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殷璠选诗中看储光羲

2017-09-11 12:02
关键词:英灵选本田园诗

张 璐 瑶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从殷璠选诗中看储光羲

张 璐 瑶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唐代著名诗选家殷璠所编写的《丹阳集》与《河岳英灵集》堪称唐人选唐诗的双璧。唐代诗人储光羲是唯一一位同时被选录进两个选本的诗人,可见殷璠对储光羲的重视。但两个选本对于储光羲诗歌的入选数量、内容以及评语都不同。探究两个选本呈现不同状况的原因,可以窥探出储光羲人生心态的变化、诗风的转变以及其经典化过程的衰退。

殷璠;《丹阳集》;《河岳英灵集》;储光羲

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4 13:09

从选本角度研究诗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就唐人选唐诗而言,因编选者和选录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相近,可靠性更高,故唐代编选的唐诗选本就成为研究唐代诗人的重中之重。作为唐代著名诗选家,殷璠为后世留下两部重要选本——《丹阳集》和《河岳英灵集》。对比两部选集可以发现,储光羲是唯一一位在两个选本中同时出现的诗人,但殷璠对储光羲诗歌的数量、内容以及评语的选录均不同。对其作深入研究,可以更加真切地还原储光羲诗歌的整体风貌以及其经典化过程的衰退。

一、从选诗内容看储光羲人生心态

储光羲是唯一一位在殷璠的两部诗选中同时出现的诗人,且从选诗的数量与诗前小序等迹象都可以看出殷璠对储光羲的推崇。就选诗情况而言,《丹阳集》选录延陵储光羲诗共3首,分别是《田家杂兴》《行次田家澳梁作》与《夜到洛口入黄河》;《河岳英灵集》共选储诗12首,依次是《杂诗二章》《效古二章》《猛虎词》《射雉词》《采莲词》《牧童词》《田家事》《寄孙山人》和《酬綦毋校书梦游耶溪见赠之作》。对比可以发现,两部选集对储光羲诗歌选取的篇目完全不相重复。按照选本惯例,一般选家都会依据自己的选诗标准选录诗人同等类型中较为突出且优秀的作品。《丹阳集》和《河岳英灵集》的编者同为殷璠,但对储光羲诗歌的选择不同,这与选本编选的时间、入选者人生境遇的变迁以及诗选家选诗理念的变化都有密切联系。

对于两部选集的成书时间,一些学者早有论证。傅璇琮在《殷璠〈丹阳集〉辑考》中指出,《丹阳集》成编时间“当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至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间”[1]52;吕玉华“把《丹阳集》编纂时间锁定在开元二十三年至开元二十六年间,最后定名成编则在天宝元年至天宝三载间”[2];乔长阜“根据《墓志》所显示的蔡希周任监察御史、蔡希寂为渭南尉的时间以及《丹阳集》郡称丹阳和县名曲阿的事实”,推断出“《丹阳集》当成书于天宝元年、二年间,很有可能就在天宝元年”[3]。《河岳英灵集》的编选时间因多次修订而记载不一。根据现存各本序言所引可确定此书编于玄宗一朝,最有可能是天宝四载(745年)或十二载(753年)。因此,《河岳英灵集》的成书时间比《丹阳集》稍晚是确定无疑的。两种选集一前一后,而并非同时成书,这就为选诗内容的不同提供了可能。

另外,从《丹阳集》所选的18位诗人的任职情况可以看出,其诗人基本由下级官吏和民间人士所构成,一般都是县尉、主簿及校书郎等,而级别最高的大理司包融也只有六品。许多润州籍诗人如官至礼部员外郎的陶翰被《河岳英灵集》选录,但在《丹阳集》中并未出现,由此也可以窥出殷璠选诗的倾向性。所以,当时的储光羲能入选《丹阳集》,其职位应该不高。同时应注意的是,《丹阳集》所选18位诗人除包融与储光羲外,其他人在名字之前都列出官职,而储光羲只写名字却略去官职的作法绝不是偶然现象。史书对储光羲的介绍较为简略,据《新唐书》记载,储光羲为“兖州人,开元进士第,又诏中书试文章,历监察御史,安禄山反,陷贼自归”。参照谭优学《储光羲行年考》,其大致生平事迹可梳理如下:储光羲开元十四年(726年)以高等进士及第,随即应制受官汜水尉。于开元二十年(732年)辞官归乡,隐居江东故乡延陵。两年后,储光羲重新出山,并在开元末与天宝初数年间往返于多地,寻求政治出路。期间多与王维、孟浩然、祖咏和綦毋潜等交往唱酬,抒发隐逸避世之志。后又入秦,隐于终南山。储光羲重入宦籍当在天宝七年(748年),再次出山任太祝。也就是说,从开元二十年至天宝七载约15年的时间里,储光羲无任何官职。《丹阳集》的编纂时间与此一致,可见储光羲虽已进士及第并做过官,但在《丹阳集》结集时应为隐居状态。所以,殷璠在集中只写储光羲之名却不署其职衔完全在情理之中。而从选诗篇目来看,《丹阳集》所选内容恰好与上述推测互相印证。《丹阳集》共选储诗3首,分别如下:

