:“汉画像的图案,美妙美仑。”鲁迅先生一生共收藏汉代画像拓本700余幅,其中来自山东的就340幅。而且最早接触的汉代画像石就来自山东嘉祥。仅隔一年,鲁迅先生在考证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胡须时,引用的就是山东嘉祥武梁祠的画像。之后他多次请友人或在北京琉璃厂收集山东汉画拓本,并做了编书准备。

郭沫若先生与山东的联系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郭老的文才名不虚传。在山东的著名胜境,他的题联寓意深刻,令人一见难忘。在大明湖历下亭后面的名士轩门前抱柱上,他的题联是:“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为李清照故居的题联对仗绝妙,语意深沉:“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而为蒲松龄故居“聊斋”题的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他为泰山赋诗多首,传为美谈的一是一块石刻“虫二”的解读为“风月无边”,一是他题写的书法精品牌匾“未了轩”。

老舍先生与山东的联系更直接,他于1930年在齐鲁大学任教授,生活在青岛;1934年任山东大学教授,生活在济南。先生在济南,对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三大名胜一一领略,并留下了精彩的文篇。而在青岛,他的成名之作《骆驼祥子》即诞生于此。以致后来在青岛的老舍故居改建成了“骆驼祥子博物馆”。

令人感慨唏嘘的是他们不同的身世,相同的遭际。三位大师都诞生于19世纪,晚清和民国初年是中国千年大变局,千千万万中国人与五千年文明史的神州故国一同遭受劫难。鲁迅先生出生在绍兴一个没落地主官僚家庭,我去过绍兴先生的故居,也在百草园徘徊,还体验了孔乙己喝酒的小酒馆咸亨酒店,品尝几颗“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蚕豆,居住环境和启蒙的塾第,都还延续着当年兴盛的气象。郭沫若先生的故乡是富甲一方的天府之国乐山,我也去过他家的老宅;那也是庭院宽敞,几进几出;家境殷实富足,名望盛隆的士绅之家。老舍先生却是正宗的满族,地道的北京人。只是幼年丧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后得祖父的东家信佛,好善乐施,得以资助,九岁始入私塾。他们从艰难的岁月中由童年进入成年,恰是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年代。为了求学或是后来参与挽救民族危亡,都付出了太多的心血,经历了颠沛流离,远渡重洋,躲避战乱,居无定所等诸多磨难。他们的平生遭际和以后的文学盛名是种什么联系?这是我在三位大师故居前思考的一个问题。

幸赖三位大师都有一位非凡的女性相伴。鲁迅先生是位思想大家,生前锐利的眼光,对落后的中国,沉睡的国民爱之深,恨之切,看之透。用犀利的檄文针砭时弊,唤醒民众,因此其影响之大之广,当时就在文学青年和革命青年中确立了导师地位,景仰和追慕者众多。他的学生许广平走近先生,使他人生的后十年挈妇将雏,享受到爱情和天伦之乐。先生的手稿和后来第一版全集,全赖许广平女士的精心保护整理,为中华民族文学殿堂奉献了至宝。郭沫若先生的夫人于立群陪伴郭老走过政治动荡的岁月,故居中悬挂的大篆长幅和其他书法作品,顿生惊讶。难以想象是一位年长的女性所书,其广博的学识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从件件书法作品中足以得以印证。老舍夫人胡青的画作,俊逸清秀,悬挂在原貌保存的卧室书房,熠熠生辉。故居内一边是老舍先生文学创作的书房,一头是夫人胡青女士的画室,互不相扰,文气生香,文章与书画相映,夫唱妇随和合,往日庭院的温馨依然可追。三位大师与三位非凡女性,爱情滋养,心灵相通,读懂彼此,相扶相携。

