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百”工程·创作故事

2017-10-20 01:37邬建玲
藏天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贵州创作

文/李 屹 邬建玲

作品:《彝族撮泰吉》

作者:赵竹

作品:《苗家禾晾》

作者:曹琼德

作品:《夜郎古国》

作者:刘雍、潘志星

作品:《解放贵州》

作者:马骏、王仕明、马艺丁、侯薇、艾兆泉

作品:《时代楷模文朝荣》

作者:李钢

作品:《苗绣印象》

作者:耿翊、潘蕾、刘冬冰

作品:《贵州红色革命家》

作者:王建山、李晨、夏玉清

“双百”工程·创作故事

文/李 屹 邬建玲

◎《彝族撮泰吉》

神秘的“撮泰吉”

作品:《彝族撮泰吉》

作者:赵竹

油画家、贵州省油画学会会长赵竹的《彝族撮泰吉》是此次“双百工程”的获奖作品。

彝族“变人戏”,彝语称为“撮泰吉”,是彝族重要的信仰民俗。它深藏于贵州莽莽乌蒙山深处一个叫裸戛的村寨。每当春节期间正月初三至十五,裸戛村一带的彝族同胞就会演出“撮泰吉”,举行“扫火星”的驱邪纳吉活动,祈求火灾、瘟疫远离人们,让平安幸福永远伴随彝家。“撮泰吉”的角色是老祖宗的化身,人们称为“神鬼”,主要以未完成进化成人类的猿猴特征来进行装扮,充满神秘感。

“撮泰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被学术界、艺术界所发现,引发关注,从人类学、艺术学的角度震惊学界。

赵竹说:当时我还在大学就读,曾经只身前往板底裸戛村探访传承人文道学先生,并在他家住了一夜。那时去往裸戛,在威宁县城搭乘红皮公共汽车,中途下车后,步行翻山越岭还需走上半天,回程要在公路上拦车,但路过的公交车都不应停,等了两三个小时,才搭上了一辆北京202吉普,好感动。这已是三十年前的往事。

这次我选择这个选题,与大学时期和“撮泰吉”的这段“情缘”不无关系。

◎赵竹近照

“撮泰吉”既是敬祖、祈福的仪式,又是愉悦乡亲的表演。古朴、厚重,具有史诗般的凝重,又有幽冥蛮荒的意象。我在创作中将撮泰吉的仪式、表演、祈福三段情景同时呈现在二维空间上,打破了时空一律。构图采取了“山”字形结构,以求在三重金字塔构成中表达古典的庄严雄伟。色彩也设计成具有宗教感的绿锈色调,从另一维度加强画面的象征性。我期望我所呈现的画面,既神秘、庄严,又充满生命的律动。

◎《苗家禾晾》

惊艳画家的“岜沙”禾晾景象

作品:《苗家禾晾》

作者:曹琼德

贵州省美协副主席、贵州版画学会会长、画家曹琼德先生创作的作品《苗家禾晾》在此次大型活动中获奖。曹琼德说:“双百工程”大型美术创作让我有机会尝试大尺寸的美术作品创作,大尺寸美术作品创作比较难的地方在于,作品无论从构图上,空间色彩等的处理上都要更具有张力,需要营造出作品题材的氛围,情绪的表达强烈但又不能过分,表达不充分与作品尺寸不匹配,情绪太过强烈又会显得空洞,如何掌控在适度的范围内,这是大尺幅作品比较难以处理的技术问题。对于版画创作来说,大尺幅作品的创作更为困难。在《苗家禾晾》这件作品的创作中,我画了大量的画稿,探索了构图、色彩、氛围营造等可能性,我在前期画稿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最终选择了这样一种构图方式,前期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后期作品能够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谈到这幅作品的创作经历,曹琼德告诉记者:“1986年我第一次深入到贵州黔东南地区采风,当时贵州的交通很不方便,第一天从贵阳乘火车到凯里,第二天从凯里乘坐客车翻越雷公山到达榕江。第三天从榕江乘坐客车前往从江,途中我看到一个古老的村庄,掩映在高大的林木之中,这个村庄就是今天赫赫有名的“岜沙”。‘岜沙’这个村庄与它的禾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将黔东南采风收集到的素材创作了一组系列作品,作品名就叫‘岜沙系列’。1989年我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共展出作品101件。‘岜沙系列’获得了广泛好评。这次‘双百工程’创作,《苗家禾晾》是我自选的选题,我在选题说明文字中写道:禾晾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最常见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禾晾与风雨桥、鼓楼共同构成了贵州非物质文化保护村寨最鲜明的特色,让每一个走进贵州民俗村寨的中外游客流连忘返。今天,禾晾是黔东南稻作文化主要的生产资源,也是黔东南山地居民祖祖辈辈留存下来的智慧结晶,更是重要的山地文化遗存。”