种桑百余树,种黍三十亩。衣食既有余,时时会亲友。夏来菰米饭,秋至菊花酒。孺人喜逢迎,雉子解趋走。日暮闲园里,团团荫榆柳。酩酊乘夜归,凉风吹户牖。清浅望河汉,低昂看北斗。数甕犹未开,明朝能饮否。(《田家杂兴》)

田家俯长道,邀我避炎氛。当暑日方昼,高天无片云。桑间禾黍气,柳下牛羊群。野雀栖空屋,晨昏不复闻。前登澳梁坂,极望温泉分。逆旅方三舍,西山犹未曛。(《行次田家澳梁作》)

河洲多青草,朝暮滋客愁。客愁惜朝暮,枉渚暂停舟。中宵大川静,解缆逐归流。浦溆既清旷,沿洄非阻修。登舻望落月,击汰悲新秋。倘遇乘槎客,永言星汉游。(《夜到洛口入黄河》)[4]84-85

前两首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写农家的日常生活,很好地把作者热爱田园生活与向往隐逸的情怀表达出来。第三首诗虽属羁旅题材,但言语中流露出其欲乘舟归隐之意。可见,3首诗都与隐逸之乐有关,这正与储光羲辞官后的悠游状态一致。《丹阳集》作为一部地域选本,是殷璠在应举落第并留连长安之际编撰的。纵观《丹阳集》全书可以发现,入选诗人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即都显示了润州地区文学创作崇尚隐逸的特点。所以,储光羲的以上3首诗作入选《丹阳集》既符合殷璠的审美心态和心境,也与储光羲当时的实际状态高度契合。

任何人的理想抱负与审美追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河岳英灵集》的成书时间较《丹阳集》晚。因此,殷璠在编书过程中所遵循的标准及其选诗理念也会改变,这与其人生理想和审美追求的变化有密切联系。同样,成书时期储光羲状态的变化也是决定选诗内容的关键因素。《河岳英灵集》在序中指出:“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5]107而且,通过考察入选《河岳英灵集》的诗人情况可知,储光羲、崔国辅、綦毋潜、常建、王昌龄与李嶷皆为开元十四年和十五年的进士及第者。由此可见,开元十四年与十五年是编选者殷璠十分在意的一个关键节点,且该时期入选诗人以进士团体为基础。而这些进士及第者又有一个共同特征:官位都不高,甚至有仕宦不进者。可以说,《河岳英灵集》的编选摆脱了声明威望的限制,不再以诗人官位高低作为选诗的标准,而是将官运不亨但有才华的人入选诗集,由此表现出编者对才高位卑者的同情与理解。这与《丹阳集》以揄扬润州诗人且壮大故乡声势的目的不同,《河岳英灵集》的编纂熔铸了编者的自身命运。因此,《河岳英灵集》选择储光羲诗歌的题材相比《丹阳集》更为广阔,除流传后世的田园诗外,社会政治诗与酬唱赠答诗也都入选在列。

