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馆尽揽黔地古今

2017-10-20 01:37文/赵图/李
藏天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古生物贵州民族

文/赵 毫 图/李 果

一馆尽揽黔地古今

文/赵 毫 图/李 果

◎9月中旬,记者探访备展中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精心备展

在贵阳市观山湖区,新建的贵州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省博)既赫然独立,又与周围的建筑遥相呼应。自1958年开馆以来,省博已经走过近60个年头,而自2016年由云岩区搬迁至观山湖区后,经过1年的筹备,新馆在今年9月30日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

省博新馆建筑面积47397平方米,陈列展览使用面积8830平方米,分“民族贵州”、“历史贵州”、“古生物王国”和“黔山红迹”四大部分。除传统的收藏、展示功能外,新馆还设计有青少年数字馆、非遗剧场、4D影院、观景平台、教育培训中心等,是一个集学习、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

经几代博物馆人的努力,目前馆内藏品已有27万余件,种类丰富,包含自然标本、古生物、古人类化石、反映贵州历史的出土文物、民族民俗文物、近现代文物,及瓷器、书画、玉器、文献文书等传世精品。

近日,记者走进省博新馆,参观了“民族贵州”、“历史贵州”、“古生物王国”三个板块,在一件件或古朴、或精美的藏品中,深深感受到了贵州这片土地的古老、神奇和多彩。所谓“菱石虽小,内蕴文化千岛”,正如新馆建筑酷似五块被切削的菱石,馆藏珍品正体现了贵州多元的山地文化和多彩的民族风情。

民族贵州:蕴含各族人民的生存智慧与生活哲学

走进“民族贵州”展区,各种秀美精致的民族服饰令人目不暇接,各种各样的民族生产工具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这一部分,展现了贵州18个世居民族的民风民俗、生产生活风貌,包括建筑文化、手工技艺、服饰文化、礼俗节庆等内容。在各色藏品中,你会明白贵州各民族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关系,及包含在文物中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事实上,贵州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筑建起适于栖居的村落、民居与公共建筑等生活空间;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习得、传承了传统制陶、古法造纸、髹漆技术、编织工艺等古老、精巧的传统手工技艺。风态万千的乡土建筑与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蕴藏着贵州各族人民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与生活哲学,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

在一件件精美的服饰前,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便无声无息地弥漫开来。在贵州,各民族服饰与本民族的文化紧密结合,是各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婚恋丧葬、节日庆典的直观反应,蕴含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此外,贵州各民族服饰的造型款式缤纷多姿,装饰手法变幻丰富,保留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服饰款式,是中国历代服饰的物证,是一部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史。

在一件件质地古朴的陶制品前,贵州土法制陶的悠久历史一一呈现:平塘牙舟陶、贞丰窑上陶、雷山长丰陶、织金砂陶、威宁白碗窑、印江陶,每一个品种,都指向省内著名的陶制品生产地。其中的牙舟陶,更以其精湛工艺,产品远销海外。

在一件件雅致的竹编面前,贵州人与竹相伴相生的特点更是一览无余。因生产竹子,贵州人因地制宜地使用房前屋后生长的竹子,编织出各种各样的器皿,竹编制品品种达几十种,其中三穗竹编产品远销省内外各地。

在一件件古朴的造纸工具前,贵州古法造纸的历史,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作为古代造纸技术的物证,古老文明的遗存,传统造纸技艺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洗礼,至今仍在贵州的贵阳、丹寨、石阡、印江、长顺、惠水、贞丰等十多个市县传承延续。

◎ 东汉铜车马

……

“民族民俗类文物是馆藏的亮点,极具地域特色,反映了贵州古老而多元的民族文化,既保存了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又为人类学家们提供了研究材料。”正如带领参观的省博工作人员所说,多民族的贵州文化多彩丰富,而只要到省博参观,就可以通过藏品的浓缩一一了解。

历史贵州:一段从蛮荒走向文明的漫长之路

贵州的行政建制是年轻而短暂的,贵州这片土地的人类文明却是悠久的。

“历史贵州”展示了自人类出现以来的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贵州的历史文化发展状况,包括古人类、夜郎文明、土司制度及明清建省后的文教状况等板块。大量极具地域特色,包含着丰富历史信息、艺术价值的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以点带面地阐述了贵州历史发展的进程。

粗略来讲,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贵州境内逐渐发展出多元的区域文化,“多彩贵州”初露端倪。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夷”中的夜郎崛起并称雄于以今贵州为主体的广大区域。西汉武帝时期,中央王朝掀起开发“西南夷”大潮,修筑“南夷道(或称夜郎道)”,设置郡县并移民,促进汉文化与夜郎族群的交流与融合,翻开贵州历史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尽管夜郎古国的具体区域一直难以确认,但考古学家在贵州中西部地区发现的大量夜郎时期遗址,对这一古老文明的存在,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据介绍,以赫章可乐、威宁中水和普安铜鼓山最为重要,虽然现有的考古发现还不能确指古夜郎国的核心区域及其最高发展水平,但这些重要发现证实战国秦汉时期在贵州高原确实存在一个有别于滇、巴蜀、楚和百越的古夜郎文明。

