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三扶”举措以精神扶贫助推脱贫攻坚
——安远县脱贫攻坚的做法与思考

2017-10-12 08:57肖斐杰
老区建设 2017年13期
关键词:贫困户攻坚精准

□ 肖斐杰

强化“三扶”举措以精神扶贫助推脱贫攻坚
——安远县脱贫攻坚的做法与思考

□ 肖斐杰

法治扶贫宣讲

安远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辖10乡8镇、151个行政村,国土面积2375平方公里,人口40万,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罗霄山脉扶贫攻坚特困片区县,现有未脱贫“十三五”贫困村60个、贫困人口2.01万人。近年来,安远县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充分利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国家部委对口支援、罗霄山片区脱贫攻坚等系列政策,全面落实“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出台“1+11”扶贫政策,全力推进精准扶贫。针对贫困户存在脱贫愿望不强、信心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等精神层面问题,安远县在开展物质扶贫的同时,大力开展以“扶志、扶智、扶德”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扶贫,坚持外力帮扶与自力更生互相结合、精准快速与持续稳定互相支撑,个体脱贫与乡风教化互相促进,切实增强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以来,全县实现精准脱贫5.3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17.5%。

一、安远县开展“三扶”的现实必要性

安远县贫困程度较深,2016年,有71%的贫困户家庭总收入在2000-5000元之间。深度贫困的成因,既与当地长期经济欠发达,产业基础薄弱等客观因素有关,也与贫困户自身安于贫困、不思进取、知识技能不足等主观因素有关。后者被称之为精神贫困。安远县贫困户“精神贫困”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落后缺乏志气。一些群众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等靠要”思想严重,“你急他不急”、“上动下不动”,把扶贫帮扶当作“天上掉馅饼”。全县绝大多数贫困户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思想。二是文化较低技能不足。一些群众虽然脱贫愿望强烈,但苦于文化素质较低,导致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脱贫信心不足。安远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228人中,文盲或半文盲占5.86%,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85.17%,高中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8.97%。三是道德滑坡风气不良。受陈规陋习影响,有的贫困户因为盲目攀比,大办“红白喜事”,致贫返贫;有的贫困户生有多个子女,却任由其居住危旧土坯房,不愿赡养老人;有的贫困户好逸恶劳、懒惰成性,终日赌博。这些“精神贫困”问题如不解决,即使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推进扶贫攻坚,也只能解一时之困,治标不治本,容易陷入“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环,脱贫攻坚难于取得真正的成效。因此,精神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只有同步抓好精神扶贫,充分调动贫困户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才能从根本上激活脱贫动力,巩固脱贫成效。

有鉴于此,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安远县就高度重视精神扶贫,围绕“扶志、扶智、扶德”下功夫、做文章,助推精准脱贫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安远县开展“三扶”的主要做法

安远县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的指示要求,结合实际,双管齐下,使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互相融合,让贫困群众既鼓起了“钱袋子”,又丰富了“脑瓜子”,提振了精气神。

