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探析

2017-09-06 18:48王满全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4期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民办高校心理学

摘要:大学的创新创业文化是大学文化系统中的一种亚文化,是创新创业时代文化建设的新特色。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基于学生潜能开发的视角,将研究重点从大学本身转向学生,更为关注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生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活力和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关注全体学生潜能开发的成长文化,是重视学生积极创新创业体验形成的过程文化,更是强调创新创业氛围营造的整合文化。心理学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要以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热情,以多元互动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创业体验和情绪,以完善的政策和服务鼓励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从而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创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心理学 民办高校 大学生创新创业

在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日益成为创新创业大军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尤其是民办高校大学生,他们在大众创新创业路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切实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技术水平低、创新创业夭折等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摆在民办高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为人们开辟全新的视角,有助于强大创新创业者的心理素质,从实际的角度切实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扩大创新创业成功率和全民参与率。

一、民办大学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具有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但缺乏信心

民办高校学生情商较高,创新创业意识较强,尤其大一刚入学,都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创新创业信心却有减无增。根据前人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显示,在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态度,选择对创新创业"很有兴趣"或"较有兴趣"的人数比例高达83.94%,但随着在校时间的延长,考虑打算创新创业的选择人数会越来越少,尤其是临近毕业的"大三"学生,对于选择创新创业持谨慎保守态度,毕业生中有80.28%更倾向于"就业",仅有5.28%打算毕业后"自己创新创业"或"和朋友共同创新创业"。这说明很多大学生仅具有创新创业的想法,但大多只停留在设想阶段,没有付诸行动。当前大学生对于从事创新创业活动首要的积极态度是乐观,而与之相比他们在对自我能力上的认知明显没有其他几个维度那么高。结合实际分析来看,作为在校大学生,他们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对未来的工作怀有热情的期望,加之社会经验尚浅,对于创新创业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估计不足,都会使他们产生乐观的心态。同时,作为在校大学生的他们也深知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与成为一名优秀的创新创业者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产生信心不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

(二)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不强

目前,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都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进行,而由于有些授课教师本身缺乏创新创业经历,因此,在讲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时候,更多介绍创新创业理论、缺少实践的指导,实效性不强,学生们感觉起效的作用不大。

二、心理学带给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视角

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主观层面关注积极体验研究;个体层面关注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层面关注积极组织系统研究。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以往的心理学只关注少部分人在心理状态中存在的问题,各种神经症、精神疾病等,而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并没有当做重点来关注。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压力越来越大,更多的人们希望能够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而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正满足了大众对调整自身心理状态的需要。积极心理学在内涵和目标上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一)积极的心理主观体验

积极的心理主观体验主要包括个体的幸福感、满意度、成就感和期待感等方面。在当前一些大学生眼中,创新创业是不得为而为之的被迫选择,不是主动追求人生的幸福,不是主动迎接挑战。很多大学生往往是就业无门,迫于就业压力而去选择创新创业,但他们的内心并不幸福和满意,而常常是十分纠结和焦虑的,在内心中并没有对创新创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美德和力量是个体积极品质的核心。在这些特质当中,很多都是一名创新创业者应该具备的良好素质和能力。比如,创新创业者需要足够的勇气、聪明的头脑、果断的抉择、敏锐的洞察力、诚实守信、团队协作、善于交际以及领导才能等,这些品质的建立与培养能够很好地帮助一名创新创业者取得成功。

(三)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建立国家法律法规、有效政府、和睦健康的家庭、关系和谐的社区、积极发展的学校、有责任感的媒体等。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国家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如提供小额贷款、免税减税、简化办证手续等政策来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同时各高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讲座,帮助大学生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一个创新创业者内在的心理特质是决定创新创业者能否成功的关键,它比任何创新创业技能更重要。一个有兴趣、有胆识、敢于追求自己幸福、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把握机遇的人很少有困难能够难倒他。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创新创业心理,是破除当前制约创新创业发展瓶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庄秋琴.大学生心理学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 西部素质教育,2012(06):250-251.

【2】王萌.论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 现代交际,2016(12):136-137.

作者简介:王满全 男(1985-),甘肃白银人,工作单位:山西工商学院,职称:助教,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心理学、教育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生创新创业民办高校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探究
高校教师赴东航机务产学研践习之思考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商业模式分析
政府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角色缺失及重塑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