展出的出土文物中,赫章可乐274号墓葬最为典型。通过省博工作人员技术还原,这是一座很有代表性的“套头葬”:死者的头部用一件铜釜套头,同时用一件铜釜套足。两件铜釜器形都很大,铸造十分精美。尤其是套头的铜釜,肩部铸造了一对威风凛凛的立虎,气度非凡。即便死者头骨腐朽,但也可看出铜釜如帽子一般套于死者头顶。

“发掘人员在铜釜口沿边发现死者佩戴的骨质耳饰,铜釜口沿外还有大量的由铜铃、挂饰、玛瑙珠、骨珠等组成的复杂项饰。”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墓葬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在死者的脸上盖了一件铜洗,在双臂位置也放置了铜洗和其它随葬品,显示墓主具有较高或较特殊的身份。

据介绍,除套头用的大铜釜或铜鼓外,赫章可乐还发现许多非常重要而独特的青铜器,包括镂空牌形首铜柄铜剑、铜柄铁剑、柳叶形剑、铜戈等兵器和带钩、手镯、发钗等装饰器,这表明:这一王国是一个头着椎髻,尚武而爱美的族群。

藏品中,赫章可乐153号墓葬出土的铜鼓也颇为特别。该铜鼓面径41.7厘米,足径46.5厘米,高25.5厘米。胴、腰、足三段明,鼓面出沿,胴部扁圆,腰较长,足短外撇,腰胴间一折棱。鼓面正中一光体,外有八角光芒,期间夹复线三角纹。其外晕圈7周,1、5、7晕为锯齿纹,2、6晕为涡纹,3晕为雷纹,4晕为6只翔鹭……所有的符号,都是远古文化的生动说明,等待一一解密。

◎贵州省博物馆“历史贵州”板块部分藏品

◎“古生物王国”板块展出的恐龙化石

省博工作人员介绍,馆藏的出土文物大多是在贵州本土考古发掘而得,其中东汉铜车马、铜柄铁剑、东汉永元青瓷罐及杨氏土司墓的金器等都是有极高价值的稀世之品。这些出土文物对贵州的历史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贵州在历史研究中文献不足的短板,勾勒出了一些历史时期的大致轮廓。

此外,馆藏历代书画作品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且不乏珍品。其中年代较早的,当数唐人写经及少量的宋元时代的作品。明清以后的藏品包含较广,吴门画派、清初四僧、扬州八怪、京津画派、岭南画派及海上画派的名家作品均有涉及。

古生物王国:再现云贵高原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

在“古生物王国”,两个立体的恐龙骨架分外醒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生活在云贵地区早侏罗纪时期的禄丰龙,属于植食性恐龙,个头不大,头很小,细小的牙齿样子像周围有锯齿的小树叶,这样便于切割植物。

可以看到,禄丰龙后肢粗壮,前肢较后肢短,脚上有五趾,趾端有粗大的爪。身后拖着一条粗壮的大尾巴,站立时,可以用来支撑身体,多以两足方式行走,但在就食和在岸边休息时,前肢也落地并辅助后肢和吻部的活动。

工作人员介绍,围绕在禄丰龙骨架周围的是我们博物馆工作人员采集的禄丰龙实体化石。

“古生物王国”包含自然标本、古生物、古人类化石,其中古生物、古人类化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探索地球生命的演进及古人类的起源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并且部分化石还有较高的观赏性。

在这里,你可以慢慢观看瓮安生物群、凯里生物群、盘县动物群、兴义动物群、关岭动物群、禄丰龙动物群、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所有的化石集中呈现,则是云贵高原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

如埃迪卡拉纪陡山坨期的瓮安生物群及江口庙河型生物群,就向参观者充分证明:5.6亿年前贵州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世界,显示出新元古代全球冰期之后首次生物大辐射,是地球早期生命从简单到复杂进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如上世纪50-70年代,考古学家胡承志发现、杨钟健研究并发表三叠纪第一个爬行动物-胡氏贵州龙;自1998年关岭生物群发现至今,中国南方发现了大量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新门类,科研成果不断涌出,形成了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研究的新高潮。

岩石记录了地球的演变历史,而化石记录了地球上生命的历史。如果不是亲眼参观并聆听介绍,很难想象:这小这片多山的土地,在距今2亿多年以前竟然是汪洋一片,由于复杂的地质作用,地壳慢慢上升,高原隆起,山脉纵横,最终形成今天的云贵高原。

正如省博工作人员介绍说,“古生物王国”展览揭示了从埃迪卡拉纪到第四纪的贵州生态面貌:以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重点,几大生物群的展示将一个罕见的史前海洋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可窥见生命的爆发及演化历程。

责任编辑 陈 艺

猜你喜欢
古生物贵州民族
我们的民族
古生物地理学和宏演化研究中的大数据应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古生物发现之旅——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多元民族
高邮凹陷深凹带戴南组古生物特征及环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