◎曹琼德近照

严谨而完美的合作佳品

作品:《夜郎古国》

作者:刘雍、潘志星

漫画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雍先生与工艺美术师潘志星女士合作的《夜郎古国》系“双百工程”规定的题材,在文史专家提供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动用自己多年的艺术积累,加上广泛查阅相关的图像,经过艺术创作,用壁画的形式表现了2000年前汉武帝遣使册封夜郎王这一重大历史题材。

据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西南夷列传》等典籍记载,夜郎国是春秋到汉初“南夷”中最大的方国,其主体在今天的贵州境内。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遣中郎将唐蒙为使臣册封夜郎人的首领多同为夜郎王,并授予金印。

壁画采用类似于汉画像石的二维空间构图,由左右两部分构成,右为长安,左为夜郎,两地虽实际上远隔数千里,画面却使用“以小见大”跨越时空的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河流和道路使之连为一体。

◎《夜郎古国》

◎ 刘雍近照

◎ 潘志星近照

右边的上部是在未央宫汉武帝命唐蒙和司马相如开发南夷和西夷的场景。左边是汉武帝派遣的使臣、中郎将唐蒙在册封仪式上将王印授予夜郎人首领多同的场面,唐蒙腰配长剑,体现了汉官威仪、峨冠博带的风格。画面的上部有一座原始宗教神庙,系南夷特有的、屋顶上宽下窄的杆栏式建筑,遍体装饰着具有地域特色的构件和图案。画面中部右边有宫廷的乐队载歌载舞,欢送使节离开首都。河流从夜郎一直流到长安,上游在举行龙舟竞渡,下游有货船已将夜郎进贡的大象、犀牛、枸酱等特产运到长安。画面的最下面是修“五尺道”的场面,道路从长安一直贯通夜郎。通过对放牧、驯养、采集、种植、纺织场面的描绘再现了夜郎人日常生活的场景。

《夜郎古国》壁画,两位合作者都已经高龄,潘志星79岁,刘雍73岁。虽然都创作过大量的作品,有很丰富的创作经验和资料积累,但仍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巨大的精力。因为这次需要严格按照历史记载,对当时的中原和夜郎两种不同的建筑、旗幡、服饰、武器、乐器等器物的样式进行考证,更要认真研究当时的艺术品,譬如:汉画像石、陶俑、纺织刺绣物、夜郎时期青铜器的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和造型特点等。两人分工合作,刘雍承担构思、布局以及各种装饰图案的造型和组合,潘志星对人物和动物进行深入细致的刻画,互相取长补短才创作出图稿。然后,又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在雕刻艺人周兵等工匠的协助下进行雕刻、翻模、制作、着色,这件作品才最终得以完成。

刘雍先生与潘志星女士非常谦逊地说:在这种历史题材的大型美术工程的创作中,既要求忠于生活,又要求高于生活,既要兼顾历史性,更要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既要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又要具有浪漫主义情怀。我们虽然都已从事几十年创作,但是离这个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在有生之年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创作过程像拍电影

作品:《解放贵州》

作者:马骏、王仕明、马艺丁、侯薇、艾兆泉

马骏、王仕明、马艺丁、侯薇、艾兆泉创作的《解放贵州》(规格250x600cm),是本次双百工程尺寸最大、塑造人物最多的一件史诗力作。得到全国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入围优秀作品。

主要创作者马骏,回族,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贵州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画院特聘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在全国及海外美术作品展中入展,并多次获一等奖、政府文艺奖、优秀美术家称号。马骏的油画作品富有浓厚本土气息和强烈的民族特色,是对现实生活与本土文化的提练与升华。

马骏告诉记者,《解放贵州》整个创作过程像拍电影,他自己担任总编剧、总导演;夫人侯薇是摄影师、制片人;主要演员有王仕民、马艺丁、艾兆泉等。作品里阳光灿烂的效果,在画室里完全靠灯光营造氛围,在创作中自制道具,如:旧水壶、老木桌、布标、旗子。在创作中,他们既是创作者,也是画面中的主要模特儿,从解放军演到群众,从神态演绎到动态扮演,从整体到头及手局部等的细节刻画,128个人物的塑造,19个中间主体形象的完成,在5个月的时间里,从上午8点画到晚上8点,每天12个小时,马不停蹄。大家为这部宏篇巨制倾注了太多心血。这样一个重大历史绘画作品,需要一个很给力的创作团队协作才能完成。