安远县孔田镇“文化+电商”服务站点

(一)扶贫先扶志,以正面激励增长“我要脱贫”的志气

安远县把“扶志”放在扶贫攻坚的重要位置,制订出台了《安远县扶贫又扶志工作方案》,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靠自己、小康生活等不来”的思想,积极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脱贫愿望,树立脱贫信心。一是强化舆论引导。通过县电视台、东江源报等县内主流媒体,微信群、朋友圈等新型媒体,采茶戏小舞台、村级小广场等乡村活动场所,以演出、播报、展示等多种形式对贫困户自力更生的典型事例进行广泛宣传,同时,还成立由挂点单位帮扶干部、村“第一书记”、村干部、先进党员、脱贫示范户等组成的“扶志服务团”,巡回开展宣讲活动,将“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社会正能量传递到基层,延伸到贫困户中,通过思想教育,引导贫困户不当懒汉、不做穷户。仅2016年,安远县就发放《筑梦路上铿锵行》、《扶贫政策图示》等宣传画册1.5万本,印制增强群众脱贫主动性和提升脱贫致富技能的宣传小手册2.1万份,播放《脱贫路上》励志专题片26期,评选脱贫示范户86户,大大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热情、信心和干劲。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安远县着力转变贫困户昂首望天、等待政策“掉馅饼”的不良心态,将“等靠要”转化为“闯改创”,在制定帮扶贫困户的普惠政策上,不是把贫困户包起来、供起来,而是设法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激起来、动起来,既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补助,又能跳起来摘到脱贫致富的“桃子”。如出台零门槛、高标准、全覆盖的产业补助政策,实行多种、多养、多补,并采取“合作社+”“基地+”“企业+”等模式充分激发贫困户产业发展意愿;通过产业扶贫信贷通和小额创业贷款等,向贫困户提供3-8万元的三年贴息贷款扶持,变政府给钱为免息借钱,既解决了贫困户产业发展的资金难题,又适当给予其压力动力,从而调动贫困户自我脱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因户施策帮扶。贫困户志气不足,成因复杂,有的是数代接续贫困,安于贫困,有的是因病致贫、志气消沉,有的是创业受挫、信心不足,有的则是懒惰成性、得过且过。要激发贫困户“闯改创”激情,必须熟悉情况、因户施策。安远县在制定干部挂点帮扶措施上,制定了“8531”机制。按每名县领导结对8名、乡科级干部结对5名、其他干部结对3名、每名科级以下干部再联系1户纯低保户(五保户)的要求,实现了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的双向全覆盖。同时,还明确了帮扶干部上门走访的次数、要求,强化了对贫困户的思想引导、谈心沟通,得到贫困户在精神上、情感上的认同和信任,达到以干部言传身教带动贫困户树立脱贫志向的良好效果。

(二)治贫先治愚,以素质提升增强“我能脱贫”的底气

安远县发扬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在扶贫攻坚上注重“输血”与“造血”并重,强化贫困户的智力支撑,提升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一是大力加强教育扶贫。建立较为完善的贫困资助政策体系,把贫困户子女从幼儿到大学教育全程纳入助学范围,截至2016年,共资助贫困学生37152人次,发放补助2778万元。贫困户子女在读书方面基本达到了“义务教育不负担、中职教育不花钱、普通高中不发愁、考上大学不担心”的目标,解决了因贫辍学的问题。投入1.86亿元,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县所有乡村学校都建成较为完善的教学基础设施。同时,强化对乡村尤其是边远教师的津贴补助,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和城里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增加了脱贫动力和后劲。二是大力加强技能扶贫。针对贫困户自身发展技能不足的问题,安远县充分发挥就业部门和中职学校作用,对接当地产业项目、企业需求和贫困户种养殖条件,整合“雨露计划”、“新型农民专业培训”等资源,免费为贫困户开展小吃、电商和其他农技培训。同时,还发挥“土专家”、田秀才”和农村致富能人作用,以产业基地为平台,对贫困户开展“点对点”技术服务,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技术难题,提高产业效益,如镇岗乡的鹰嘴桃产业扶贫基地,不仅吸收15名贫困户务工,还为102户贫困户免费发放苗木,并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保价收购果品,有效增强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三是大力加强信息化扶贫。为破解偏远山区贫困户信息来源渠道受限、眼界不宽、思路不活的问题,安远县大力实施信息化扶贫工程,在所有贫困村覆盖移动、电信4G网络,通宽带,并创新实施“文化+电商”工程,70个贫困村都建有“文化+电商”服务站点,保证贫困户足不出村就能了解商品、务工、产业种养等信息。同时,通过电商培训,让村民在网上销售农产品,拓宽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路子。近两年安远县电商实现网销额12.5亿元,培育了8个由贫困户建立的电子商务企业,带动了3200余户贫困户参与电商产业。

