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角化症一家系临床和遗传特征分析

2017-09-20 12:36高亚1石继海2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17年5期
关键词:证者角化家系

高亚1 石继海2

1.包头医学院 2.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皮肤科

红斑角化症一家系临床和遗传特征分析

高亚1 石继海2

1.包头医学院 2.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皮肤科

检测一中国汉族红斑角化病家系的 GJB3、GJB4基因的致病性突变。探讨红斑角化病致病基因的分子发生机制。在本家系中未检测到GJB3、GJB4基因突变。

红斑角化;GJB3;GJB4;基因

1.1 临床特点

本研究对象为在我院皮肤科门诊收集的1例中国汉族红斑角化症病人整个家系的血样并与 20例无亲缘关系正常健康人做对照。该家系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红斑角化病,先证者,女,40岁,全身红斑、脱屑30余年。自幼即全身红斑,每年夏秋季皮疹加重,冬季好转。皮疹呈红色,片状,随着光照加重,自觉瘙痒。先证者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为:网篮状角化过度,灶状角化不全,颗粒层增生,棘层肥厚,符合红斑角化病。

1.2 实验方法

1.2.1 先证者签署皮损活检切除术知情同意书后,选择后背部一处典型皮损,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2%利多卡因局麻后切取皮损组织,缝合切口,70%酒精擦拭后无菌敷料覆盖。

1.2.2 抽取红斑角化症先证者及其家人和 20例正常对照者静脉血约4ml 置于 EDTAk2抗凝管中,标本于-80℃超低温冰箱保存备用。

1.2.3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用于扩增已知DNA序列的DNA片段。反应混合体系都在模板链在三种不同温度下进行 PCR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步骤的循环。全部过程可在 PCR 仪上自动完成。 PCR 条件反应循环设置::94 ℃预变性 3 min;94 ℃ 30 s,55 ℃30 s,72 ℃ 1 min,32 个循环;72 ℃ 5min。取 2 μl PCR 产物行 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产物放置于 4℃冰箱中保存。PCR 片段纯化后用ABI3100 自动测序仪,用 3730xl测序仪进行双向测序,用PolyPhred软件包分析所得到的目的片段的测序结果。

2.结果

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结果及家谱分析确诊为红斑角化病, 先证者和20例健康对照均未测出突变点,所有个体中均未检测到GJB3、GJB4基因突变。

先证者的GJB3测序结果在245位点处未见突变

健康对照者的GJB3测序结果在245位点处未见突变

先证者的GJB4测序结果在317位点处未见突变

健康对照者的GJB4测序结果在317位点处未见突变

3.讨论

EKV由Mendes da Costa于1925年首次报道并命名,是一种罕见常染色体显性的遗传性角化性皮肤病。EKV有两种皮损表现:一种为斑块呈图案形、逗点形、圆形或多环形,边界清楚且斑块相对固定的角化过度性皮损。另一种为斑块呈不稳定形,边界清楚但斑块分布相对散乱,形态、位置、数量、大小短时间内极易变化或消失(常由内外环境因素,如温度、皮肤损伤、光照、压力等的变化所诱发)。皮损多累计臀部和四肢伸侧可伴有掌跖角化。EKV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角化不全、角化过度,棘层不规则增厚,乳头瘤样增生,真皮非特异性炎性细胞浸润。1997年 Richard 等[5] 利用多点连锁分析和单倍体分析法,确定EKV 在GJB3上发生了突变。2000 年 Macari 等[2]在 1 例 患 EKV 家系中发现了GJB4 基因突变。2000年RihcdarG等[6] 对13个独立的EKV家系进行了基因突变的筛查分析,发现其中5个家系在GJB4上存在6种不同基因突变,但GJB3均未见突变,说明了EKV具有遗传异质性。此后的大量报道EKV 致病基因均有 GJB3 或 GJB4 的基因突变,并且EKV 在由GJB4 基因突变导致的角化范围相对局限、病情相对GJB3 基因突变导致的临床症状相比稍轻,以往各种研究表明EKV突变的表型与基因、种族、环境等有关,与基因型并不存在明确的关系。

PSEK又称为 Gottron 综合征或者对称性进行性先天性红皮症,首先由 Darier首次报道并命名。PSEK的皮损表现为:斑块为角化过度性红斑,呈对称性、固定性,边界清楚且斑块上覆鳞屑。皮损常累及肘膝伸侧可伴有掌跖角化,一般不累计面胸腹部,常与婴幼儿期发病至青春期皮损最为严重。PSEK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颗粒细胞层细胞核可空泡化、棘层肥厚,真皮非特异性炎细胞浸润等。PSEK的致病基因尚未确定,可疑致病基因包括LOR、GJB3 和GJB4基因等[3],其发病机制仍需我们进一步研究。

EKV和 PSEK为EKS 的两种不同的临床类型二者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病情并且具有不完全外显和差异性表达,均具有遗传异质性,因为EKV和PSEK的分子遗传学基础不同,EKV和PSEK可以认为并非同一种疾病。EKV的致病基因定位于连接蛋白基因GJB3和GJB4。PSEK致病基因尚未最终确定,还需进一步研究。

[1]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皮症一家系报道[J].李海涛,郭朝霞,杨蓉娅.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3(06)

[2]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1家系报道[J].袁相凤,李平,崔勇,杨森.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01)

R473.5

A

1672-5018(2017)05-216-01

猜你喜欢
证者角化家系
新生儿异常Hb Q的家系分析*
一个两次多囊肾胎儿孕育史家系的临床分析及遗传咨询
1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杜兴型肌营养不良症及其家系报道
实对称矩阵对角化探究
巨大角化棘皮瘤误诊为鳞状细胞癌1例
实对称矩阵正交相似对角化的探讨
马氏珠母贝红色闭壳肌F1代的家系选育及家系评定
一个非综合征型聋家系的分子病因学研究
肝豆状核变性2个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日光性角化病的诊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