◎《解放贵州》

◎马骏创作照

谈到创作过程,画家马骏的妻子、也是他的合作最佳拍挡侯薇说,她主要负责整理历史文献,收集、拍摄创作资料,每周从画面中找修改、深入的地方,制订创作计划。《解放贵州》创作图片参考约1000张左右,而由于创作经费有限,没有钱去请专业演员,画中所有人物形象都是他们自己和亲戚朋友友情扮演的。创作的人需要先扮演角色,找绘画感受。有时为一个人物形象的选择,反反复复找人拍摄,有的多达7、8次。画上去不协调,刮了重来。有的头像每人画一遍,可以说,较满意的效果都来之不易。此次创作对道具的要求也很高,力求准确到位。旗子、布标都做了实物,力求写生、画面生动。

而王仕明、马艺丁、艾兆泉则常在细节上的完善中边当模特边画,他们说,有时候,大家画不动了,没有思路了,马骏老师就开始和大家一起琢磨、讲解、传授,对细节、色调上力求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有时候,马骏连吃饭都对着画面,歇息时眼睛一直盯着画面思考接下来该怎么进行。

《解放贵州》的创作者们表示,创作期间得到赵华、宋次伟、孔阳、王建山等同行朋友建设性的意见,使画面得以升华。

文朝荣的传奇故事感动雕塑家

作品:《时代楷模文朝荣》

作者:李钢

◎ 《时代楷模文朝荣》

贵州雕塑院院长、美协雕塑艺委会主任、雕塑家李钢在此次贵州“双百”艺术工程中选送的雕塑作品《时代楷模文朝荣》获奖。作品为站立式,高2.2米、宽0.9米、厚0.9米,采用树脂合成材料制作而成,表面着泥土色。整件作品表现手法粗犷豪放、 强调泥味,雕塑以神写形抓住文朝荣坚毅中的孤独感,对文朝荣性格中的担当、踏实、硬朗等特征加以强调,创作手法大刀阔斧、刚柔相济。

李钢说:“我感趣兴的题材很多,文朝荣是其中之一。文朝荣是贵州省毕节市赫章海雀村是最基层的村支书,他是一个憨实、有担当、有责任、心有大爱的贵州人,他不忍乡亲贫困不忍山林荒芜, 几十年带领乡亲硬是把“苦甲天下”的穷村子带上了“林茂粮丰”的致富路,他为乡亲办了大量好事实事,真正诠释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从心底里崇敬认同这样的贵州汉子。”

谈到自己的创作心得,李钢表示:有感而发真情表达是艺术作品能感染观者的前题,因为感动难抑制使我全身心投入到《时代楷模文朝荣》创作之中。在人物的动态上,我考虑将雕塑人物设定为文朝荣手拿镰刀爬坡前行的姿态,以这样的动态象征贵州在全国仍处于欠发展欠发达的区位,要全面实现小康还有很艰辛的路要走,我们必须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时代楷模文朝荣》虽只是一件雕塑作品,我想可以通过人物的动态、情态、手法、色彩、肌理等方面让观众更全面的解读时代、楷模及文朝荣。

◎ 李钢近照

回顾当时选题的过程,李钢谈到,当时心里首选的题材是有关王阳明及阳明文化的,但感趣兴的许多题材已被其他艺术家选用,自己只好在不多的题材里选定了文朝荣作为雕塑表现的主题。“说实话,选择文朝荣这个题材还是有难度的,因为许多人对他都很熟悉,不能像做古人一样反正谁也没见过,意到就行,人物像与不像的问题会经常困扰我,自由创作的空间不大,如果只满足像的问题,这件作品很可能只能流于一般性的肖像作品,如果完全放开束缚来做,将精神抽象化,观众会不好理解。双百艺术展不是前卫的抽象作品展,要用形象来传达精神,用神形兼备的造型来打动人感染人,我心里始终明白这点,所以必须在形与神之间寻找到平衡,为此我又查阅了前几年贵州“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活动的图文视频资料,长时间反复观看,从他的每一根皱纹,每一个姿态、每一个表情,逐渐地,一个真性情的文朝荣在我的大脑里还原越来越清晰……迫不及待着手创作。”

艺术再现苗绣文化

作品:《苗绣印象》

作者:耿翊、潘蕾、刘冬冰

贵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管专家、贵州省美协副主席耿翊带领学生创作的油画作品《苗绣印象》入围“双百工程”。

