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患者在护理干预程序指导下术后恢复及应激水平的评价

2017-10-17 07:09何晶晶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6期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统计学

何晶晶

(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辽宁 鞍山 114001)

腹腔镜手术患者在护理干预程序指导下术后恢复及应激水平的评价

何晶晶

(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辽宁 鞍山 114001)

目的 研究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采用护理干预程序指导后术后的恢复情况及应激水平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1500例外科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以不同的护理方法分组,干预组750例实施护理程序干预,对照组750例实施常规护理;分析归纳两组术后恢复效果及应激水平的变化。结果 干预组应激指标心率、收缩压、SAS评分、肌肉紧张程度均优于对照组,术后恢复指标VAS评分、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具有显著的差异意义。结论 普外科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护理程度干预可满足其生理及心理的需求,降低术后应激水平,恢复生理指标,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

腹腔镜;护理干预程序;术后恢复;应激水平

外科手术治疗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疼痛,普外科76%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均会对术后疼痛具有明显的担忧心理,约1/2的患者在术后3 d仍存在明显的疼痛情况,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1]。腹腔镜在临床普外科的应用日益广泛,具有手术伤口小、出血量低、术后恢复迅速、瘢痕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为患者提供高效、成本低、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护理程序属于整体护理的一种模式,具有连续性、计划性、全面性,根据对患者全面的评估确定临床护理的重点,并有计划的进行护理,满足患者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恢复其健康[2]。我院在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对1500例腹腔镜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不同护理方式的分组对照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1500例外科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以不同的护理方法分组,干预组750例,对照组750例;其中干预组男性患者423例、女性患者327例;年龄18~70岁,平均(40.6±10.8)岁;手术类型分为:胃肠型253例、胆道系统型388例、腹股沟疝109例;对照组男性患者425例、女性患者325例;年龄18~70岁,平均(41.6±11.2)岁;手术类型分为:胃肠型262例、胆道系统型376例、腹股沟疝112例。两组研究对象以上自然指标比较,P>0.05,统计学无明显差异。

1.2 病例选取标准:①患者主要脏器功能无异常,心脏、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无严重障碍;②入院后完善全部常规检查和手术准备,诊断均明确,患者熟知自身病情;③患者自愿签署相关同意书,与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相符;④均为择期手术治疗患者;⑤排除内分泌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贫血、恶病质、精神类疾病、心理疾病、手术史、急诊手术等患者[3]。

1.3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根据腹腔镜手术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护理程序干预下进行护理,具体如下:①评估:责任护士在术前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评估,全面对其病情和基本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疾病治疗、腹腔镜手术的认知、心理情况、健康生理需求等。②护理方案制定:责任护士联合护理组长对患者取得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与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需求完善护理计划,护理内容需要涵盖术前认知、术后疼痛护理、早期进食护理及运动和活动的护理等。护理方案制定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讲解,取得其同意后再实施。③护理方案的实施: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信息支持,手术前后均进行健康教育。a.心理护理:强化沟通,耐心听取患者叙述,及时发现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通过例举手术成功的病例树立起治愈的信心。帮助其建立自身健康、疾病管理模式,自身对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压力进行调节。b.康复护理,术后以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素质为基础进行锻炼,手术当天即可帮助其翻身,双下肢进行适量活动,抬高床头帮助患者取半坐卧位。术后24 h后继续四肢的活动,注意在其可耐受范围内指导循序渐进。术后48 h可进行坐位和全身运动的练习;拔除尿管,稳定生命体征后可进行下床活动。胃肠功能恢复后早期进食,注意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1.4 观察指标:①手术应激:术前24 h及2 h对患者的心率、收缩压、焦虑及肌肉紧张程度进行测量。焦虑情况采用焦虑量表(SAS量表)测评。肌肉紧张程度分为放松、轻度、中度和重度四个等级,分别赋值为0、1、2、3、4级。②恢复情况:术后3 d的疼痛评分和排气时间,疼痛采用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进行测评;并记录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等。

1.5 统计学方法:实验数据录入SPSS14.0专业统计学软件完成分析检验,计量时数据录入形式为(±s),完成t检验,计数时数据录入形式为%,完成χ2检验,当P<0.05时,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应激水平比较:手术前24 h两组应激水平无较大差异,术前2 h干预组应激与对照组相比较好,肌肉紧张程度低,焦虑程度下降,心率、收缩压等与对照组相比趋于平稳,P<0.05,差异显著。

2.2 两组术后恢复比较:干预组恢复优于对照组,术后3 d的疼痛程度轻,排气时间短,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相比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比较(±s)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比较(±s)

n VAS评分(分)排气时间(h) 住院时间(d)干预组 750 2.2±1.1 15.6±4.6 3.5±0.6对照组 750 4.5±1.2 21.2±5.4 4.8±0.8t-38.69 21.62 35.60P- 0.0000 0.0000 0.0000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干预组泌尿系统感染、切口感染、肠梗阻、尿潴留等共发生37(4.93%)例;对照组共发生115例(15.33%);组间比较χ2=5.53(P=0.0187),统计学具有显著差异意义。

3 讨 论

传统的外科手术操作具有复杂性,且对患者损伤大,不利于术后恢复。针对手术耐受性差的老年患者,具有潜在的安全威胁。腹腔镜手术是典型的微创手术,缓解病情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对机体造成第二次伤害[4]。但因为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段,临床护理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耗费时间和心力,甚至有时会发生护理工作不到位的情况对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造成影响。如何在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中将护理工作的效益最大化,是普外科护理面临的最大挑战。

传统护理主要集中在功能性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需要、病症进展及各项治疗不具有全面、深入、连续的掌握,无法根据病情和患者需求对护理方案进行调整,对现代护理模式无法实行有效的配合。本研究中,研究对象手术的应激在手术前24 h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的护理方法患者应激水平变化不同,干预组在手术前2 h对手术的应激反应均无对照组大,各项指标评分优于对照组,且术后恢复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且干预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提示护理干预程度的实施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手术的应激,有利于术后恢复,且安全性高,并发症率低。护理干预中进行程序化的指导,可有效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并实施高效的管理[5]。首先对病情和患者的基本情况有足够的了解,根据需求和病情变化制定护理方案,对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有系统的安排和解决,保证护理工作的规律性,有效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求,提高护理质量。近几年,程序化的指导工作逐渐在护理工作中展开,并取得一定成效。与张建红等学者的研究具有一致性[6]。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患者接受护理干预程序的指导,通过评估—护理方案制定—护理方案实施等步骤,对护理内容进行有效、全面、系统的实施,因人施护,保证护理工作更具有目的性和侧重点,注重对患者的康复护理,避免千篇一律护理的缺点,值得在临床开展实践。

[1] 江利华,白晓霞,李福宣,等.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前访视与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5):162-163.

[2] 颜菲.系统护理干预对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疗效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6):78-79.

[3] 武晓.术前护理干预对ACTH-非依赖性双侧肾上腺大结节增生症腹腔镜手术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9):3528-3530.

[4] 于金凤.对接受后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5):108-109.

[5] 杨剑云.腹腔镜手术防止术中低体温的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8):82-83.

[6] 张建红.综合护理干预对缓解腹腔镜术后腹胀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1):276-277.

R473.6

B

1671-8194(2017)26-0204-02

猜你喜欢
腹腔镜手术统计学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3D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在治疗肝脏肿瘤中的应用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轻松做完大手术——聊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手术之后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控制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