另外,诗选家与入选者的关系也应引起注意。在殷璠《河岳英灵集》所选的盛唐24位诗人中,储光羲是与其关系最为密切且复杂的一位诗人。据戴伟华推测,“储光羲是《河岳英灵集》编选的指导者”[6]。既然储光羲帮助并参与了殷璠《河岳英灵集》的编选,那其中选诗内容也应符合其自身的期待。储光羲在《河岳英灵集》的编纂期间内虽辞官未仕,但并未绝意仕进或全心归隐,而是往返于东西两京之间,在悠游唱和中积极地谋求政治出路。此外,储光羲在《丹阳集》成书时还算不上首屈一指,但经过不断努力,在《河岳英灵集》结集时声名鹊起,超过了《丹阳集》的其他诸人。但是,才高位卑的尴尬境地也使得储光羲内心隐与仕的矛盾逐渐凸显,故《河岳英灵集》中的许多篇目都可以看成是储光羲自明心迹之作。如以乐府古题而写成的田园诗《牧童词》与《采莲词》等,往往在描绘田园生活美好的同时宕开一笔,以类似“采采乘日养,不思贤与愚”或“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的叩问结尾,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矛盾的激烈碰撞。基于此种心态,殷璠对之前《丹阳集》中3篇强烈表明隐逸情趣的诗作全都弃而不选,而是选择能表现诗人当时心态的田园之作,这也正是两部选本选诗内容不相重复的重要原因。

总之,同为殷璠选诗,一部是以壮大故乡声势为目的的地域诗选,一部是汇集众多盛唐名家名作的高质量选集。从《丹阳集》到《河岳英灵集》,不单是选录范围扩大,其中也蕴含了选诗家鉴赏眼光与选诗心态的变化,而且和入选者社会状态的变化息息相关。

二、从选诗评语看储光羲诗风

殷璠选诗形式新颖,《丹阳集》和《河岳英灵集》都在集前加注序言,且在诗人名下加注评语,开创了唐人选唐诗评选结合的新体例。《丹阳集》成书时间较早,选录范围较窄,对诗人诗作的品评也很简单,不够成熟完善。至《河岳英灵集》,编者综合运用各种批评方法,不仅有诗人生平简介,还总括诗歌风貌与摘取佳句,这一作法使得在诗人名下冠以评赞的体例更为详备。

殷璠与储光羲不仅身处同一时代,还是同乡,交往密切。因此,通过选本中的评语可以更直观真实地了解诗人诗作的原貌。

光羲诗宏瞻纵逸,务在直置[4]84。

储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道,得浩然之气。

《述华清宫》诗云:“山开鸿蒙色,天转招摇星。”又《游茅山》诗云:“山门入松柏,天路涵虚空。”此例数百句,已略见《荆杨集》,不复广引。璠尝睹储公《正论》十五卷,《九经分义疏》二十卷,言博理当,实可谓经国之大才[5]178。

同样是对储光羲诗风的评价,殷璠在两书的具体表述却不一样:一个用“宏瞻纵逸,务在直置”,一个用“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道,得浩然之气”。由此可见,殷璠对储光羲诗风的认识也有所变化。

从现存的序与评来看,殷璠在编纂《丹阳集》时,论诗以“气骨”为主,不甚重声律;而《河岳英灵集序》中明确指出编选标准,即主张声律风骨兼备,神气情3者统一,并强调“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采用了兼容并包的审美观。从《丹阳集》简单的概括到《河岳英灵集》详备的表述可见,殷璠对盛唐诗歌风貌的认识也在逐步成熟与深化。因此,殷璠在两部选本中对诗歌风格评价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丹阳集》中,殷璠以“宏赡纵逸,务在直置”评价储诗,是以“气骨”为评价标准肯定了其骨力体调与不同流俗的特点;而在《河岳英灵集》中对储诗的评价则是在继承《丹阳集》选诗之初强调“气骨”的同时,提倡“兴象”与“声律”等,对盛唐诗的选录有了更严的标准。虽然两者具体表述不同,但整体来看,内涵基本一致。殷璠极力推崇和提倡汉魏风骨,而对六朝浮艳文风则持批判态度。从储光羲入选作品来看,其诗歌风格平淡稳健,并有汉魏之风,与殷璠的评价正相契合。

田园诗是储光羲被后人称道的重要题材,平淡自然且含有趣味,真正融入乡民之间。如《田家事》:

蒲叶日已长,杏花日已滋。老农要看此,贵不违天时。迎晨起饭牛,双驾耕东菑。蚯蚓土中出,田乌随我飞。群鸽乱啄噪,嗷嗷如道饥。我心多恻隐,顾此两伤悲。拨食与田乌,日暮空筐归。亲戚更相笑,我心终不移[5]180。

