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物燥日微凉秋时养生重在“防”

2017-09-15 09:41李勇
养生大世界 2017年9期
关键词:秋气秋分肺气

李勇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不知不觉,秋天来了。暑夏的高温开始降低,人们烦躁的情绪也随之平和,且秋风带来秋季宜人的景色,此时切勿因眼前的美景而忽视了养生。许多因素往往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您的健康,且夏季过多的耗损也应在此时及时补充,所以秋季亦应特别重视养生保健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过后气温逐渐由升温转成降温,“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阳热渐去,阴寒渐生,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人极易倦怠、乏力等。

秋季该如何养生呢?《黄帝内经》已经给了我们秋季养生的基本原则。“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已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起居调摄重“收”宜“秋冻”

秋天是“收”的季节,由于夏季阳热充分得到耗散,到了立秋后阳气开始收到地下,所以叫“荣平”。秋天天高风劲,使肺气收敛,因此睡眠应做到“早睡早起”,睡眠时头向西卧为好。早秋热湿,中秋前后燥,晚秋又以凉、寒为主,不宜终日闭户或夜间蒙头大睡,要养成勤开窗通风,夜间露头而睡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呼吸疾患。秋季多燥,空气湿度小,风力大,汗液蒸发快,容易引起皮肤干燥,毛发脱落,必须保持室内有一定的湿度,并适当保持体内水分。

俗话说“春捂秋冻”。所谓“秋冻”,就是不要忙着添加衣物,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秋冻”就是避免因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阴气外泄等情况,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阴气内守的养生需要。此外,适当“秋冻”可以使机体耐寒能力增强,有利于避免伤风感冒、咳嗽等病症的发生。当然“秋冻”还要因人因时而异。对于老人、小孩,由于其抵抗力弱,在进入深秋时就要注意保暖,若是气温骤然下降,出现雨雪,就不要再“秋冻”了,应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加减衣服,以稍做活动而不出汗为宜。秋季气温变化大,衣服的增减要及时、适时。

饮食调理以润“肺”为主

秋为“少阴”,体内阳气缓,阴液乏,秋天容易出现燥邪伤津,“秋老虎”伤人,其病也急,因此,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具體就是“多酸、少辛”。秋天肺的功能偏旺,而辛味食品吃的过多,会使肺气更加旺盛,进而还会伤及肝气,所以秋天饮食要少食辛味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宜多吃酸性食物,如苹果、橘子、猕猴桃、白萝卜、白梨等,以收敛肺气;可避免发散泻肺。银耳、豆腐、百合、蜂蜜、糯米、粳米、豆芽等有润肺作用,宜常吃。此外,秋季主养肺,可适当喝些鸡汤、骨汤等。

秋天要注意调理脾胃。秋天是成熟的季节,瓜果丰富,如果饮食不节,大量食瓜果,势必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秋季进补”有章法

“秋季进补”已经是我们老百姓人人皆知的常识。但是进补不是乱补,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冬养阴”,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各大医院进行的“膏滋”,基本是选择药食两用的食材,因人而异进行辨证论治,是秋季进补的理想选择。

秋季气候干燥,肺气旺盛,肝气虚弱,脾胃易受影响,所以秋季药补的基本原则应以滋润为主,忌耗散,辅以补养气血。常用药物有:西洋参、沙参、芡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胡麻仁、干地黄等。除上述几味药外,秋季药补还可选用一些中成药,如:黄精糖浆、复方蜂乳、雪蛤参精、复方胎盘片、人参健脾丸、生脉饮、玉灵膏等。上述各种中成药,均有消除燥热对人体危害的功效,即使没有口干、舌燥等症,亦可少量服用,以达到养生目的。

运动锻炼要注意“缓”

中医认为“秋须守其内”。此时机体活动随气候变化而处“收”的状态,阴精阳气也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所以秋季运动项目不宜过猛,尽量以平缓的运动锻炼为主,比如慢跑、游泳、太极拳、八段锦、气功等有中国特色的运动项目,中医是求内的,练的是脏腑,而不是练外部肌肉,秋季进行这些项目既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达到了“收”的状态,有利于养生。

情志调养在于“平”

“使秋气平”就是使人平静。既然阳热之气都已经耗散,那么就要把火降下去,也就是秋天的“容平”。秋季,在精神调养上也应顺应季节特点,以“收”为要,做到心平气和,这样才会减轻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才能适应秋天的特征。

另外,秋天固然天高云淡,硕果累累,令人愉悦,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然界的秋风、秋雨常令人心生秋愁。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常有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如果遇上不称心的事,极易导致心情抑郁。为此,《黄帝内经》认为秋季的精神养生应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也就是说,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变化,或外出秋游,登高赏月,令心旷神怡;或静心练气,收敛心神,保持内心宁静;或多接受阳光照射,转移低落情绪。

夏去秋来,九月我们也将迎来24节气中的白露和秋分,中国医疗保健交流促进会抗衰老专家王卫民提醒大家:在不同的节气之中,防护重点也稍有不同哦。

白露,每年9月7日到9日,太阳到达黄经165°时,气温见凉,夜间草木上可息,水气凝为白色露珠,故称“白露”。

此时养生的重点在于防秋燥,中老年人常诱发燥咳频频,有吸烟史者甚至会引起支气管炎或肺炎、哮喘病等。过敏体质者在这个“多事之秋”,尤应注意,要少吃海鲜、生冷、烧烤、辛辣等类的食品。

秋分,在每年9月23或24日,太阳达黄经180°时。《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此时我国大部地区进入凉爽秋季,秋分养生防寒凉伤身,首要注意脾胃保暖。此时,除了易发呼吸系统疾病,还易诱发由寒凉引起的腰腿痛、关节炎、风湿病、胃肠炎等,要格外关照我们的关节四肢以及容易受伤的脾胃。endprint

猜你喜欢
秋气秋分肺气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浅谈喉咳肺气虚证
针刺配合印堂灸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异域中秋前数日漫思(新韵)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
调畅气机在咳嗽病中的应用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秋分
四川达州八台山钟振振摄影并配诗《巴山云》
秋分
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