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边防今更美

2017-09-15 10:40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7年8期
关键词:边防部队边防公安

八千里边防今更美

“巍巍国门下护航新丝路,茫茫林海中培育平安林,漫漫荒漠中勒石扬美名……”1950年,内蒙古公安边防部队组建成立,担负起中国与俄罗斯和蒙古国绵延八千里边防线的安宁稳定、民族团结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神圣使命。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春光满园。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公安边防部队忠诚履职,敬业奉献,不负重托,从筚路蓝缕到春华秋实,在祖国北部边疆这块狭长辽阔、骏马奔腾、雄鹰翱翔的土地上,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富民稳边风景线。

忠诚镌刻在心头

“三顶帐篷一口锅,融冰化雪就干馍,风里雨里护国门,骆驼飞马去巡逻……”1971年,内蒙古公安边防部队算井子边防派出所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成立,虽然极力改善戍边条件,但还是十分艰苦,当年边防官兵有一个顺口溜:“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

现已转业的原算井子边防派出所所长钱红勇介绍,那个时候,老一代戍边官兵背起行囊登上大卡车,来到荒无人烟、气候恶劣、狼群出没的边防线上,抱定忠诚使命的信念,用最原始的干打垒筑成房屋安营扎寨,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戍边生活。

“这样的地方能待住就是奉献!”曾经有一位媒体记者到算井子采访后,发出由衷的感慨。

一些去过算井子的地方领导也有同感,部队领导视察完算井子也深感揪心。“谁要是闹情绪,就让他到算井子呆两天。”在阿拉善盟边防支队任过职的一位领导曾直言不讳地对官兵讲。

从额济纳旗到算井子得走300多公里,一路上不见绿色、不见人迹,被官兵们喻为“登月路”。1992年被联合国人类生存环境调查组确定为“人类不能生存的地方。”

艰苦不怕苦,艰苦不守旧。历代算井子官兵却在艰苦偏远的塞外戈壁立起一面为民爱民的光辉旗帜,45次受到中央、自治区表彰,深得群众信赖和赞誉。前不久,算井子边防派出所又捧回了第21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两块金灿灿的牌匾。

算井子的荣誉并非艰苦所得,而是来源于一种质朴的情怀。到派出所不远处的大红山上刻石留名是算井子的一大特色。

第一个在大红山上留下名字的叫宝成,是算井子边防派出所的第三任指导员。他和媳妇从风景如画的大连来到这荒僻之地,媳妇走到半路扭头就回了家。他独自走上大红山,一个大男人整整哭了一天,边哭边用石头摆刻了自己的名字。他说:“古人勒石铭志,我们也要把对祖国的忠诚深深镌刻在北疆的土地上。”从此,刻石铭志成了算井子一代代戍边官兵的传统,也成了算井子历史积累、精神凝聚的象征。

战士李斌在算井子干了14年,先后送走7任所长、4任教导员和100多名战友,他在大红山上摆刻了“天长地久,和平万岁”8个大字,他说:“和平是军人胸前最荣耀的奖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级将改变基层派出所基础建设作为党委的重要任务,算井子边防派出所官兵工作生活环境产生了质的飞跃。

2015年底,派出所的营房、营区得到了彻底翻新,2016年底接通了常明电和互联网,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更加坚定了官兵戍边卫国的信心和决心。如今,算井子边防派出所用上了常明电、接通了互联网、洗上了热水澡,还在营区内成功种植了小白杨、榆树、沙枣树、欧洲玫瑰等花草树木,官兵们戍边卫国的热情更高了……

算井子边防派出所的艰苦奋斗史是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线上的一个缩影。在奋进的征程上,内蒙古公安边防部队在长期戍边生活中铸就的“骆驼精神”,已成为边防部队官兵执行各项急难险重任务的传家宝。

爱民流淌在血液

2017年5月24日,达茂旗达尔罕金星嘎查牧民巴雅尔一见到贾瑞军,就把醇香的奶茶和奶食品端了上来,亲切地说:“时间长了不见,真还想得不行!”

今年50多岁的巴雅尔与包头边防支队达尔罕边防派出所官兵已经相处20多个年头,多年来,他一直把官兵当作自己的亲人,每年春节,边防官兵都会把他请到派出所一起过年,说说心里话。

达尔罕边防派出所教导员贾瑞军是高大爷最熟悉的朋友。1996年入伍的贾瑞军,在牧区工作8年,赢得了辖区群众的拥护,被群众称为“好安达(蒙语:兄弟)”。

军民鱼水情是永恒的主题,贾瑞军用走访群众这种方式执着地表达对群众的热爱,做到了与各族群众心连心,成为军民融合发展的典范,实现了军民一家守边防的终极目标。

坐在摆满奶食的细长茶几旁,巴雅尔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现在党的政策好,住的是安居房,喝的是自来水,边防派出所帮我们做了很多事情。我作为派出所聘请的治安联防队员,只想着做好派出所的信息员,让这片草原平安祥和。”