耿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在此次创作工程的选题是“苗族刺绣”。苗族刺绣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尤其是苗族刺绣朴实、生动的造型特点,构图的饱满、艳丽的色彩,体现了一种原始、纯真、古朴、大方的民族特色。为此,在前期的准备阶段,我们调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深入到寨子里进行实地的田野调查。苗族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苗族刺绣技法有10多类:即平绣、挑花、堆绣、锁绣、贴布绣等。因此在图案纹样的选取上,尽量的兼顾多种代表性的刺绣技法,并采用九宫格拼接的形式进行呈现。苗族刺绣不仅是一种展示美的形式,更是苗族历史文化的载体。苗族刺绣中的每种动物、植物纹样都隐藏着一个优美动听的传说故事和古风遗迹。每一个图案样式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因此在图案内容的挑选上,也是经过反复的斟酌与研究,选取的都是具有代表性含义的图案。

◎《苗绣印象》

谈到此次创作,耿翊说:“此次创作是以油画材料作为媒介,运用绘画的形式对苗族刺绣文化进行呈现。在客观还原苗族刺绣所呈现出的视觉经验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主观艺术上的再创造,故取名《苗绣印象》。在构图上采用九宫格拼接的形式,每一块都是独立的画面,代表着一种苗绣纹样与象征内容,最终拼接成为一个整体的画面;在色彩的处理上,尽量的遵循苗绣明快、艳丽的色彩搭配,但也进行了主观上的“降调”处理,搭配暖灰色的背景,传递出一种明快而又不失温润优雅的色彩视觉体验。”

耿翊谈到,在把苗族刺绣进行绘画语言的转换以及画面的处理方面,是本次创作最为棘手的地方。因为苗族刺绣的语言体系很成熟也很明确,如果完全照着它去处理的话很容易变成一种简单的临摹,所以在借鉴原有苗绣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了主观的绘画语言转换以及画面处理。在画面的处理以及纹样图案的处理上,采用一种“残片”的处理形式,这种残缺的美感来源于敦煌壁画,在传递美感的同时也是在对正在消逝与式微的少数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追问与思考,也希望能借此形式在文化意识的保护方面能够引起观者的共鸣与反思。

◎耿翊近照

◎《贵州红色革命家》

挑战高难度的铜版画技法

作品:《贵州红色革命家》

作者:王建山、李晨、夏玉清

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委员、贵州省美协副主席、贵州民族大学二级教授王建山和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李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年版画家夏玉清合作的大型铜版画《贵州红色革命家》,入围“双百工程”。

这幅铜版作品表现的是邓恩铭、王若飞、周逸群、龙大道、旷继勋、周素园6位贵州历史上著名的红色革命家的英雄群像。画面处理上,采用了国画条屏形式,6位人物高低错落,注重节奏起伏的变化,人物的下方,着力描绘从贵州大山中走出去的革命家生活、成长的黔山秀水、苗乡侗寨,贵州山山水水孕育了6位英杰。人物的上方,分别点明了他们参加革命活动的典型环境,邓恩铭参加中共一大在红湖乘坐的船;王若飞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参加重庆谈判乘坐的飞机;周逸群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情景;龙大道在山东领导工人运动的场面;旷继勋指挥红军作战的风采;宝塔山则描绘了周素园在延安参加革命活动的状态。人物、景致、书法和篆刻融为一体,纪念碑式的造型塑造了6位革命家肃穆、凝重、挺拔的英姿。

王建山说,运用版画的形式表现巨大尺幅的主题性历史题材创作,是头一次遇到。这对我们是严峻考验和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突破以往和超越自我的机遇。这次“双百”创作工程,省内外作者的10件版画入围,整体艺术水准和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的创作选题是《贵州儿郎血洒抗日战场》和《贵州红色革命家》,这两件作品的创作和制作同时进行,开始准备用黑白木刻和丝网版画的技法来制作,后来决定用铜版技法来制作。因为铜版腐蚀后,印制出来的效果使画面有厚重、质朴的肌理印痕,有利于表现画面肃穆、凝重、纪念碑式的英雄群像。但是铜版制作过程工序复杂,劳动强度特别大,两幅作品都是5平方米以上,这在贵州从来没有,甚至全国都是极少有的。为了更好的表现主题,我们选择了难度最大的铜版画技法。数个月的制作中,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团队以坚韧的毅力、不断克服困难,最终完成这两件作品。最终,《贵州红色革命家》入围“双百”创作工程。《贵州儿郎血洒抗日战场》则得到了贵州文史馆的认同,功不唐捐、物归其所。

◎王建山近照

合作者著名画家李晨教授和青年版画家夏玉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文史专家何光渝、陈颂英两位先生给予了文史知识的热心指导;董绍伟、李茂江都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和支持,使作品最终能顺利完成。

(本文图片由李屹、邬建玲提供)

责任编辑 陈 艺

猜你喜欢
贵州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贵州,有多美
寻味贵州——遵义
寻味贵州
沉醉贵州
《一墙之隔》创作谈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