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区系的初步分析*

2017-09-12 22:26林春穆
福建林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东洋区系区划

林春穆

(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福建 邵武354011)

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区系的初步分析*

林春穆

(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福建 邵武354011)

对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的种类组成和区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天牛科昆虫共有100种,隶属于5个亚科70属,其中天牛亚科为该地区的优势类群;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共有3个分布型,以东洋区+古北区分布的天牛种类最多,共有59种;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共有21个分布型,以华中区+华南区种类最多,共有23种。该区天牛科昆虫区系具有典型的东洋区特征,且与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及西南区4区相互关系密切。

天牛科;区系分析;将石自然保护区

天牛科Cerambycidae隶属鞘翅目Coleoptera,种类多,全球已记录的有4.5万种,我国大约有3100余种[1]。有些天牛是重要的林业蛀干害虫,例如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光肩星天牛(A.glabripennis)等种类都已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林业的生产,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有些种类具有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例如黄星天牛(Psacothea hilarishilaris)、星天牛(A.chinensis)等[2,3]。2015年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扩区的自然资源科学考察,在较全面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历次科考资料,笔者对将石自然保护区拟扩区后天牛科昆虫的种类组成和区系分析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保护区昆虫资源的基础数据,为保护物种多样性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概况

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6年,建区面积1187.1hm2,地处邵武市西南部。保护区拟扩区后总面积达10433.8 hm2,地理坐标为东经117°09′~117°35′,北纬27°02′~27°35′,地处我国中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地,是武夷山山脉向南延伸的部分,将由将石和龙湖两个片区组成。其中将石片区为以沙砾岩为主的丹霞地貌,龙湖片区地层以侏罗纪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砂砾岩、长英砂岩、粉砂岩为主的低、中山地貌类型。保护区气候属中亚热带东南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7.7℃,夏季温凉,冬季稍寒冷,有霜雪,全年日照时数1704.4h,平均霜期102d,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737 mm,年平均蒸发量1347.6 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0%,这一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各种昆虫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其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4-6]。

1.2 调查与标本鉴定

调查于2015年4—11月期间进行,采用样带和样点结合的方法,通过网捕或徒手等方法采集各种植物和枯倒木上的天牛成虫,夜晚采用灯光诱集法收集具有趋光性的天牛成虫。采集标本及时记录地点、个体数量等信息。将采集标本分类编号,带回室内制作整理后进行鉴定,然后运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和分析。

1.3 研究方法

天牛科种类根据《福建昆虫志》进行分类归属,同时根据Wallace对世界陆地动物地理及章士美对中国陆地动物地理区划的研究结果,在种的水平上初步分析邵武将石自然保护区扩区后区域内昆虫分布特征,结合本地研究资料,总结该地区昆虫分布的区系特点[7-12]。

2 结果与分析

2.1 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天牛科种类组成

经统计,在扩区调查中,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共有100种,隶属于5个亚科70属(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天牛亚科有55属82种昆虫,占总属数的78.57%、总种数的82%,为最大的亚科;其次是花天牛亚科7属9种,占总属数的10%、总种数的9%;而狭胸天牛亚科为单属种,仅有1属2种,占总属数的1.43%、总种数的2%。因此,天牛亚科是该保护区天牛科昆虫的优势亚科。

表1 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种类组成

2.2 天牛科昆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区系类型

由表2可以看出,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将石自然保护区100种天牛呈3种分布型。福建地处东洋区,因此100种天牛在东洋区都有分布。跨“东洋区+古北区”分布的天牛种类最多,共有59种,占比59%。跨“东洋区+古北区+新北区”分布的种类最少,仅有1种。由此可以看出,该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区系主要组分以东洋区和东洋+古北区共有类为主,东洋区界性质典型,与古北区界联系密切,而与新北区界关系较远。

表2 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天牛科昆虫的区系类型及占比情况

2.3 天牛科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区系类型

对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系中的归属情况及占比进行统计分析,见表3。由表中可以看出,该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在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中一共有21个分布型。其中跨两区和跨三区种类占优势,各计26种,均占总数的26%,跨四区种类数量次之,有21中,广布种最少仅有2种。跨两区中以华中区+华南区型的种类最多,也是在21个分布型中数量最多,有23种,占总数的23%,占本区类总数的88.46%;跨三区中以华中区+华南区+华北区种类数量最多,有19种,占本区类天牛总数73.08%,在21个分布型中种类数量排第二;跨四区中以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华北区种类最多,有12种,占本区类总数57.14%,在21个分布型中数量分布第三;跨五区中以华中区+华南区+华北区+东北区+蒙新区种类最多,有4种,占本区类总数的33.33%;跨六区中以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蒙新区+华北区+东北区种类最多,有4种,占本区类总数的80%。

