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中的“门”

2017-09-13 09:38洛地
中外书摘 2017年9期
关键词:布景关门葫芦

洛地

我国戏剧讲究要“来有根据,去有着落”。我国戏剧是不用“布景”的,演出场上(原则上)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剧中写的一场一场的戏,是“室内”还是“野外”,都是由演员做出来的。就说那扇“门”吧,台上并没有门,那扇“虚”的“门”是演员的表演“做”出来的——台上本无门,演员一做,就“有”了“门”;这,叫作“‘无中生‘有”。所以,可以说“‘门在演员身上”,也就是“‘布景在演员身上”。

可是,如果再仔细想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门(布景)”到底在哪里?

昆曲代表剧目《十五贯》中的娄阿鼠“进门”的那扇“门”,是不是扮娄阿鼠的演员王传淞“做出来”的?不是的;是苏戌娟“出门”时不曾“关好”,“漏出一道灯光”,才被娄阿鼠“发现”的。那“门”,是扮苏戌娟的演员“做出来”的?也不是;还要往前推,是尤葫芦“叫门”、苏戌娟“开门”……是扮尤葫芦和扮苏戌娟的两个演员的一串“程式虚拟动作”“做出来”的。

我们不妨较详细地来看看这“门”到底是怎样“做出来”的。这里有一连串的过程:

1.尤葫芦“回家”,走到台中间,(请注意:以下全系向观众表示)

先正眼看一看(“见”到了“家”),站定(到了“家门”前);

2.脸转向观众,手向“虚”处一指(这里是我的“家”),脸转向“虚”处,手掌向前在该“虚”处一按(这里就是“门”);

3.举起手,向该“虚”处轻击两三下(虚拟“叩门”动作,鼓板声);

4.同时,口中唤道,“女儿,开门来”,转身,面向观众(说破“我在叫门”);

——这样,“叩门、叫门”的虚拟动作成了,“门”出现了。

所以说“‘布景在演员身上”。不,还没完成,再看下去——

5.苏戌娟上场,口说:“来了!”(“应门”)走到台中间,与尤葫芦对面(但“看不见”尤),举左手在“虚”处按住(“门”在这里);

6.右手做持“门闩”状,向右稍移(虚拟“拔门闩”);

7.用手作“开门”状,同时退后一两步(虚拟“开门”,若用一只手,是“单扇的小门”;用双手,是“双扇的大门”);口说:“爹爹回来了,快进门来。”(说破“我在开门”)

8.尤葫芦将左脚提得稍高,向前跨一步,(虚拟“跨门槛”)右脚向后稍踢,提起,跟进(虚拟“进门”);

9.苏戌娟作“关门”状,同时前行一两步(虚拟“关门”),将右手在“虚”处向左一拨(虚拟“闩门”)。然后,苏戌娟转身。二人对面,说话。这样,你看得很清楚了。一整套虚拟动作把“门”“做出来”了。你不妨找个朋友两个人摹拟比试一下,很方便的,就和你平时生活中的动作差不多,“门”就“做出来”了。但是,“门”在哪里呢?

我和“‘传字辈”的代表人物、《十五贯》中况锺的扮演者周传瑛先生讨论过这件事。

尤葫芦“叩门、叫门”之前,“门”在不在?不在。这不成问题。

尤葫芦做“叩门、叫门”、苏戌娟做“开门、关门”虚拟动作时,“门”在不在?在。也没有问题。

那,在蘇戌娟“关门、闩门”之后呢?那“门”还在不在呢?

是“消失”了吗?不!它还是存在的。或者可以说,它才刚“产生”;就像你和你的朋友做完那套虚拟动作之后“门”刚“产生”一样。

在戏中,尤、苏二人说话是在“门”内做戏;半边台是“门”内。半边台是“门”外。即使苏戌娟没有“出门”去,或者娄阿鼠没有“发现”那扇“门”,那扇“门”还是存在的——在台上。

不是么?当娄阿鼠出场时,你,所有的每一个观众都清清楚楚地明白:他,这只娄阿鼠是在尤家“门”外的街巷上。

那么,此时的“门”在哪里呢?此时,演员并没有在做“门”的动作,“门”并不在“演员身上 ”。那,“门”在哪里呢?

在“你”的“心里”,即,在观众的心里。

这就明白了。虚拟动作,是为了向观众表示,是因观众的承认而存在的。台上原来本没有“门”,只是因为“叩门、开门、进门、关门”等动作,你非常熟悉,所以,在演员做了那些动作

之后,你便承认那些是“叩门、开门、进门、关门”的动作,然后,那“门”才能“出现”。“出现”在哪里?在你的即观众的心里。

所有的虚拟动作都一样。

譬如,“上楼”“下楼”,台上并没有楼梯,演员将一只手抬起,做“搭着楼梯扶手”的样子,仰着头、眼往上看、抬高腿,从台口这一边向那一边走,站定,回头,低头垂眼往下方看一眼——

你便承认这演员是“上楼了”;其后场上的戏,就成为发生在“楼上”的事了。

演员手做“搭着楼梯扶手”的样子、低着头、眼往下看、踮着脚,从台口那一边向这一边回走,站定、回头,举头抬眼往上方看一眼——你便承认这演员是“下楼”了。

演员“上了楼”,只要还没有做“下楼”的虚拟动作,那“楼梯”始终存在着——“存在于你观众心里”;要到演员做了“下楼”的虚拟动作后,那“楼梯”才“消失”。

又如,“行舟”,台上当然没有船,扮舟子的演员必定手拿着桨或篙,演员没“下船”之前,就始终在“船”上——“船存在于你观众心里”。

要到演员做了“登岸”的虚拟动作,舟子们拖桨(篙)下场或者把桨(篙)扔入后台,你观众看不见桨(篙)了,那“船”才会“消失”,演员才算“弃舟登岸”,等等。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小孩子,把双手弯在胸前,扭着,转着,一边口中“嘟嘟”地叫唤,一边在空地上跑。你就知道他在“开汽车”——也即,你承认他在做“开汽车”的虚拟动作。情形是一样的。

虚拟动作(只)是我国戏剧艺术表现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它说明了一个大问题——我国戏剧,是以得到观众的承认为前提,由观众来最后完成的戏剧。

漓江出版社

2016年9月版

责任编辑:

吴晓妮 周向荣

定价:198.00元endprint

猜你喜欢
布景关门葫芦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2021年有一家理发店决定关门
如果我大声关门
宝葫芦
布景技术在T台艺术中的运用与创新
舞台布景模块化
天凉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