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国粹 胶片中的京剧面孔

2017-09-22 17:28白瑜彦
凤凰生活 2017年7期
关键词:小威京剧

白瑜彦

身为国粹代表的京剧,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已经跋涉了近两百年。在锣鼓丝竹盈耳的戏院楼台中流连过、看过真正的粉墨登场的人,都知悉当中插科打诨的美。工作室在国家大剧院的逢小威,为了留住每个京剧人物最完整的印记,不惜用大画幅胶片拍摄了一百多个经典角色的肖像,让勾脸上的每一处神韵细纹,服饰上的每一根金丝银线,都让人触手可及。

无声不歌,无动不舞

对于“面孔”二字,有几十年摄影生涯的逢小威一直熟稔于心。早在2002年,他曾拍摄包括巩俐、章子怡、姜文等1000位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的“素颜”,献礼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其后又拍摄了186位中国奥运冠军的巨幅肖像,纪念北京奥运会上的英雄。他善于抓拍下名人最“平凡”的一面,盛装褪去,剩下值得玩味的黑白烟火。

但在2008年,他的关注点忽然落在了陌生的“脸谱”上。那是一个月夜尚好的夜晚,刚结束奥运系列的逢小威无所事事,就一个人到国家大剧院晃悠,刚好碰到张继钢导演的京剧《赤壁》正在上演,就坐下来看。这一看,就把座位上的他彻彻底镇住了。

“实在太美太震撼了。过去我是话剧演员,那晚才发现京剧和其他戏剧形式有天壤之别,道具都是极简,无论是上山下海,都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告诉观众,虽然抽象,但完全能让人看懂。”逢小威感叹,话剧是写实主义,房子是房子,桌子是桌子,汽车大船都可以上台,道具越接近真实就越好。但京剧是一个写意的艺术,可能台上只有一块幕布,挥舞一支马鞭,就是在骑马;划弄一把船桨,就是在大海上航行;有门个龙套拿着小旗跑过,就是千军万马。

京剧在过去是听的艺术,坐在最前面的观众也习惯背着身,嗑着瓜子喝着茶,任由耳边走腔跑调,俗称“听戏”。大概一直到梅兰芳时代,京剧改革,在视觉和表演上下了功夫,戏才开始“好看”了。“京剧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即一动就像舞蹈,一说话就像唱歌,从不毛躁。”逢小威还特别欣赏他们的妆容,大胆描画的胡子,夸张的花脸,性格一下子就渲染出来了。“我敢说全世界没有哪个民族胆敢这样穿衣服和造型,唯独我们中国戏曲。”

可就是如此不可复制、屹立于世界民族的文化,甚少有人为其影像制作系统的历史文献。逢小威特意跑到很多纪念馆去翻看,发现绝大部分照片都是在剧场上的抓拍,器材、拍摄水准、灯光,都无法与今天的技术相提并论。一直追溯到晚清,也只能看到画师沈蓉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同光十三绝》,记录了包括徽调、昆腔的徽班进京后扬名的13位著名京剧演员,以及故宫里特地请画匠画的一批带头像的小册子,专供老佛爷点戏,此后再难以看到中国京剧的大阵容。逢小威觉得可惜,也因此动了心——这未必是他驾轻就熟的拍摄对象,但他想试一试。

去繁就简现大美

逢小威说自己是个性子急的人,但在这个事情上,急不来。从2008年开始,他用6年时间花在听老戏、看影片、恶补京剧知识上,与专家一同从上千部剧目中筛选出一百多个大家耳熟能详并喜爱的人物,再从大江南北,依“生旦净丑”分行当寻找最合适的艺术家,前前后后耗时九年,当中艰辛,难以言说。

但当这些戏中人物真的亲临眼前时,整个拍摄团队都相当怦然心动。寻来的都是在当今京剧舞台上一线的中青年表演艺术家,打从小时候入门始,就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没有一天不练功,妆前气质轩昂,妆后就是戏魂附身,活灵活现。“我们说培养奥运冠军很难,其实好的京剧演员更难。不仅要长相好,身材棒,嗓子佳,还要有表现力、文学功底,以及日复一日刻苦训练的毅力。”

