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大书,需因时因人而异

2017-09-22 06:18向洪江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二十四孝无字三本

向洪江

有作家说,人生需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这种看法的正确性显而易见,然而就不同时代、不同个体而言,这三本书未必都能读到,也未必都能读完。因此,我认为,读人生的这三本大书,是因时而变、因人而异的。

“有字之书”与“无字之書”,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异曲同工之处。“读万卷书”即如读“有字之书”,这些“书”对人类具有启迪作用。

首先,可以增长人的知识。古往今来的大学者,学识渊博,即得益于阅读了大量有字之书。其次,读有字之书,可以开阔视野。人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开阔的视野,通过读前人、圣贤之书,可学习、借鉴他们的为人处世和看问题的方法,从而帮助自己提升认知力。再次,读有字之书,可陶冶人的情操。不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通过读书,都可以获得教化,使善者更善,使恶者变善。但读了有字之书后能否有上述几个作用,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

时代的列车行驶至今,人类空前注重读有字之书,尤其是那些经典之作,它们如肥料一样,改善着人生贫瘠的土壤。

但并非所有人都好好读过“有字之书”,那些没有读过有字之书的人,人生也并非荒漠,那是因为,人生是否富有并非以是否读过“万卷书”为唯一衡量标准,“行万里路”亦可让人生变得富有。这“行万里路”即如“无字之书”,是社会阅历、处世经验等。古往今来,不少人流芳百世,他们并非都学富五车,而是以他们的阅历、处世经验和美好人性给后人以启迪。如历史上的“二十四孝”者,他们读的都是“无字之书”,却也逐渐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因此,如何读人生大书,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

不管是“有字之书”还是“无字之书”,都必须是好书,只有好书才能将人生贫瘠的土地浇灌得肥沃。人如果想要境界更高,还需要读“心灵之书”——人的情操修养、境界悟性之书。人,有了知识不等于有了文化,有了文化不等于有了境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吾日三省吾身”“浴乎沂,风乎舞雩”“知其不可而为之”等境界,并非每个读书人都能有。古往今来的圣贤、高人,他们之所以不同于凡人,就在于他们能够读“心灵之书”。读“心灵之书”,是在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让人生贫瘠的土地肥沃之后,让肥力不过剩而保持平衡的自我超越性修炼。这本大书,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去读,但不是人人都能读好,不是时时都能读好。

人要读三本大书,这是一种理想化追求;人生确实需要读有字、无字、心灵三本大书,但并非人人都能读透。读人生的这三本大书,是因时而变、因人而异的。

点评

文章提出“读人生大书,需因时、因人而异”,观点新颖。对“无字之书”的概念界定和作用分析完整到位有层次,对“心灵之书”提出“人,有了知识不等于有了文化,有了文化不等于有了境界”的看法,因而每个人读书的过程和收获不同,有思辨性。

不过文章在论证“无字之书”和“因时而异”时思路不够清楚,没有有效表达出文章的思想主题,对“时”的不同与变化缺少细致分析。在讲到今人时,说“空前注重读有字之书”,后文又紧接着说“并非所有人都好好读过‘有字之书”,拿“‘二十四孝者”作论据,逻辑上有些混乱。endprint

猜你喜欢
二十四孝无字三本
三本院校即兴伴奏课程教学改革与构想
无字的情书
墙头上的《二十四孝》
不可思议的旅程
这三本,你家有吗?
“三本提”葡萄芽变“11-06-25”的遗传鉴定
二十四孝 拾葚异器
武艺 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 卖身葬父
“三本”转为职教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