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新征程

2017-09-20 15:36郭国强
职业 2017年9期
关键词:工匠学院育人

郭国强

工匠精神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内容,一直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支撑着我国五千年的科技文明历程。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同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也将培养工匠精神提升到了国家层面。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尤其是技工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重塑工匠精神自然离不开技工教育。

近年来,河南经济贸易技师学院认真贯彻上级有关部门部署要求,以“创新升级”行动为主线,弘扬“明理、诚信、求知、允能”校训,构建“思想发动、顶层引动、创新驱动、项目带动、制度推动、绩效拉动、责任驱动”动力机制,聚集内涵式发展和开放性办学,大力推进从严治校、特色立校、质量建校、创新兴校、人才强校、制度管校和开放办校。把理念创新、课程创新、成才创新作为培养工匠精神的文化基础,通过合作升级、服务升级、管理升级,努力培养智慧型、应用型的现代幸福工匠。办学体系不断完善,办学能力有效增强,学院学制教育在校生突破7000余人,年开展社会化培训鉴定4000余人次。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单位、河南中等职业教育品牌示范校、河南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培训示范基地、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三联创省级文明单位获得成功,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创新——打造工匠文化优化幸福工匠的生态

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所在。甘于奉献、知行合一、精益求精、至善至美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进程中,工匠精神被赋予的时代内涵。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职业院校不够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迫切需要尽快补上短板,走出过于重视技能传授而忽视文化教育的职业素养培育误区。河南经济贸易技师学院着力打造思想引领、课程改革、多元成才,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沃土,筑牢工匠精神文化根基,涵养工匠精神的文化自信,让工匠精神在技工教育中扎根。

1.理念创新:构建思想引领新机制

按照技工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和“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改革方向,学院紧跟发展形势,探索发展之路。2014年组织七个系主任与骨干教师到广东省多所技师学院考察学习,详细了解这些院校与高端高新优势企业校企合作项目的合作方式、培养模式,跟踪现代制造业、机器人、幼儿教育、烘焙等专业的育人体系构建。在总结广东、山东职教强省先进办学经验时,笔者发现以下特点:一是专业特色支撑办学特色;二是技能与素养教育融合;三是赋予时代特点的技艺传承;四是校企合作为载体的内涵提升。结合实际,对标先进,重新定位,解决学院发展认识误区,形成理念创新发展思路。确立了“创新、团结、清正、和谐”的工作理念,明确了“基础雄厚、质量一流、充满活力、内涵丰富” 的学院建设发展目标。招生和就业工作(校企合作)突出“联”、教学课改强调“新”、学管工作围绕“稳”、后勤服务落在“实”。

学院强化“一切为了教学,一切服务教学”和“大教学小行政”的思想认识,构建班子决策、校长主管、名师治学、系部主体、部门協同、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建立专业、课程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实际,鼓励典型,呼唤专家,名师出现。在校园内逐步形成了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夯实精神底蕴,升华精神境界,广大师生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2.课程创新:拓展师资素养新空间

课程创新以一体化课改为核心, “教案到学案” “漫灌到滴灌” “观演到参演”,让学生的自信在课改中升温。自2013年学院就坚定地选择了走一体化课程改革道路,办学、治校的一切方略由此展开。

坚定地开展一体化教学研讨与学习。在学习内容上,人手一套一体化学习教材,明确学习计划与要求,并于2016年底进行全员一体化学习考试。在学习形式上,以讲座、专题研讨、在线学习和案例研判等方式提升学习效果。并派出十几位骨干教师到上海交大学习“微课”,提升课堂吸引力,向课改要效益、要质量;坚定推行“项目制”教学,将老师的项目与学生的学习直接挂钩,推进“项目进课堂,教学在现场”,促进学生的“学(学习)、做(实习)、创(创造)”在教学中直接统一,推动各系各专业形成“接地气”的课改任务书、项目册;坚定按照“岗位标准”开展教学,努力使学生“作业变作品,作品变产品”。在今年五月举行的校企合作暨技能文化展示周活动中,学生作品琳琅满目,展演技能精彩纷呈,获得与会领导与来访嘉宾、家长一致认同;坚定尊重“实践出真知,基层出创新”和“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改进即成果”,对所有来自教学一线的创新创造及时加以总结和推广,从而产生大批行之有效的校本课程、精品课程;坚定搭建“政-行(业)、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形成“产学结合,重点在学,校企合作,关键在校”的产教融合新思路。学院谋企业所需,济企业所困,通过付出赢得尊重,依靠共享换来真诚。在技师学院揭牌活动中,郑州富士康科技集团资深协理张占武、世界最先进的精密机床生产企业德玛吉森精机集团副总裁田晓东博士、联想职业教育集团秘书长联想学院院长杜金晶等60余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到会祝贺。正如中航工业新航集团党委书记郑厚林发言时所讲:“自2014年双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发展新机制,不断把合作教育工作推向前进”。

