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暴发猪丹毒病的诊治

2017-10-18 09:00王瑞河南信阳农林学院
兽医导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丝菌疹块猪丹毒

王瑞/河南信阳农林学院

规模化猪场暴发猪丹毒病的诊治

王瑞/河南信阳农林学院

猪丹毒丝菌俗称猪丹毒杆菌或丹毒丝菌,属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是一种兼性,无芽孢形成的,非抗酸性,革兰氏阳性小杆菌。猪丹毒丝菌可以导致猪丹毒,是一种可以广泛流行的、能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疾病。近几年来,国内猪场陆续发生猪丹毒疫情,而且有的还表现为较高的死亡率,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17年7~8月份河南驻马店某规模化猪场因爆发猪丹毒,造成近10头母猪和120余头保育猪伤亡,现将诊治情况通报如下。

(一)发病情况

图1 母猪体表出现疹块

2017年7~8月份,驻马店某存栏960头母猪场,突然有部分母猪和保育猪发病。病猪表现为采食量下降、体温在42℃,高烧不退、呼吸困难、后肢无力、走路摇摆、卧地不起。部分病猪下颌部、腹部以及全身皮肤出现充血、淤血。 部分猪只发病1~2 d后,体表颈下、胸前腹侧、四肢内侧等皮肤发生疹块。

图2 保育猪体表淤血,伴发疹块

(二)病理剖检

全身淋巴结肿大,呈紫红色;切面隆起,湿润多汁。脾脏淤血肿大,呈樱桃红色,切面隆突,呈鲜红色;胃、肠普遍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肺脏淤血、水肿,伴发点状出血。肝脏肿大、充血、呈暗红色。

(三)实验室诊断

1.主要培养基及试剂材料。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胰蛋白大豆肉汤(TSB)购自青岛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胎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材料有限公司;微量生化鉴定试剂和药敏纸片均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2.细菌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死猪脑组织、肺脏和脾脏,接种于含5%胎牛血清的TSA平板,37℃烛缸培养24 h;挑取平板上灰白色、透明、表面光滑、圆形、针尖大小(直径小于1 mm)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阳性、纤细杆状细菌为可疑菌落,再分别挑取可疑单个菌落接种于含5%胎牛血清的TSA平板,37℃烛缸进行纯培养。

3.生化反应。挑取分离菌的纯培养物按常规生化试验方法进行糖、醇类等发酵试验。分离菌的鉴定参考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和猪丹毒行业标准 NYT566-2002进行。

4.分离菌株血清型鉴定。首先制备猪丹毒临床分离株抗原。将猪丹毒分离菌株接种含1%裂解血球全血马丁肉汤,37℃培养24 h后,划线接种于含8%健康动物血清、1%裂解血细胞全血马丁琼脂平板,37℃培养48 h。挑单菌落接种含1%裂解血细胞全血马丁汤10 ml,37℃培养24 h。取2 ml接种于100 ml含1%乳糖、10%血清马丁肉汤中,37℃摇床振荡培养24 h。随后加0.5%甲醛,37℃灭活24 h,3000 rpm离心30 min,弃上清,用含0.5%甲醛PBS清洗2次后,将沉淀物用3 ml蒸馏水悬浮后于121℃高压1 h,冷却至室温后3000 rpm离心15 min,加0.01%硫柳汞后置2℃~8℃保存备用。

称取琼脂粉1.2 g,加入90 ml生理盐水,加热融化后加入10 ml 1%硫柳汞,铺板,打梅花孔,封底。中央孔分别加入猪丹毒26种标准血清,周围孔分别加入猪丹毒临床分离株制备的抗原,将平板置湿盒中37℃反应24 h,观察琼扩反应结果。

(四)实验室诊断结果

1.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形态学特性。分离菌株在鲜血琼脂平板形成针尖大小、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小菌落。培养 48 h后涂片染色镜检见明显的单个、成对、成簇存在的革兰氏阳性纤细杆菌(图3)。

图3 革兰氏阳性纤细杆菌

2.分离菌株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结果与常规猪丹毒丝菌的生理生化指标一致。(表1)

表1 分离菌生化反应结果

3.血清型结果。将获得的猪丹毒临床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所有的分离菌株均仅与1a型标准血清发生凝集反应,与其余25种标准血清不发生反应,因此可以判定本实验室分离的猪丹毒丝菌血清型均为1a型。

