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微符”三重表征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教学

2017-09-12 22:27杨金芳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7年14期
关键词:高中化学理论

杨金芳

【内容摘要】“宏微符”理论是解读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理论。以该理论解构气体摩尔体积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建立系统理解,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五个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经历宏观、微观的研究与分析过程,并用符号(化学语言)来描述研究结果。“宏微符”理论还可以有效培育学生的化学素养,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宏微符”理论 气体摩尔体积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理论(以下简称“宏微符”理论)是解读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理论,这是一个通俗易懂且内涵丰富的理论:从知识角度来看,该理论指出了高中化学研究对象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同时借助于化学研究范式下的符号来表示研究所得;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该理论指出了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三种思维加工与知识表征方式,这对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是大有裨益的。本文试以“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为例,谈谈对该理论的理解。

一、“宏微符”理论视角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教学理解

一个化学知识放在不同的理论视角下,对其理解是不同的。将气体摩尔体积放在“宏微符”理论的视角下,并结合已有的教学实践,可以获得这样的理解:

其一,“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宏观与微观的重要化学概念,其原本建构于宏观的质量概念基础之上,形成的是摩尔质量概念;而到了气体这一学习内容当中,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可以发现,学生对于相同粒子数的不同物质的体积的大小认识,是存在着一定的误区的。化解这个误区的办法,就是以“摩尔体积”这一“符号”来完成的。因此教学实践中,如何基于宏观与微观的有关系来建立摩尔体积这一概念,就成为梳理教学主线的重要思考依据。

其二,“摩尔体积”概念建构于“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是摩尔”这一基本认识之上,其后须引导学生研究宏观世界中的物质质量与摩尔质量的关系,并推理摩尔体积的表达形式(物质的体积/物质的量),并寻求其微观解释。其中,教师提供实验及结论,以让学生认识到同温同压时“不同气体”表现出“相同的体积”。

其三,用化学语言即摩尔体积这一概念来描述推理结果,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化学语言的运用过程,教师不宜直接给出。

基于上述理解,笔者在本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实施过程。

二、以“宏微符”理论指导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一:复习摩尔质量,复习摩尔质量概念的定义方式。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强化摩尔这一基本单位,同时通过摩尔质量的定义方式的复习,为后面摩尔体积定义的建立奠定基础。

教学环节二:提出新的问题:1摩尔的气体体积是多大?这个问题其实隐藏着一个“陷阱”,即此问题中没有明确指出是什么气体,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发现这个问题,于是笔者假装疏忽,并强调说是1摩尔的氢气。这样,学生的思维就集中到1摩尔的氢气的体积上。此时,笔者跟学生简要复习化学中氢气的制取过程,然后从物质的量的角度引导学生去计算1摩尔的体积。不出意外,学生是根据1摩尔的氢的质量与密度的比值,求出了体积的大小。教师板书下这个数值:22.4L。

教学环节三:对问题进行变式处理:1摩尔的氯化氢气体体积是多大?由于前面已经有了相似的处理办法,因此学生此时完全可以用演绎思维去完成本问题的求解。因此笔者此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解答,其中只对部分学困生作出提醒:要么请教他人,要么回顾刚才求1摩尔氢气体积的过程并尝试自己求解。毫无意外地,学生也可以顺利算出体积为22.4L。

教学环节四:利用学生的“意外发现”,进行“宏”、“微”分析。学生经由上两个环节的计算,可以发现结果居然是相同的。于是,探究的兴趣就走向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此时,“宏微符”的表征方式就有了坚实基础:首先,让学生从宏观角度思考1摩尔的气体的体积是从何而来的?(此环节中教师可以适当提供实验数据,以让学生确信22.4L的结果的必然性。)其次,讓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为什么不同物质的1摩尔气体的体积是一个定值。

教学环节五:利用化学“符号”语言描述结论。运用化学语言来描述气体摩尔体积,实际上是让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清晰化,也是让刚才的探究过程简洁化。当学生的思维对刚才的过程进行了高度简化之后,才有可能得出凝练的语言描述。也只有在此基础上,对“标准状况(0℃、101kPa)下,l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的理解才是清晰的。

三、“宏微符”理论对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的有益启示

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表征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结合化学学科特征而提出的“宏微符”理论,既吻合了学生的认知方式,也体现出课程特点,因而成为当前引领高中化学教学发展的重要理论。

进一步讲,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学生要想经由高中化学学习而获得素养,那就必须经历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显然,“宏微符”理论所演绎出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是可以让学生高效形成化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的是,高中化学教师唯有寻找到一个适切的理论,才能真正让自己的专业成长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 贾杰、杨新萍 等. 宏微符三结合学习化学的理论思考[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s1):98-100.

[2] 陆惠莲、王祖浩. 高三学生基于“宏微符”转换的化学图形理解能力研究[J]. 化学教学,2014(9):24-26.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中化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探析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
理论宣讲如何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