拍摄之前,逢小威请来了京剧名家宋小川,为大部分的演员画妆。当年陈凯歌《霸王别姬》电影中张国荣的妆容,也出自他手。上妆前,团队先为演员们拍一张脸谱底下鲜为人知、反差巨大的素颜,再记录他们一层层上妆的模样。

而当真正的拍摄开始,才是一场“好戏”。有专门的戏剧老师在旁边“噔噔噔”地打节奏,未了拍子“啪”一停,艺术家的一个亮相定神瞬间,就是逢小威迅速按下快门的时刻。“京剧演员的功夫了不得,比如傅希如老师饰演的武生,一个简单的‘吸腿动作,就足够表达男人所有的英气。”

在国家大剧院展览的最后一天,来了一群德国的学生,问到中国京剧跟西方芭蕾舞的差异之处,他答曰:可有可无的,都让它没有。这也是逢小威京剧系列让人意料之外的地方,他没有把拍摄置于舞台之上,而是极尽朴素,只留下一片干净的空白,用他的话来说,是还原京剧的“写意性”。他希望把一切完完全全归零,没有地脚线,没有点缀,突出演员的个性形象。“其实光是服饰与妆容的丰富性,就足够观众细细去琢磨了。很多眼装都是老艺术家传下来的,一些年轻演员一看到就说,哎呀这是我祖师爷的那一身行头,真是手工刺绣的金丝银线,是有上百年历史的国宝。它并不需要更多的装饰。”这也是逄小威早年留学日本时,学习并沿用的的朴素创作方式。

“老派”的坚持

年逾花甲的逄小威,对于艺术,也有着自己某种“老派”的坚持——比如说,他从来不用数码相机,只用胶片相机。這不是为着留住某种情怀,而是对品质极其苛刻的要求,为了让京剧人物的色彩层次更自然真实,并在放大后仍具有上等的质感,逢小威采用的是接近A4纸的大画幅底片,放弃了常见的135规格。雅昌艺术中心为他做了一本大书,上面人物每寸皮肤的质感,眼球里的血丝,都是肉眼可见的清晰。

但为了达到这一点,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在背后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大画幅相机其实不适合拍动态的人物,它本来是拍静态风景的。因此在我们对焦点、换页片、调光圈、上快门的一整个过程中,演员纹丝不能动,一动就虚了。”

一开始尝试拍了十多个人时,发现很难确保有—张焦点是实的,整个团队都很崩溃。而且京剧演员的动作难度系数高,特别是武生和刀马旦,都喜欢挥刀舞袖,立定抬腿,有时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逢小威只能劝他们少做坚持不住的动作,但艺术家都相当敬业,眼神坚定地立于镜头前。

虽说摄影是静止的艺术,但长期拍人物的逄小威,丝毫不觉得这会损失角色的戏剧感。“平面艺术是二维的,看似是限制,不完美,但恰恰是那样才成其美。这里面有章法,有明暗、虚实关系,尽管不是音乐,但也有疏密有致的节奏,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这很有意思。”同时他意识到,摄影师的镜头,其实是代替了人眼睛的需求和渴望,它帮人们完成了最想看到的那个点和那瞬间,这也是让逄小威觉得自己工作有意义的地方。

如今在京剧这座宏大的历史文化宝殿面前,观众可以不只是在舞台下远远瞻仰,还能近距离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这个国粹系列还计划在世界各地巡展,但这不意味着拍摄工作的结束。逄小威说若有机会,他还想拍得更深入,更丰富。“我希望这个事情一旦做好了,今后几十年无须再做。这是我一开始就奔着去的想法。”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威京剧
教育的味道
京剧表演开始了
关于京剧穿越历史传唱不息的思考
小威产后复出,本周正式比赛
做对几道题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如果花不美,请欣赏它的叶子
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