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理工科院校外语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2017-10-20 03:57杨雪
丝路视野 2017年23期
关键词:外语教师人文素养

【摘要】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人的某一专门知识或技能,而且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社会需要,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教师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是否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在人文教育相对薄弱的理工科大学或是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外语教师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所肩负的使命则更为重大。所以,该文从人文素养的内涵进行解析,明确现今外语教师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提高外语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外语教师;人文素养

教育活动是一种需要高度智慧和不断追求的创造性劳动,是需要浸润着人文精神,不间断、无止境的发展并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保证教师优质、全面、高效工作的前提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认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進行心灵的接触。”因此,教师是否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直接决定了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在当今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外大学的学生交流日渐密切,而理工科院校又具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特征,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中,外语教师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加强外语教师的人文素养教育与养成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然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清晰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可见,担负着造就国家高素质人才使命的高等教育不仅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多种技能集于一身,还应该特别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要加强人文素养方面的培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从容、沉稳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尤其是对于理工科院校而言,学生大都是理科生,人文知识欠缺且缺乏学习兴趣,教师更加有责任去培养、提升学生这方面的素养。不言而喻,只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因此,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理工科院校的外语课堂为学生加强人文素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探讨理工科院校外语教师的人文素养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着重加强理工科院校外语教师人文素养的必要性、紧迫性及其实现途径谈几点看法。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為更好体会人文素养的内在含义,可以把“人文”和“素养”分开理解。

“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这一词汇最早见于《易经》的《愤》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最初的人文界定是与天文相对应的。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20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就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科学、优秀、健康的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分类包括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法律(俗称规矩)。

“素养”一词在《高级汉语大词典》里的解释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素养”由“精神要素”和“能力要素”组合而成,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人文素养”的内涵具体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方面。其中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行为是外在表现。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内涵,更加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二、外语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缺失表现

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居于主导地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学生人文素养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决定的。而外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应该具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鲜明的专业色彩。可现今一些外语教师仅具备高校教师的一般素质和作为语言教师的专门知识,在自身人文素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治学不够踏实、严谨,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一些外语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表现得较为浮躁、散漫,对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讲解的不够清晰、到位,随意性较强。由于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常常会出现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错误。同时又因为历史、哲学等人文知识相对匮乏,使得课堂内容不够饱满,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外语课堂的传统做法是教师注重语言知识,注重语音、语法、语篇的讲解,忽视了语言的人文性特征。外语的教与学变成了只重认知教育、应试教育和题海大战,造成学生学习动力匮乏,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束缚了他们的个性发展。而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又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状态,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三)人格不够健全,缺乏情感智力

一些教师只对自己所学的外语专业感兴趣,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和与人交流、沟通方面没有任何热情。还有一些教师对事物认识偏激、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不正确、消极的言论和看法,给学生以误导。又有一些教师缺乏情感智力,不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不善于启发、感染学生,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造成一些学生甚至出现了自私、偏执、冷漠等为特征的“情感荒漠化”迹象。众所周知,情感因素和认知效果密切相关,教学中,如果没有师生在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学生必然不会“亲其师,信其到”。

(四)满足于现状,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师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储备,没有意识到仅仅教授词汇和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成为一名外国文化的传播者。对教书育人的忠诚度不高,不关心国外政治经济发展态势、不阅读文学作品,不具备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不能够与时俱进,课堂枯燥、乏味,丝毫不具备外语课堂应有生动与活力,而自身却不以为然。

(五)没有平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主要职能,而外语教师的专业特点让很多教师不由自主地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教学领域,从而忽视了科学研究。殊不知教学与科研是有机的统一体,科研是教学的前提,教学是科研的延伸。如没有进行长期、不间断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则不可能创设出高水平的课堂,自然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理工科院校外语教师人文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和国际往来日渐频繁的大背景下,大学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实用性和市场性,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培育。尤其是我国理工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强调实用性,普遍存在工程学科课程独尊、人文社科课程边缘化,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相脱节的问题。2001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一份《关于理工科人才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很多理工科毕业生文字表达能力差,相当一部分理工科毕业生的人文社会知识匮乏,有60%的学生没有完整的阅读过中国的四大名著,知道四书五经和十三经的不足5%。这些数据表明,这种“重专业、轻人文”的教学模式,确实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加强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迫在眉睫。