听到这话,在座的所有人都鼓起了掌,祝福老人健康,祝福各族人民团结。

民族团结进步,如同船之双桨、鸟之两翼,相得益彰。草原上各族群众共同当家做主,自觉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75岁的“草原母亲”都贵玛老人依然生活在四子王旗,驻守在这里的四子王旗边防大队官兵时常陪伴照顾她,每逢节日,官兵们总会去看望、慰问老人,与老人结下鱼水深情。青格勒在派出所工作的时候,花3个多月工资买了一部照相机,自己舍不得用,专门为辖区的牧民照全家福,赢得了群众的赞誉。

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在实施爱民固边战略中,强力推进维稳、民心、固本、强基、联动、民族团结六大工程,探索打造出了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治边,形成蒙古包哨所、警地联防、警地联动综治中心等特色警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公安边防部队瞄准精准扶贫“靶心”,推动爱民固边战略纳入7个边境盟市、19个边境旗市党委政府工程,构筑起守望相助、民族团结的“大美北疆”,被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确定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工程”品牌项目。

丝路见证着担当

走进驻守“欧亚大陆桥头堡”的内蒙古满洲里边防检查站执勤现场,映入眼帘的是繁忙的货运通道、宽敞的联检大厅、方便快捷的自助通道、喜笑颜开的通关旅客……这一幅幅温暖如春的场景,见证着古丝绸之路再次焕发的勃勃生机。

20世纪50年代前,内蒙古满洲里边防设施非常简陋,边境地区没有拉起铁丝网,越境放牧、跨境盗赶牲畜等事件频繁发生,边境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较低,法律意识不强,一些边境地区的牧民放牧时偶尔会碰到外国牧民,还会相互交换点物品……

1951年,满洲里边防检查站正式成立,逐步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边无防”的历史。

“新时期,我们与俄罗斯边防部门建立起定期会晤制度,共同服务口岸贸易大进大出。”满洲里边防检查站政委于世华介绍,执勤官兵每24小时检查30列次列车,每天检查出入境货物40万吨,日行走检查路程60公里,24小时全天候作业,365天不间断检查。

如今,满洲里边检站承担起年过货量3000余万吨,占中俄贸易总量60%以上的货物查验任务,为服务地方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深深温暖了每位旅客的心。

穿行八千里边防线,能强烈地感受到草原腾飞与边防发展相互辉映:内蒙古自治区GDP增长速度迈入国内先进行列;内蒙古公安边防部队口岸建设、查验设备、通关环境等先进装备使官兵的查验手段更加先进。

从古驿站到现代口岸,二连浩特口岸走过了太多风霜雨雪。

19世纪20年代,赶着骆驼的茶商在“叮叮咚咚”的驼铃声中经过一个叫作伊林的草原驿站,走向欧洲,让二连浩特这个边陲小镇一下子变成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阵地。

2013年12月3日17时,第一列经二连浩特口岸出境的中欧班列80601次鸣响汽笛,从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出发经二连浩特前往德国汉堡站,有力推动了中欧班列沿线城市加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据二连边防检查站参谋长胡云峰介绍,截至2016年,二连浩特口岸已开通7条中欧班列,覆盖亚欧7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中欧班列共169列,同比增长116.88%,边检站全年查验进出口运量创造了中蒙口岸通车以来的最高纪录。

“中欧班列开通后,每天从凌晨一两点到五六点这个时间段,平均查验七八列次车,最多的时候达十几列次。”二连边防检查站执勤业务三科科长张利强说。

“果蔬冬天怕冷、夏天怕热,边检站为我们开通随到随检‘绿色通道’……近年来,公司业务平稳发展,得益于边检服务水平的提升。”某果蔬粮油进出口公司经理冯志刚感慨道。

“‘中国制造’商品好卖,通关也方便。”年近50岁的蒙古国商人通嘎拉格说。他在距二连浩特数公里外的蒙古国扎门乌德口岸开了一家洗印店,经过多年经营,洗印店远近闻名。“我去过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蒙两国山水相连,友谊长存。”通嘎拉格笑着说。

2012年以来,内蒙古边防总队主动融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重点项目,先后出台服务口岸繁荣稳定30多类200余项工作措施,简化边检服务手续50余项,推出便民通道20多条,为“中俄蒙经贸合作洽谈会”等30多个国家和自治区对外经贸文化交流提供高效服务,为“苏满欧”“郑二欧”等20余条“一带一路”国际货运专列通关提供优质服务,各类睦邻友好举措加强了中俄蒙边境工作的互动,加深了双方边防部门的友谊,为双方合作共赢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砥砺前行不忘苦,而今扬帆再起航。“内蒙古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和民族团结,饱含着公安边防部队的坚守和奉献,饱含着代代官兵的心血和汗水,让内蒙古的明天更美好,是所有边防官兵的心愿。”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领导深情地说。

(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供稿)

猜你喜欢
边防部队边防公安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守卫边防的“帕米尔雄鹰”
金鸡山上守边防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走边防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探讨边防部队财务集中核算的利弊
军改背景下的边防部队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中国反恐先锋:公安边防部队
监控系统在高速公路公安卡口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