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嵛”模式

2017-09-07 01:16谢清毅
昆嵛 2017年3期
关键词:王小波办刊征文

谢清毅

《昆嵛》是由烟台市牟平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季刊,自2012年创刊至今已走过了五年的历程。五年来,《昆嵛》从闪亮登场到笃定前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与模式,在此略做归纳。

八位一体,立体传播

《昆嵛》自2012年下半年筹备创刊,2013年正式出刊,目前,除纸质版《昆嵛》外,还在龙源期刊网(www.qikan.com.cn)、博看网(www.bookan.com.cn)同步推出,胶东在线文化频道设有《昆嵛》专刊,智慧·牟平网设有书香牟平《昆嵛》专栏,还有新浪《昆嵛》文艺博客、昆嵛文化传媒微信公众号、《山东诗歌报》微信公众号,实现了八位一体,立体传播。

作为传统的传播媒介,纸质期刊仍然是人们习惯的阅读载体,在信息化时代,网络的传播拉近了时空距离,对各级各类期刊的传播速度起到了“调平”作用,只要一放到网上,瞬间传遍四面八方,这对传统期刊杂志来说,犹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昆嵛》正是紧随信息化时代,牵手网络,在不长的时间内声名远播。

专题活动,助力创作

活动带来活力,《昆嵛》的掌门人深谙此道,并巧妙地策划和利用各种活动,为办刊服务。每年《昆嵛》都会组织作家、读友、编辑开展采风活动,如2013年“寻找山东最美鄉村”龙泉采风活动,寻访作家王小波故居采风活动;2014年水道镇采风活动;2015年第七届“养马岛读书节”采风活动,牟平口腔医院采风活动,牟平粮食局采风活动;2016年第八届“养马岛读书节”采风活动,莫言故居采风活动,“重走英雄路”杨子荣(1947-2017)牺牲七十周年采风纪念活动。采风活动为作家们提供了相互沟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对激发创作灵感、搜集创作素材都有积极的作用,每次活动都能创作出一批采风作品。

征文比赛,赛文识人

如2013年“齐河”杯博客诗歌大赛;2014年路遥中篇小说《人生》接龙大赛,“秦龙生态原浆”杯女作者散文大赛;2016年烟台龙泉全国主题诗歌大赛征文活动,“烟台齐和红外科技公司理疗通”杯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散文家擂台有奖大赛;2017年纪念王小波诞辰65周年“首届水道青虎山散文奖”征文,首届“彭氏菜根香杯”“我的家风故事”原创散文故事大赛征文。每次征文比赛都会吸引众多作者投稿,来稿的作者除烟台本地外,还有省内、省外的,他们带来不同风格、不同韵味的作品,对丰富《昆嵛》内容、扩大《昆嵛》影响、宣传牟平、宣传烟台都有很好的作用。

名家名人,效应凸显

《昆嵛》自创刊伊始,就与名人名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冯德英、邓刚、尤凤伟、毕淑敏、李延国、鲍尔吉·原野、张炜等著名作家的作品都登过《昆嵛》的版面。已故著名学者、作家王小波的作品,对他的研究、评价,对他在水道青虎山故居的寻访等,在《昆嵛》上均有涉及,让我们对王小波的认识更进一步。最近焦红军主席正在策划树立王小波雕像,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昆嵛》登载过杨先让(原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教授,著名画家、作家,牟平人)、杨悦浦(原《美术家通讯》主编、编审,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招远人)、谢玉堂(原山东省副省长,栖霞人)等名人的作品,这些名人怀着对家乡的无限深情,把作品交于《昆嵛》,作品耐看耐读,同时也提升了《昆嵛》的影响力。

不拘一格,唯文是举

《昆嵛》是一个接地气的刊物,奉行“乡土、思想、文化、原创”的办刊理念,选用了很多来自农民、工人、学生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源自丰富的生活体验,抒发真性情。如程吉童(当时是在校大学生)的《在黄河上》《怀念母亲》,北芳(农民)的《参观牟氏庄园的纠结》,王运兴(农民)的《石洞有鱼》,孙玉玲(农民)的《严冬里的春天》,王光磊(工人)的《又见农家腊酒浑——腊月返乡纪事》,蔡洪卫(工人)的《吃的那点事》,等等,显示了《昆嵛》不拘一格、广纳良文、唯文是举的宽广胸怀。

打破地域,冲出胶东

《昆嵛》奉行开门办刊的理念,采用的作品不限于牟平、烟台当地,不限于胶东、山东,而是放眼全国。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昆嵛》所用作品来自北京、辽宁、江西、黑龙江、山西、河北、重庆、云南、浙江、四川、江苏、西藏、新疆、福建、安徽、广东、甘肃、山东等地,彰显了《昆嵛》海纳百川的情怀。

甘于奉献,隔空喊话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昆嵛》创刊至今只有五年,其蓬勃稳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有一个甘于奉献、足智多谋的带头人焦红军主席,他不仅是一个创作成果颇丰的作家,也是一个善断多谋的管理者,在他麾下,有认真细心的编辑孙汉宁、徐丽、吕芳等人,有刘向东、李克利这样的诗人、执行主编,这些业余编辑、主编甘于奉献,令人敬佩。

焦主席具有隔空喊话的能力,从他的文评和微信中可见一斑,他与“哈尔滨朗诵网”主编常世伟、“翰墨文香苑”特约主播响琳并不认识,至今未曾谋面,可是,焦主席把多篇美文交与二位,经过他们声情并茂的演播,为作品增色不少。

据我了解,焦主席与很多作家、文友只是通过邮件、微信、电话等方式交流沟通,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交流的效果,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搞定的。

行笔至此,想起了莱西作协副主席李克利在《我和<昆嵛>》一文中说到的:“《昆嵛》是文学的一块净土,纯洁,纯粹,纯净,以质取稿,不收作者任何费用,是作者和读者的世外桃源和精神家园。”

《昆嵛》已形成了她独特的办刊风格、办刊模式,《昆嵛》的创新还会继续下去,真心希望《昆嵛》越来越好!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小波办刊征文
“图图话话堡”征文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众声喧嚣,再读一读王小波
似水流年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拟广告
重要预告
坚持依靠青年办刊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