众所周知,理工科院校的外语教学是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通过外语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巩固人文知识,提高语言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充分发挥外语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当利用外语教学资源,是提升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导向作用,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必然会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有所影响,为此,理工科院校的外语教师应时刻把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观念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加强人文素养的建设已成当务之急。

四、优化理工科院校外语教师人文素养的对策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正是强调了教师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众多的高校教师虽然具有提高人文素养的意识,但是因为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制约,成效并不显著。要进一步提升理工科外语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人文素养”的内涵,仔细剖析“人文素养”的内在组成部分

谈及对于“人文素养”的培育,有些教师很自然地就会想到要增加如文学、历史、地理等人文科学的知识的储备。这便是没有系统理解“人文素养”的内在含义。其实这只是“人文素养”所包含的一个部分,它还应该包含道德、法律、科学、审美等方面。每个方面的素质高低并不是由该方面知识储备的多少所决定。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文化素养。理工科院校的外语教师所具备的人文素养应该在高校教师必备的由知识、能力、观念、品格、情感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的基础上,又要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专业特质,即有关跨文化交际和外语习得理论方面的知识。对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都要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外语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有资格、有能力去指导帮助学生来提升这方面的素养。

(二)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念,提升对事业的忠诚度

外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养成优良的教学品格。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过硬的语言专业知识,还要用积极、向上的教学手段来启发、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环节中,要充分信任、理解学生,课上课下都能够竭尽所能的给予学生多一份关心和爱护,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正如蔡元培所说:“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师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是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师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在这样的过程中,自身的人文素养也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对事业的忠诚程度越高,则从中所激发出的育人动机越为强烈,这样状态下的教师必然会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在自我完善中,感悟教育的乐趣所在。一個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外语教师不仅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

(三)扎实专业基本功,培养勇于创新的思维理念,适应国际化大趋势

教学是一种技能,更是一门艺术。在理工科院校外语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创新意识、语言艺术和灵动充满活力的思维观念。因此,若要具备这样的素质就需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来培养自己。一个优质的外语教师应该既擅长于课堂教学,又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应是变“学会”为“会学”。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思想,必然会影响到学生,教师积极的创新精神,也必然会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思想见识、创新精神从何而来?思想从学习中来,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跟上时代节拍。要经常读书,不仅仅读专业相关的書籍,要让自己的阅读涉及更广泛、开阔的领域。要尽可能的多参加学术会议,积极和同行进行讨论,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火花,激活思维。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站在教学研究的最前沿,努力去探索、实践,成为一名越发厚重、踏实的大学外语教师。

(四)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有意识全方位提升自我

这里所说的全方位提升是指:要提升爱学生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网络资源运用的能力。这是一个知识和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大数据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要让学生感知到教师的爱,能设身处地的关爱学生,而且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具备终身学习的精神,勤学、善学,更新思想、变换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养成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不仅要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进行思考,还应该具备能够分析、讨论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反思要明确“为何教”“如此教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教学之路越走越开阔、越走越明朗。新的时代对外语教师又有了崭新的要求,那就是要具备广泛、深度的挖掘互联网资源的能力,使自己的课堂内容更加生动、饱满。当今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如不会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与利用,那终将落后于时代,外语教师尤为如此。应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浏览国内外网站、视频等习惯,并寻找高品质资源加以利用,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这样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说过:“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自我发现。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现自我的过程。这是双向激发的生命运动:学生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东西被教师激发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己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也同时被激发出来,这样教与学双方都达到了一种真实的精神的提升。”这样的教学过程确实是一份弥足珍贵的记忆。现代社会,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道德的引领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因此很难想象一位缺少人文素养的教师该如何承担起这诸多角色,同时一位欠缺人文素养的教师也难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和人生楷模。理工科院校外语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仅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践行和反思来不断提升自我的认识能力和人文行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过程,有赖于社会、学校和教师群体等多方的努力更有赖于教师自身持续的学习、反思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登成,黄树槐.教师人文素质修养读本[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2]吴国平.教师人文情怀[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3]张景焕,初玉霞.创造型教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4]程印学.教师人文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吴国平.教师人文解读[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6]陈玲,付学成.教师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张俊峰,杨四耕.暖教育的姿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杨雪(1983.10—),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近代文学、日语教育。

猜你喜欢
外语教师人文素养
“互联网+教育”下的外语教师TPACK框架构建
后方法视野下外语教师角色述评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大数据时代大学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探究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大学外语教师信念研究之二
大学外语教师信念研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