作者不避琐屑,从容道来,对农家场景进行了细致描摹,并通过耕作田间时“拨食与田乌”这件小事加以表现,语言质朴且字字含情,充满了对农家生活亲切的情感体验。同时,储光羲的田园诗并不是单纯地描写田园生活,而是以田园为喻体寄托自己的志趣与感慨,曲折有深意,格调清雅老成。如用乐府古题写成的田园诗《射雉词》《牧童词》及《采莲词》,描绘了射雉、放牧与采莲等充满乐趣的活动,却在结尾处宕开一笔,恰好体现了储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的创作旨趣。

对于其“挟风雅之道,得浩然之气”的评价,从储光羲的社会政治诗中则明显可以看出。以作于安史之乱前的《效古二首》为代表:

晨登凉风台,目走邯郸道。曜灵何赫烈,四野无青草。大军北集燕,天子西居镐。妇人役州县,丁男事征讨。老幼相别离,泣哭无昏早。稼穑既殄绝,川泽复枯槁。旷哉远此忧,冥冥商山皓。(其一)

东风吹大河,河水如倒流。河洲尘沙起,有若黄云浮。赪霞烧广泽,洪曜赫高丘。野老泣相逢,无地可荫休。翰林有客卿,独负苍生忧。中夜起踯躅,思欲献厥谋。君门峻且深,踠足空夷犹[5]179。(其二)

这两首诗都以刚健的笔触道出了贫民百姓凄苦的生活状态,充斥着强烈的愤慨之情,体现了储光羲对民生的关心和国运的担忧,“浩然之气”显露无疑。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的王昌龄诗选小序评曰:“元嘉以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顷有太远王昌龄、鲁国储光羲,颇从厥迹。”从其社会政治诗以及擅写五古来看,储光羲是有意识地向汉魏风骨回归,体现了风雅之道。

将殷璠所选15首诗歌逐一分析,无论田园诗还是其他题材都能看出储光羲平正沉潜的性格以及质奥古朴的诗风,这也与殷璠的品藻正相契合。因此,储诗的风格正如对其评论所言,“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道,得浩然之气”。《唐才子传》中对储光羲的记载则直接引用了《河岳英灵集》中对储诗的评语,可见其概括之精准。

三、储诗经典化过程的衰退

盛唐是中国历史上流光异彩的时代,盛唐诗坛更是人才济济,流派纷呈。储光羲正值这一时期,作为田园诗的代表,与盛唐诗坛“双子星”李白和杜甫、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山水诗人王维与孟浩然以及“七绝圣手”王昌龄一起被看作是盛唐诗坛的8大诗人。能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脱颖而出,可见储光羲有其独特的魅力。

从历代诗话和唐诗选本来看,储光羲的地位和价值历来被学者推崇。苏辙是宋代诗人中最早发现储光羲者,其在《栾城遗言》中称光羲诗“高处似陶渊明,平处似王摩诘”。此后,储光羲便常被拿来与田园诗的鼻祖陶渊明以及山水派诗人王维作比较。李东阳《麓堂诗话》指出:“储光羲有孟之古而深远不及岑参,有王之缛而又以华磨掩之。”钟惺与谭元春的《诗归》选储诗62首,且评曰:“储诗清骨灵心,不减王、孟。”贺贻孙在《诗筏》中论五言诗平远一派,认为“储、王诸人学苏、李、《十九首》,亦学彭泽,彼皆有意为诗”。贺裳《载酒西诗话又编》云:“王兼长,储独诣也。”至此,储光羲的田园诗被推崇到极高的地位。而其五言古体则是在高棅《唐诗品汇》流传之后被熟知的,《唐诗品汇》中选储诗84首,并将他视为五古名家。王夫之的《唐诗评选》更是将储光羲与韦应物并称为唐代五言之圣。由此可见,储光羲诗歌的成就与地位经历了千余年的评判,直至清代都没有动摇。只是,近代对储光羲的关注度大大降低,对于储光羲的研究也寥寥可数。岁月积淀,大浪淘沙,许多诗人与诗作难免被流逝的时光所掩盖,而储诗在经典化过程中被冷落,与其自身以及外部环境都有密切关系。