(五)防治情况

发病初期养殖场根据疹块型现象,自行判定为猪丹毒。使用青霉素、阿莫西林进行治疗。用药期间病情能够得到一定控制,但因为群体发病数量较大,考虑后续有可能出现更多的新发动物,因此猪场又对尚未发病的猪只进行猪丹毒弱毒疫苗的接种。接种期间,抗生素停止使用。该场从2017年7月份出现病猪开始一直持续发生到9月份,病情总是时好时坏。

(六)讨论与分析

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实验室诊断工作,确定此次该场生猪大批发病死亡的原因是由1a型猪丹毒丝菌感染导致的急性败血型和疹块型猪丹毒。虽然临床上已经采取了针对猪丹毒的各项措施,但猪场依然损失巨大,其主要诱因有四点:

1.猪场内圈舍间距小,舍间地面大部分未硬化。据了解该猪场已生产超过15年,房舍均已老化,场内40%的地面并未硬化。猪舍间距仅有4米,且猪舍之间皆为土地,猪舍外种植有树木、有蔬菜和青草。而多种野生哺乳动物和鸟类也可带菌,构成广泛疫源。土壤则为猪丹毒丝菌的传播提供媒介的角色。该场内环境不排除有丹毒丝菌存在。

2.存栏密度过高。感染急性猪丹毒的猪随粪、尿、唾液、鼻分泌物可排出大量的猪丹毒杆菌。该发病场存栏母猪近800头,而育肥猪舍并没有扩建,导致在发病期间圈舍存栏量超出正常水平20%。这也直接造成猪场发病连绵不绝。该场后期通过减栏,淘汰弱猪的方式,明显降低猪丹毒的发病率。

3.疫苗选择的问题。该发病场在弱毒疫苗免疫期间停止了抗生素使用,结果在免疫空白期内新的病例不断出现。故该场在控制后期重新选择使用猪丹毒灭活疫苗,疫情得到了一定控制,但损失已经巨大。疫苗免疫可以有效地预防猪丹毒疾病的发生,但是传统的灭活苗、弱毒苗或多联苗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病猪、弱猪不能使用,弱毒株可能恢复毒力或者激发隐性感染,暴发猪丹毒等;猪丹毒疫苗最严重的缺陷是免疫接种不能对慢性猪丹毒产生坚强的保护力。

4.药物耐药性问题。青霉素对猪丹毒有一定效果,但是长期使用药物使得猪丹毒杆菌产生耐药性。该场自建场以来,分别在1999年发生过一次猪丹毒疫情。后来考虑到疫苗程序比较密集且多年又未发生疫情,2006年该场将丹毒疫苗停止使用。结果未料到2017年发生如此严重的猪丹毒疫情,如此可见忽视猪丹毒的防范,猪场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六)防控建议

1.猪场的日常管理要落实到实处。猪场密度要适当,切记不可随意混群。猪舍进行及时的清理,保证猪舍的干燥整洁,每天至少要对猪舍进行2次打扫,及时将猪的粪便清理出去,还可以将猪的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处理。对猪舍周围的环境以及猪舍内进行消毒,一周要进行一次消毒工作,猪舍内部要2~3 d消毒一次。

2.减少应急因素对猪群的影响。2017年7、8月份,发病场所在地区气温最高值分别达到35℃、37℃,而该场圈舍老化,缺乏有效降温设备,可以推断猪舍内气温分别可达到37℃、39℃,这也是猪丹毒爆发的一大诱因。因此通过降低密度、配套降温设备,可以起到一定的降低应激的效果。

3.预防工作需到位。处于发病初期或是暴发期的猪场应进行及时的隔离病猪,对其他猪进行预防接种。对体重10 kg以上的断奶猪,每头猪应注射猪丹毒灭活疫苗进行预防。

4.观念上重视猪丹毒。2012年以来,猪丹毒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主要原因还是猪场管理人员在日常防控工作上有所松懈。有部分人员认为猪丹毒发病率不高、用药物可以治疗,不必要进行疫苗预防,结果由于国内养殖环境的恶化、带菌种猪的流动以及部分区域气候的反常,有利于猪丹毒的流行。猪场应根据本地区猪丹毒流行现状,选择是否进行疫苗预防,并能够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存在异常的猪只,及时进行治疗,使猪丹毒病得到有效地控制,减少经济损失。

(略)

猜你喜欢
丝菌疹块猪丹毒
孢子丝菌病及其病原真菌的再认识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猪丹毒的分析、诊断和防治措施
亚急性型猪丹毒并发皮肤感染的治疗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生猪屠宰检疫中猪丹毒病的检疫及处理方法
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丹毒的防治
猪丹毒病的诊治
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中Toll 样受体2 、4 及髓样分化因子88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