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追问实现救赎

2017-09-15 01:42采访韩丽晴
莫愁 2017年26期
关键词:莫愁人性案例

□采访韩丽晴

以追问实现救赎

□采访韩丽晴

丁捷/卜新章摄

《莫愁》:《追问》出版一段时间了,读者阅读热情持续不减,许多单位请你去做学习报告会,作为作者,您有新的想法吗?

丁捷:《追问》的热度确实很高。有人认为这是切合了反腐的时机,因而走红。这只说中了一小半。作为一部未炒作的纯文学文本,《追问》数月销量全国第一的重要原因,就是这是一部深入书写人性的作品,它呈现的不是简单的真实,不是那些故事性的事实,而是潜伏在人生里的人情的真实,人心的真实,人性的真实。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写作者的智慧和阅历,更需要勇气——恕我直言,当下文学奇缺社会关注度,原因不在当代作家缺少才华,而在缺少勇气,心灵矫弱,没有力量。很多人读完书之后都希望跟我聊一聊,进行一次“再追问”。是什么触动了大家的内心?一定是作品深处的力量。我不想再写《追问》这样的作品了,写作的过程艰难而又苦闷,我觉得很伤身,很伤心。但过几天,也许我又沿着这条路勇往直前。写作者有时候是自虐的,就像登山者总是踏着同伴的尸体继续攀登一样。要看下一步什么样的灵感之魔来纠缠我了。

《莫愁》:书中涉及到一些官员背后的女性,比如小李、小凡、小乔、孙兰、郝宁、安娜等等,有些面目模糊,有些面目单一,但都充满着某种欲望,您如何看待类似于她们这群人物?

丁捷:女人为情所生,男人为情而战。有情的人生,才是风流人生;为情的战斗,才是英雄的战斗。只是,情与情,并不相同,情的性质决定了人生的品格,决定了是成为英雄,还是成为枭雄甚至狗熊。我常说,亲情要正,正才醇厚;爱情要纯,纯才恒久;友情要雅,雅才安全。这些道理不深奥,都能理解。但是落到一个具体的人身上,有时候就混沌了。比如《追问》里写到一个赵副市长,跟三个女人搞了三个家,生了三个孩子,他认为他没有靠强暴、交易或者欺骗来获得这些女人,都是两情相悦的产物,所以可以视为“真爱”。其“犯罪”是因为自己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体制使自己“被犯罪”。还有另外一位与女明星有染的金融高官,也持有此观点。我问他们,“风流”的前提是不是应该“风雅”,他们认同。我问,“风雅”的前提是不是应该“善”,他们也认同。我继续问,那你们这种家外情,善吗?如果你们彼此觉得无互相伤害,是善意的,可你们的妻子儿女能坦然接受、内心毫无伤害吗?你的非婚女人,她们的家人觉得你们的感情“善”吗?他们被我追问住了,沉默不语,或者表达出一份愧疚和羞耻。我也接触过几个我访谈过的落马高官的女人,她们无不为自己没有把握住感情的“度”而懊悔万分,大多数在对方出事之后,至少都有过自杀的念头。她们的共同特点是屈服甚至崇拜、依赖男权,缺少独立人格,我认为她们虽然为人们不耻,但也值得同情。所以说,《追问》是一部人生“教训书”。

《莫愁》:全书许多篇章都写到,情感几乎是被查处的官员们的最后一道防线,那双“履新”的鞋子,别有意味。你采用第一人称自叙的方式,把自我剖析的机会和话语表达权尽量还给了他们,也是尽量在还原当事人内心的真实,这不同于报刊网络报道案情时的程式化、脸谱化,人性的复杂性由此就在作家的笔下有了更多的展示空间。对采用这样的叙事风格,是怎么考虑的?

丁捷:我不能直接去表达他们,而应该去替他们表达自己。这是我当时选择口述体的初衷。《追问》是一个群像大电影,主角有8个,且这8个特别有个性的典型,要由我一个人来当表达替身,你可以想象这种难度。有位首长读了《追问》,转达他的意见,其中一条是“表达精准”,我听了特别高兴。我想,他说的一定不止于“政策水平”之类的东西,一定有对文本的肯定。我在网上看到有一位读者说了一句非常高水平的评论:“《追问》来自案例,但比案例本身更真实。”这个,大概就是文学的价值,传美传善更传真吧。

《莫愁》:《曾记否》这一篇读完,禁不住潸然泪下,这是一篇模糊了“好人与坏人”简单标签的文章,釆写这篇时的感受一定也有别于通常吧?

丁捷:《曾记否》里的美女区委书记,与她丈夫原本相濡以沫,携手奋斗,可以写就一篇人生佳话。但是她为了报答夫妻恩情,最后“被违纪”,夫妻俩的大半段人生何其美好,何其励志,可是他们的人生结局却如此令人大跌眼镜。始于美丽,终于羞耻,在我研究过的近千腐败案例中,类似的不是个案。《曾记否》也是一个成功地“把纪律挺在前面”的反腐案例。应该说,被撤职的女书记结局悲剧里尚有几分幸运——四川有一位美女县委书记,跟她的经历有些相似,只是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未受到纪律的及时拦路,最后从违纪滑向违法深渊,收受巨贿,被判处无期徒刑。这个更悲惨。我起初选择了四川这个案例,但下笔时甚至无法忍心,最后放弃了。给坏人一个悲剧结局是正常的,给“不怎么坏的人”一个悲惨结局,心里有点难以接受。

《莫愁》:全书中,除个别当事人外,多数主角都没有姓名,甚至连一个简单的便于称呼的A、B都没有,这样安排的深义是为了突出共性模糊个性?

丁捷:首先,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应该最大可能地避免现实的直接对应性,同时还需要一些文学提炼,一些艺术处理。其次是,我在面对受访落马官员时,都有承诺,就是不会让读者对号入座,这可以让受访者放下后顾之忧,轻松与我交心。我无意渲染个人的罪恶,只是希望通过寻找个人的精神“暗裂”,来发现社会的病理,提供修补体制薄弱药方的可能——哪怕只有一点点、一点点可能。我不会去推出某一个罪人,让他以个体的形式接受社会的群殴,这不是文学的目的。功成名就,欲望膨胀,是人性里最难克服的共性。只要这种共性能与权力勾结,不管你鞭挞多少人,一部分人皮开肉绽,另外一部分人照样会迎鞭而上。所以,官员说到底是权力的一个角色。权力一出笼子就具有病毒般的攻击性和传染性,会不断让掌权者生病、腐朽。合理配给公权,制约官员任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莫愁》:书中写到的这8位主角,几乎个个自觉无辜,都是因为别人趋利把自己拉下了水,自己只不过是“没有抵挡住诱惑”。就是包括《曾记否》中的女书记,也是因为“先生公司竞争对手的举报”才犯了事。反腐一直在路上,但似乎人性的觉悟始终没有被唤醒?

丁捷:《追问》之所以取名“追问”,目的是唤起更多的追问。如我题记所说的,“为什么人被彻底打垮之后才会追问自己的内心,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之后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外因固然在谋害他们的人生,但是若没有他们自身的内因合谋,一个人是不会被轻易放倒的。他们为什么没有被唤醒,一种可能是装睡,另一种可能就是,他们一向没有真正清醒过。这也正是他们必然败落的论据。

猜你喜欢
莫愁人性案例
ORACLE CINEMA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莫愁,莫愁!向上的力量
人性的偏见地图
《莫愁》一直记得你,我们从不会忘记,每一个相遇者。
劝君莫愁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