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动生成”品质提升促数学课堂转型

2017-09-16 09:39方婧洪雅琳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17期
关键词:育人转型过程

方婧++洪雅琳

基于对人的主动发展意识与能力的关注,“新基础教育”倡导“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过程观。在新的教学价值观下,教师充分认识到,要促进数学课堂转型就要努力提升课堂“互动生成”品质,以实现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通过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相结合,探索通过“长程两段”的结构教学,以“大问题设计”的下放和教师的点拨、引领为出发点,从时间、空间和方法上激发学生的思维表达,通过课堂中学生资源的收集与反馈等来提升课堂“互动生成”的品质,促进数学课堂的转型。

一、课堂“互动生成”

与课堂转型的现状和关系

1.課堂现状分析

在以往的日常教学中,课前的教学设计仅针对本节课内容,缺乏知识结构之间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学生“不放心”,担心学生偏离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故把问题碎片化,一步步“牵着学生慢慢走”。对于学生的“意外”回答,由于教师担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影响进度,故“视而不见”,采用个别学生的正确答案作为示范,造成个别学生的“替代”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敢放”,忽视资源收集,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缺乏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出现封闭的教学现象。

2.课堂“互动生成”与课堂转型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从师生封闭地单向执行预设,转换到开放的双向互动和动态生成,这是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继承与发展、接受与创造的超越。显然,“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的传统课堂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状态,必须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从而实现课堂转型。

二、提升课堂“互动生成”与课堂转型探索

1.教学设计的动态开放

以往的教学设计,教师通常是简单地“走教案”,对于学生的分析也只停留在预设课堂上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回答。如今,要求教师们更加深入地解读、重组教材,积极思考“学生已经有什么、可能出现什么困难”。同时,用“长程两段”教学策略,注重知识间的勾联,改变点状、孤立的教学行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教师不仅能够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能上好“一类课”。教学设计既要为课堂互动生成提供思想和策略的支撑,又要预留灵活、弹性的空间,因此“大问题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

从整体的角度进行“长程两段”的设计,通过大问题的下放和教师的点拨、引领,使教学的重心从面向个别学生走向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促进师生、生生互动。

2.多元主体的激发培育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养成记录、思考、交流的好习惯,并通过教师的引领、点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改变个别学生拼凑答案的现象。从时间、空间和方法上,激发、培养学生思考交流、记录和表达的能力。在课堂交互中,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每个环节中,让他们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在交互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错误资源,相互提醒,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体现自己的立场、观点。

3.课堂推进的节奏把握

课堂互动生成不仅需要体现教学设计的思想和策略,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动态调整。教学时刻要贴合学生实际,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不做过多讲解,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细致地解答,通过点拨性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各环节“平衡用力”。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十几减9”时,学生要探索计算“13-9”的方法,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是采用连减法,就可以请一位学生边摆边说过程,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说明白“为什么先减3再减6”。而对较少学生使用的“破十法”,就需要进行更加细心的引导与解答。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迁移困难时,要让他们回忆一下计算的过程,并用语言陈述出来,通过与同桌的交流得出正确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当学生反馈交流时,要做到学生都会的不讲,学生都不会的重点讲,个别不会的个别处理,真正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逐步推进课堂,实现教学目标。

4.全程互动的持续关注

课堂教学的目的除了习得知识以外,更是为了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实施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通过提问“长方形与四边形相比,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测量和记录数据,思考后再与同桌交流形成猜想。此时,教师再接着提问“你准备怎么验证”,但问题抛出后,不马上要求反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尝试。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有的学生只研究了角或者边时,教师就要及时点拨:有人只关注边却没有关注角,想想你要验证什么?以此引领学生进行全面思考,经历“猜想—验证—概括”的全过程。

只有让学生经历错误、混沌的过程,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需求。这时教师的点拨性语言会让学生真正静下心来思考、解决问题,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三、课堂“互动生成”与课堂转型的再思考

1.提高教师捕捉资源的能力

教师的回应反馈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复杂的学生资源无法及时、有效地给予回应反馈而错失了教育良机。鉴于此,可以教研组为依托加强研究,在不断夯实基本功的同时,再通过初建、重建、再建,关注学生资源,提高对学生问题的敏感性和透析力。

2.挖掘课堂教学中的育人价值

“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需要教师深入思考不同课型的育人价值,以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育人价值。例如,让学生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会有预见性地主动转换,以习得数学思维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经历的数学建模内容有计算中的规律性问题、次数问题、省时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用大小转换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经历。在大小转换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预见性,因为学生很容易产生思维定势,有了预见才能学会思维转换。

总之,“新基础教育”理念引领着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的数学教学课堂,不仅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灵动和高效,而且也使教师的心态变得更为开放和积极,使学生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

(责任编辑 郭向和)endprint

猜你喜欢
育人转型过程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