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9-04 14:52李军征
决策探索 2017年16期
关键词:高技能河南省校企

李军征

当今时代,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高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成为我国经济持续高效快速向前发展的掣肘,这就对我国在人才战略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虽然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扶持办法,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价值错位,在短期内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河南省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先后印发了《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南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等多个文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高技能人才的数量、素质、结构等方面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打破对于人才培养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因地制宜地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河南省的具体情况,综合各省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构建良好的高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从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已有数据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河南省高技能人才总量已经达到160.15万人,约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7%,其中新培养量为103.8万人,较之“十一五”期间分别提升了0.6倍、3.25倍。但是在取得了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河南省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当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总量上仍旧不足、人才结构仍显不合理;高技能人才在认知观念上仍旧存在偏差,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的年轻人,他们的成长、生活环境较为优越,在思想观念上对技术工人这类职业多少存在一些歧视心理;由于长期以来技术工人的待遇普遍不高,社会认可程度也比较低;另外,政府、社会在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可以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彻底解决。

二、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学历”与“技能”之间的失联

虽然河南省已经较早地开始引导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对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进行了探索,也启动了一批本科院校作为试点院校,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并在全国获得了很大的赞誉,但是,由于这些院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体系方面的不够完备,在人才与社会的衔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培养出来的技术型人才类型比较单一。另外,一些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比较重视学生的技能发展,虽然在技能上具有非常高的水准,而且也获得了技师资格证书,但是,由于证书与学历之间的失联,使得这些学生不能够享受一些社会福利方面的待遇,导致中职、高职院校中的技能优势不能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相结合,从而使培养高技能人才在“学历”与“技能”之间未能充分地衔接与整合。

(二)未能充分发挥和落实校企间的协同合作

除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高专、技工院校以外,企业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然而,据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除在全省150家大中型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实行“一企一法”外,并没有发现更多的企业主动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几乎全部由人社部门、教育部门和各类院校在推动和开展。

(三)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陈旧

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知识、轻技术,重学历、轻能力等价值评判的错位,使得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在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忽视对专业性较强的人才的培养,重视对急需高薪职位的培训,而培训的内容也相对比较有限、陈旧,对当前国际上新技术、新内容并未涉及或较少涉及。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教育主体在办学观念上的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是政府在引导、监督方面的机制不够成熟。

三、探索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国家人才培养观的要求

李克强总理在“纪念职业教育法公布实施20周年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应该面向市场,进一步深化改革,培育出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河南省地处中原大地,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全省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三)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河南省在地域上處于内陆地区,相对于江浙这些沿海社会经济发展大省,其在地域上的优势并不明显,因此,河南省在引进高技术型人才方面也困难重重。2016年第四季度河南省人才市场分析报告指出,高技能人才必将成为人才需求的主力军。因此,培养人才,以满足人才方面的要求,是河南省在人才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现实需要。

(四)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需求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其就业总量的压力很大,必须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来促进就业。因为在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如果人才供给不足,就无法推进产业结构顺利转型,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结构方面的问题。所以,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解决人口大省的就业问题、缓解就业矛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四、创新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措施

(一)建立科学化、系统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1.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满足河南省对于高技能人才方面的需求。根据河南省产业发展和人才资源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快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围绕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健康服务等支柱产业和信息、物流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河南省产业转型所需的各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2.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考评机制。近些年来,河南省在高技能人才的考评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河南省职业技能的考评机制建立较晚,存在着一些滞后性,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之间缺乏有效的链接,因此,为了满足河南省在高技能人才建设的发展要求,应构建多元化的人才考评机制以培养与适应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首先,可以优化社会职业技能的管理机制,将其实施的标准拟定得更为合理与现代化,以推动考核管理的发展。其次,可以借鉴江浙等省市和国际上的先进考核模式,推动人才评价的合理化。最后,可以将考核纳入学历教育当中,让在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考核标准为要求,促进职业能力的发展,使其在毕业的时候就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方便用人企业使用,促进学生的就业。

(二)立足先进的教学内容

高校在培养人才时,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多设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使学生在校学习的时候就能够掌握与国际相接轨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并学会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实现对专业领域的高新技术的追踪。这就要求高校在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不断了解并更新教学内容,对国际上的成熟技术原理与规范能够“用得活”“用得好”,对国际上的新技术能够“学的会”“用得上”。同时,学校还应该着力研究先进的技术,与企业合作,不断进行自主创新,使学生的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着力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让学生能够掌握较高的技术且“一专多能”。

(三)强化“校企协同”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培养高技能人才,首先,全社会要树立高技能人才是人才强省的重要支柱的观念,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企业、院校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推广现代学徒制等形式的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合作创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培养适应经济发展、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探索建立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校企共赢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在实行校企合作的过程当中,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合作的新模式,除了通过现代学徒制与企业进行合作之外,还可以通过企业参股办学等合作机制,与学校共建“双师型”的教师培训基地,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成立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专业人才的行业信息资源专家库,不断探索更新对人才的培养方式,探索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致力于形成“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四位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四)培育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作为文化的一种体现,是中国古代“善美境界”与“德艺兼求”传统的和谐统一。河南省产业转型需要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需要有工匠精神的支撑,因此,要积极培育以精业和敬业为核心的工匠精神。為解决当前职业院校疏于考查学生职业精神的问题,笔者建议除了通过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加强教育外,还可以通过邀请往届毕业生现身说法、辅导员教育、企业文化熏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态度。在校内实操实习时,为学生营造类似于企业的实训场地,严格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高技能河南省校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