◎老舍故居

赢得身前身后名。三位大师学文广博,功底深厚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而他们的影响和声名又不像有的人那样,或是风靡一时,昙花一现,或是当时无名,之后才有价值的出现。而这三位大师,当时即在文坛或独树一帜,或声势浩荡;或思想灿若北斗,或文采飘逸飞扬。鲁迅先生《狂人日记》《阿Q正传》,一经发表便使“洛阳纸贵”。郭沫若先生的新诗《女神》《天上的街市》《凤凰涅》,一旦刊发,便辉耀诗坛。而稍晚老舍先生连载的《骆驼祥子》结集出版,便使作家之名享誉文坛。至于时光飞逝三位大师故去多年,他们的声名如陈年老酒,逾久弥香。新中国成立后,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整理全集刊印,一些篇章进教材进课堂,教育影响了一代代青年学子。郭沫若先生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科学和文学两大领域担纲领衔,为新中国科技事业,文学事业呕心沥血,一篇《科学的春天》,时隔四十年仍在许多人心中回响。老舍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离美回国,担任全国文联和作协领导职务,讴歌新中国成就,《茶馆》《龙须沟》等作品深受大众喜爱,北京市政府授予其“人民艺术家”称号。

三位大师的故居风格各异,气象不同。老舍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是老舍先生1950年由美国归国后自己花钱购买的一个普通四合小院,在此居住长达16年,创作了《茶馆》等不朽作品,是世界闻名的“丹柿小院”。作为一名朝圣者,我驻足丹柿树下,感受到的是“朴真”二字。鲁迅先生的故居坐落在西城区阜城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与鲁迅博物馆比邻。这是1924年5月鲁迅先生亲自设计建造的一座四合院。坐北朝南三间正房,东厢房是母亲居住,西厢房是原配朱安居住,正房过堂后边又设计出几平方米的“老虎尾巴”,一张书桌,简易的床板,后窗宽敞,向外眺望,平常人家和飞鸟树林。“窗外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还是枣树”之名句就出于此景。在这里我感触到的是“深沉”二字。郭沫若故居是由邓颖超大姐题写牌匾,坐落在北京什刹海西畔,前海西沿18号,原为中医世家乐氏达仁堂宅第,1963年郭沫若先生迁入居住,度过了他的晚年。园中树木茂密,为郭沫若夫妇亲自栽植,垂花门内办公室、卧室、客厅、写字间陈设如故。一年四季,四季有花,尤其是海棠树下是牡丹,海棠开过牡丹花,虽然初春时节,我仍然感受到大师夫妇遗留的浓浓书卷气,在这里体悟到的是“若虹”二字。

大师辈出是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大师是人生道路上引航的灯塔,是茫茫夜空中的星斗,是历史长河中的航标,是民族的荣耀。返程途中,路过百年北大,走进校园,我漫步在未名湖畔,临风石舫舷边,仰望博雅塔,瞩目红楼,这里曾大师云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还有后来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个个学富五车,声名远播。近读梁启超先生一百年前写的《论中国国民之品格》一文,针砭的国民品格大缺点四宗:一曰爱国之心薄弱;二曰独立性之柔弱;三曰公共心之缺乏;四曰自治力之欠阙。真为大师的灼见叹服。还看了季羡林先生30多年前的文章《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是1989年10月25日发表,他说:“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的关系从几千年的历史来看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球已经快踢到东方文化的场地上来了。东方的综合可以济西方分析之穷,这就是我的信念。”大师思想如炬看得深邃高远。梁先生一百年前针砭的国民品格缺陷,今天仍然是国民须克服的;而季先生在三十年前提出的文化自信,今天已成为党中央治国方略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大师。

大师的炼成,与其身世、天赋、生活环境密不可分,思想和业绩的成熟无不经历平生遭际与诸多磨难,成功的背后凝集着辛苦、悲伤、思索、奋斗,奉献给社会的是瑰宝,应该十分珍惜。大师们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享用不尽的,他们的贡献是无价的,景仰、敬畏、追慕大师,是尊重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文脉,是敬畏先辈为我们后人积累财富的辛苦,是为我们的后人作出示范。

钱学森是科学巨匠,民族骄傲,他的一声“为什么当今出不了大师”追问,令多少有识之士思考,网络媒体传播形式,手机文化快餐阅读,功利之心与商业运作,难以再出鲁、郭、茅、巴、老、曹这样的文学大师。媚俗、低俗、追俗的作品,也不会成为经典。社会经济繁荣同时,文化的健康向上应提上日程,核心价值观要有示范引领,要有权威的解读,而大师的作用是别无替代的。

景仰大师,敬畏大师,追慕大师,应是文明社会的风尚!文明社会应该是大师辈出的时代!

责任编辑 肖凌霄

猜你喜欢
郭沫若故居老舍
北平的秋
卫立煌故居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郭沫若佚诗一首
老舍的求婚
魂兮归来返故居
反七步诗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