课程创新关键在教师,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院长期致力于“入格、合格、升格、风格”和“教育力、专业力、实践力、研究力”的“四格四力”师资培养模式。通过“希望工程”,开展以老带新结对帮扶的“校内弟子制”;通过建立“企业专家人才库”,形成技能大师集聚模式;通过“名师工程”,采用“树旗子、引路子、搭对子、压担子”方法,为名师成长创造条件。学院粮油食品系的食品加工专业被人社部确定为全国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单位。endprint

扬工匠精神,做育人先锋。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让学生在教师身上看到工匠精神,把“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把精益求精、严禁细实、忘我敬业的工匠精神作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如今,不当教书匠,争做学者型教师的风气正在校园悄然形成,德技双馨成为诸多教师追求的职业境界,一大批有潜质的年轻教师正在成长,为课程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与技术支持。

3.成才创新:构筑人才评价新体系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理解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为己任,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特长培养,努力做到“系有特技,班有特色,生有特长”。学院认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与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从改革评价考试模式着手,以能力为根本,结合学生个性发展,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

在通识课模块实行分类培养(数学课电子专业补充复数,机械专业着重三角函数;语文课幼教专业突出文学鉴赏,电商专业强调应用文写作等),在专业课模块开展课程改革,通过一体化教学,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以能力考核为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重视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着力培养爱岗敬业、诚信、较高职业素养、身心“双健”的技能人才。

多年来,学院坚持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活动(进社区、文明创建、祭拜烈士、志愿者帮扶等活动)三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春风化雨,立德树人。坚持“月月有主题,学期有特色,年度成系列”的要求,重点围绕一次学生主题教育承诺签名活动,一次动员和宣讲活动,一次主题讲座,一次优秀毕业生代表现场访谈,一系列师德师风名师讲坛,一次主题班会,一次家校共育交流会等形式及开展学生课堂出勤情况、学生晚自习情况、学生晚归就寝情况和学生外宿上网情况“四查”活动,不断形成“班风正、学风浓、校风纯”的良好氛围。

加强学生会建设和学生社团工作。社团活动是学生获得不同标准成长的有效载体,从学期初的“百团大战”到学期末的社团考评与技能展演,全程跟踪、指导、服务社团工作,充分发挥学生所长,通过社团活动使学生增强自信,强化人人成才的理念,创新行为养成机制,不断提升学生和家长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二、升级——培育工匠精神造就幸福工匠的实践

学院根据办学定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把人才培养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完善“体系”育人新功能,打造科学发展新平台,培养具有敬业精神、实践精神、制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幸福工匠。

1.合作升级: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面向“高”(高端高层次)“精”(精准)“专”(专业化)方向,面向知名大企业,面向充满活力能更好地服务学生职业发展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职业培训、学校管理质量评价与就业等方面深度合作。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展 “引企(校)入校(企)”“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大师课堂”“技能提升”“职业评价”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在社会化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做好在岗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与急需人才培养工作:一是开展粮食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完成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考评与鉴定216人、123人、1655人;二是受市人社局委托,连续六年承担新乡市职工技师评价与考核;三是服务电力部门,年开展技能提升培训鉴定400余人次;四是赴内蒙古、陕北、新疆等项目所在地,开展中电投河南公司专业培训鉴定十余批次;五是常年做好监狱系统服刑人员技能课教学工作。