表3 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天牛科昆虫的区系类型及占比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1)此次扩区科考统计的天牛科昆虫共有5个亚科70属100种,其中天牛亚科为最大的亚科,是该地区天牛科昆虫的优势亚科,这可能由于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其物种多样性丰富,而天牛亚科昆虫大多为林业上的害虫,在植被类型丰富的保护区内,寄住多,气候温湿适宜,为其繁衍生息的理想生境,优势类群便凸显而出。

(2)该区天牛科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呈3大类3种分布型,具有典型东洋区性质,其中跨“东洋区+古北区”分布的天牛种类最多,一方面可能是天牛的生态适应力强,许多种类在长期的进化发展中适应了多种生态环境,拥有了较广的分布范围;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福建受季风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条件优越,适宜各类群动植物的生存与繁衍,其昆虫种类分布明显的表现出南北交迭、关系紧密的特征。

(3)该区天牛科在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中一共有21个分布型,表现出比较复杂的昆虫区系特征。其中跨两区“华中区+华南区”的种类有23种,在21个分布型中种类数量最多,可见这两区的昆虫关系最为密切,这可能是广东、台湾等地区毗邻福建,气候相近,植被类群相同或相似,存在相同的天牛寄住,引起了部分种类在不同区域间迁飞;跨三区、跨四区的天牛种类在本地区分布型中种类数量居第二、第三,这也说明该区天牛科昆虫与周边3个分区相互渗透、扩散,至于起源哪个分区,则要对该类群天牛的模式标本产地或寄住分布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跨五区及以上分布型昆虫种类均比较少,虽表现出该类群天牛分布较广,但可能受到气候及地理区域的限制,其种类分布只有少数适应性强的昆虫才能繁衍生存。

致谢:感谢福建农林大学刘长明教授及其团队对天牛科标本的鉴定以及论文写作的指导!

[1]华立中,奈良一,G.A.塞缪尔森,等.中国天牛(1406种)彩色图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474.

[2] 胡鹏,查岭生.中国食用昆虫记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22-526.

[3]萧刚柔主编.中国森林昆虫(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453-511.

[4]谢少和.福建将石自然保护区冬季鸟类多样性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00,27(3):46-51.

[5]张海燕.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的初步评估[J].林业勘察设计,2008,(1):92-95.

[6]李卫勤.福建将石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调查及区系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3):36-38.

[7]黄邦侃主编.福建昆虫志(第六卷)[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67-578.

[8]Crowson,R.A.The Biologyofthe Coledpiera[M].Academic Press,London.1981.

[9]章士美.农业昆虫分布类型的讨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86,11(s2):75-78.

[10]高文韬,陈玉宝,孟庆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天牛科昆虫区系及其垂直分布特点[J].林业科学,2014,50(9):89-95.

[11]张碧玉.福建峨嵋峰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及区系分析[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6.

[12]穆海亮,陈力,李竹.重庆四面山自然保护区天牛区系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5):97-101.

责任编辑/丁珌

Analysis on Cerambycidae Fauna of Shaowu Jiangshi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in Fujian

LIN Chunmu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Jiangshi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Shaowu,Fujian 354011,China)

The analysis on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fauna of Cerambycidae in Jiangshi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showed that there were a total of100 species belonging70 genera,5 subfamilies,and Cerambycinae was the dominant subfamilies.Accordingtothe fauna analysis,there were 3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he world zoogeographic regions,and 21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Chinese zoogeographic regions.Species in Oriental region+Palaearctic region were the most,a total of 59 species.At the same time,species existing in Central China+South China were largely,which were 23 species aggregately.The fauna in Jiangshi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had a typical Oriental character.Meanwhile,the Cerambycidae in North China,Central China,South China and Southwest China had the closest relationship with this fauna's.

Cerambycidae;fauna analysis;Jiangshi Nature Reserve

Q968.2 编识码:A

1003-4382(2017)06-0025-04

2017-03-20

2017-04-25

林春穆(1983-),男,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区管理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book=28,ebook=30

猜你喜欢
东洋区系区划
Majorana zero modes induced by skyrmion lattice
赣粤地区蕨类植物区系新资料
小院的夜·东洋画
郑和下东洋
林芝市雷电风险区划
基于“三线一单”的环境功能区划实证研究
川渝传统民居区划的环境蕴意
内蒙古灌木植物多样性及其区系分析
东洋轮胎换名为通伊欧轮胎
不同施肥处理对农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