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年龄特征,提高德育实效性

2017-09-29 00:34卢丽霞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德育有效性

卢丽霞

【摘要】学生在品德教育中是思想行为实践的主体,他们个性心理的发展是他们道德思想形成的根本内在因素。学校作为教育的特殊环境,是冶炼学生个性情操的熔炉,也是学生思想成熟的温床。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首先应了解他们的年龄特征,根据年龄特征引导他们认识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从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上,去为他们营造更好的德育氛围,使他们身心得到协调健康成长。

【关键词】年龄特征;德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101-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知识经济的突飞猛进以及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有的甚至左右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优秀的伦理道德在青少年心中的地位越来越脆弱,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进入 21 世纪以来,小学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强调学校教育要体现“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理念,要重点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常听到这样的一个比方: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形象地说明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鉴于此,在对生活习惯、价值观形成重要影响的小学阶段,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开展的德育活动中,更加注重主体活动的系列化。对于目标内容实现序列化,按照年级区分育人目标。一方面,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发展是逐步上升的,小学生尚且处在认知水平比较低的阶段,对小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和价值规范应当顺应他们的认知水平,否则只会是徒劳;另一方面,儿童的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小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尚处在有无到有,由弱到强的递进过程中。所以,同一个主题,不同年级,设立不同的目标,遵循主题深化的模式,对不同年级学生有不同的要求。针对感恩的主题活动,不同年级的目标如下:

一年级:感谢家人,对家人有礼貌,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年级:感谢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

三年级:感谢伙伴,对别人的帮助说谢谢,并主动帮助别人。

四年级:感谢集体,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维护集体荣誉。

五年级:感谢社会,主动参加社区活动,关爱身边的人和物。

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他们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于是我就注重从如下两点来进行开展德育教育。

一、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如学校开展的“大课间比赛”、“竖笛比赛”等,让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低年级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对于中高年级来说,学生基本形成了感恩家人感恩老师的道德品质,若继续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就难以对感恩这一主题进行深化,从感恩家人、老师,到感恩集体,相同的主题,不同的内容,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到”,使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美德。

此外,对于既定的主题,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方法进行教学。角色扮演游戏、课外实践、师生讨论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较为适合的德育教学。在一次《尊重、帮助残疾人》的德育活动中,我采用了角色扮演与师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初步感受。活动以观看残疾人的照片,让学生认识残疾人,初步了解残疾人,从中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

2.通过角色扮演,加深体验。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蒙眼走路”、“单手穿衣”这一系列活动,这一活动形式强调全体学生一起参与活动,人人都得到体验,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令学生喜爱的。学生在体验过单手穿衣服后,蒙眼行走,单手吃饭之后,更加切身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痛苦,唤起内心的同情,并力所能及地帮助残疾人。

3.师生讨论,加深对德育主题的理解。在学生纷纷体验过“残疾人”生活后,对此提出:(1)看似简单的生活琐事,对于残疾人来说却如何艰难,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2)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有不少的残疾人像我们一样生活、学习,更有部分残疾人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如张海迪,对于这样的人群,他们身上身残志坚的品质,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身上的品质。在对学生进行的讨论进行适当的引导,有效地深化了尊重残疾人这一主题。让学生不仅在这次活动中认识、理解、体会残疾人的生活,还可以从残疾人身上学习到良好的品质。

4.课外实践,回归生活。在对主题进行了体验、探讨之后,我组织了同学到校外进行实践。学生们去到残疾人联合会,在那里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同学们还帮助了他们,带着他们出去散步,和他们聊天讲讲最近的事情。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自由地进行体验活动,这么做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同学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及相互合作意识,并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在生活中如何帮助残疾人,面对不同的情况应该怎么處理,对主题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近几年,教育越发强调德育活动,相比于以往倾向于形式的德育活动中,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中要多结合实际情况,遵循儿童道德发展水品、身心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合适的内容,选用角色扮演、师生讨论、课外实践等方法既满足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活动有效地开展,有效检验育人实效,从而落实德育目标。

猜你喜欢
德育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提高幼儿美术活动有效性的支持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德育出希望之花
高三数学复习课堂有效性初探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