在学制教育培养模式上,学院和省内外10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同时,按照“一系多企”“一专业多基地”的要求,确保每个专业都有与之对应的有实力的合作企业,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与联想集团联合开展“联想一体化培训专班”,创建全国劳动模范朱义兵大师工作室,共建“惠道家”“中捷通”汽车维修中心,共享柏客电商、阳光财险的深度产教融合。学院通过国家一体化课改试点等重点项目为驱动,引入企业资源,在校内建设教(教学)、训(实训)、测(测试)、评(评价)、匠(工匠精神)、创(创业)“六位一体”的训练基地。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的模式,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0余个,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逐步实现了“精准、高质、稳定、对口”的高层次就业目标。出口畅带来进口旺,近几年学院的招生规模连创新高。

2.服务升级 :完善“体系”育人新功能

教育的作用归根结底是育人,育人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升华是学校服务升级的内核。按照创建一流的目标,持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落实“三个一切”服务理念,把“三个满意”作为工作服务的标准。近年来,学院着力构建学业、基础设施、安全、资助、工匠精神、就业自荐、心理健康教育等“七大服务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精准服务。

学院认为学业是培养优质工匠的土壤,是现代工匠起航和专业化发展的主轴,是满足企业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基础。学院因势利导,锻造品牌,夯实基础,建设精品。目前,学院有国家一体化课改试点专业一个,预备技师专业三个,重点建设专业七个,大量省市创新发展科研项目获批并有序開展。

在基础建设方面,学院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建设的叠加优势,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改善基础能力设施。为所有学生宿舍安装空调并免费使用;优化餐厅饮食服务,控制饭菜价格为全省兄弟学校最低标准;“让每面墙壁会说话,让每个角落能育人”,建设美丽和谐校园,创造优良育人成长环境。

在安全和学管方面,建立家校互访制度,每学年召开一次家长会,每学年实现10%比例的家访工作;构建全校无死角视频监控及安防系统;常年坚持校领导入住学生公寓、科长入住门岗的全员行政值班制度。通过一系列措施,真正起到好的作用,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安心。校园环境卫生和学生文明素养发生了显著变化。endprint

学院重视学生职业规划与专业思想构建,加强心理咨询设施建设和心理疏导教育。针对农村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的实际,构建完备的学生资助体系,精准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扶贫更扶智。2014年至2017年,学院为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1240万元,惠及学生13048人次;为参加国家、省市竞赛获奖学生发放奖学金9.6万元,惠及学生148人次。

服务育人工作永远在路上。学院以创新的思维、多元的格局统筹协调各方面育人新功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成长环境。高质量做好学生“择业、学业、就业、創业”服务和未来的跟踪服务。

3.管理升级——打造科学发展新平台

一项项改革,因地制宜;一次次创新,成果喜人。学院通过持续开展“转作风、守纪律、重服务、抓落实”大讨论活动,引领教工思想向一流标准迈进;通过内控机制建设,狠抓各项制度落实;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奖惩机制,做到令行禁止、奖优罚劣;改革用人机制,落实干部聘用责任制;成立“7S”管理推进领导小组,以“7S”管理为抓手,逐步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推动管理工作转型升级。

在育人、教学、服务及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先后出台了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关于大力推进德育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施方案》《关于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我校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的决定》《关于在我校开展“创新升级”行动大讨论活动的通知》《7s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方案》《关于我校教职工参加学历提高教育及技能提升培训学习规定的通知》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努力营造风清气正、政通人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促进全体教职员工自觉担当,锐意进取,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校改革发展事业中去。通过持续的孕育和优化工匠生态,拓展学院培养现代工匠的教育实践。

随着技师学院批准设立,下一步学院将按照 “巩固、挖潜、提质、增效”的工作思路,外寻政策支持,内涵建设发力,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招生工作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培养方向由中、高级技能人才向以高技能人才为主的转变。

学院将继续坚持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按照满足“终身教育”的要求,坚持把工匠精神元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用工匠精神内涵指导教育教学,以工匠精神核心引领改革发展,推动学院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作者单位:河南经济贸易技师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匠学院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初等教育学院
90后大工匠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