首先,从储光羲成就最大的田园诗来看,成败终在于此。统计《全唐诗》收诗情况可以看出,储光羲的创作题材丰富多样,但田园诗数量的比例高达60%,被后世广为乐道。相比王孟,储光羲是盛唐最致力于田园诗创作的诗人,其作品在表现闲适情趣的同时,还接触到一些乡村生活的现实。但是,他的作品在构局浑成与意境高远方面,与王孟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同一类型的诗歌创作中自然就被王孟两人的光芒所掩盖。此外,清贺孙贻在《诗筏》中也指出“王之诸体皆妙而储独以五古胜场”。由此可以看出,储光羲在文学史中仅是作为王孟山水田园诗派的附庸被提及。同时,储光羲的田园诗“上承陶渊明,下起范成大”,这既是他的优势也是劣势。储光羲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田园诗的创作中,显然意味着对陶诗的继承。而且,储光羲在创作过程中自觉且有意识地学习模仿陶渊明的痕迹十分明显,在写作中他们都致力于以朴实平淡的语言描述农村的风物人情,展现田家生活的淳朴之美。储光羲在积极追步陶渊明的同时也有所发展,他更愿意让农民成为诗中的主角,将他们的现实生活展示出来,而陶渊明更多地是将自身躬耕田陇的生活体验写出来。从这个角度而言,储光羲能够抛开自我,将笔触直接伸入到农民之中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但这种以朴实的笔触描写农家事的手法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却并不讨巧,也不容易引人关注。所以,人们只是看到储光羲在模仿陶渊明的路上越来越朴拙,而其自身的特点往往因模仿而被掩盖。

此外,也与现代读者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有关。对于古代文学的认识,因相隔太过遥远,现代人习惯找到一个时代最为突出的特点将其简化概括。正如王国维所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等,每一时期人们都习惯给其一个定位以突显时代的特点。盛唐气象便是被人逐渐定型化的代表,乐观自信与昂扬向上成为盛唐诗歌的基本调式,但这并不能代表盛唐诗歌的全部风貌。唐人选唐诗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诗人的整体风貌,而近代读者在选诗时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与唐人自身的眼光不同,他们最想突出的是唐人乐观自信的气质,储光羲性格却恰恰与其相背离。他浑厚沉着的性格以及恬淡质朴的诗风显然难以赢得读者的好感。因此,储光羲自然更容易被历史所冷落。

文学史的书写是有限的,读者不能过分苛求给每位诗人留出一席之地。但是,对于在盛唐时期颇负盛名的储光羲确实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每位诗人被经典化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其自身和社会的多重因素。储光羲的诗歌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但因其备受推崇的田园诗模仿陶渊明痕迹严重,且与王孟一派题材风格类似,故被现代读者所忽略。

[1] 傅璇琮.殷璠《丹阳集》辑考[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2] 吕玉华.《丹阳集》考辨[J].文献,2003(2):48-57.

[3] 乔长阜.蔡希周兄弟事迹与《丹阳集》成书时间考[J].镇江高专学报,2004,17(4):21.

[4] 殷璠.丹阳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 殷璠.河岳英灵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6] 戴伟华.论《河岳英灵集》初选及其诗史意义[J].文学评论,2011(2):112.

(责任编辑张盛男)

AStudyonChuGuangxiintheAnthologiesofYinFan

ZHANG Lu-yao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00,China)

TheAnthologyofDanyangandTheAnthologyofGreatPoetsofHeyueare two important works of the famous author of collections of poems Yin Fan.Chu Guangxi of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only poet who is selected in the two collections,which shows that he is regarded as important by Yin Fan.However,the number and the content of the poems and the comments on the poems are quite different in the two collections.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asons reveals the change of Chu Guangxi’s life attitudes and the change of the style of his poems,which determines the decline of his classical creation.

Yin Fan;TheAnthologyofDanyang;TheAnthologyofGreatPoetsofHeyue;Chu Guangxi

张璐瑶(1993-),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I 207.22

:A

:2095-462X(2017)04-0001-0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70714.1309.020.html

猜你喜欢
英灵选本田园诗
田园诗
作为一种批评方法的选本意识
——现代新诗选本研究综述
The Intralingual and Interlingual Construction and Spread of Du Fu’s Images
中国京剧选本之“选”与比较研究(1880—1949)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中国古代戏曲选本概念辨疑与类型区分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浅谈田园诗的创新
“孟浩然田园诗词大赛”试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