法治宣传助力精准扶贫

(三)立人先立德,以教化管治塑造和谐文明风气

脱贫攻坚中扶德是内核。安远县把道德建设融入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扶贫”与“扶德”的相得益彰。一是弘扬传统美德树新风。充分利用赣南采茶戏发源地、中国楹联之乡的独特文化优势,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以“乡村舞台”为载体,结合“送戏下乡”活动,编排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题的采茶小戏曲目进行演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以“送对联”活动为契机,将孝老敬亲、邻里和谐等内容融入对联,实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同时,还通过组织由群众评选的道德模范、先进人物组成的“道德宣讲团”,进村巡回宣讲;在中小学校设开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建设农村“文化墙”等,让“崇德尚善”在农村蔚然成风。二是推进移风易俗破陋习。安远县在每个村成立由“五老人员”组成的红白喜事理事会,发挥理事会对村民的引导和管理作用,推动移风易俗,革除当前较为突出的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与此同时,以乡镇为单位,对风水先生、媒婆等人员进行培训,引导他们依法参与移风易俗行动,并将其纳入监管,规范他们的行为活动,形成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厚养薄葬、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防止贫困户因陈规陋习致贫返贫。新龙乡唐某在处理母亲丧事时,原准备请乐队,并预付了600元定金,红白理事会上门宣传后,唐某按照新办俭办的原则操办,整个丧事节约资金约6000元。仅2017年上半年,全县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共节约500余万元。三是实施法治扶贫扬正气。针对农村因“黄赌毒”、不赡养老人等违法或不良习性致贫返贫问题,安远县大力实施法治扶贫。组织开展“送法下乡”“法治进村”“法治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加大法制宣传;大力整治“六合彩”等违法行为,对农村不尽孝道者公开进行调解宣判并列入诚信“黑名单”,加大惩戒力度;组建法律服务队,免费帮助贫困户“打官司”,维护贫困户合法利益,减少维权成本。自2015年以来,先后拘留“黄赌毒”人员86名,对642名不赡养老人的群众进行行为矫正,为贫困户办结法律援助案件53起,营造了遵纪守法、尊老养老、勤奋进取的良好社会风气。

资助贫困学生上大学

三、安远县开展“三扶”的思考与启示

安远县充分认识精神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性,把“扶志、扶智、扶德”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具体可行的举措,让精神扶贫虚功实做,为当前阶段各地开展精神扶贫工作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捐助安远县普通高中贫困学生助学金

启示之一:脱贫攻坚既要抓好物质扶贫,更要重视精神扶贫。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贫困”是脱贫攻坚的最大敌人,它使人消磨意志,失去向贫困命运挑战的精神动力,其最终的后果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脱贫却难以持续。要彻底摆脱贫困,首要的就是精神脱贫,解决好贫困户精神层面的问题。尤其是现在已到了攻城拔寨的关键时刻,更要在精神扶贫上下大力气,激发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精气神,凝聚全民脱贫攻坚的向心力,才能如期实现全面脱贫和同步小康目标。

启示之二:扶贫脱困既要借助帮扶外力,更要依靠内生动力。扶贫开发工作,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体。贫困户要脱贫,真正还得靠自己。如果贫困户自身不努力、不主动、不作为,政策再好,外力再强,可持续脱贫也是一句空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扶贫攻坚上,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充分发挥贫困户的主体作用,既帮助贫困户改变生活环境,更要努力改变他们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让他们主动克服“等靠要”思想和安于贫困的消极心态,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启示之三:精神扶贫既要重视载体形式,更要确保实际成效。精神扶贫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换脑筋、换思想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开展精神扶贫,既要突出地域特色,创新载体形式,更好紧扣扶贫主题,坚持“虚功实做”,营造有利于现代意识生长发育的社会环境。我们要在“扶志”上持续用心,既发挥好媒体宣传、干部帮教的思想引领作用,也要发挥好政策真金白银的激励作用。要在“扶智”上精准发力,搭建好教育培训平台,做好知识、技术、信息服务上三篇文章,打牢脱贫的基础,确保脱贫攻坚行稳致远。要在“扶德”上绵绵用劲,利用文化名片和乡村舞台,持续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乡风,从根本上实现全面脱贫。

■责任编辑:邵猷芬

肖斐杰,安远县人民政府县长。

猜你喜欢
贫困户攻坚精准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