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的分析

2017-10-21 12:31兰宁洁
报刊荟萃(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内部控制

兰宁洁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壮大,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行各业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期望从中谋求一席之地。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要加强管理工作,而内部控制评价系统作为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較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对企业内控评价系统的内容、原则以及架构等内容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管理视角;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国民经济始终处于持续发展的趋势,此种现状离不开各大企业的支持。目前,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也逐漸增加。在此种背景下,为了能够更好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管理工作,提升对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重视程度,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对当前实施的内部控制进行合理的判断,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在管理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分析

(一)基本内容

在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离不开审计部门的支持,在实际评价时,应严格按照内部设计协会中所制定的相关标准,对企业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真实的评价,使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通常来讲,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第二,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评价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十分广泛,不仅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良好的规划和整合,而且也能够为企业的经营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可以利用评价系统对信息进行收集、归纳、处理以及提交等,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真实的参考依据,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同时,还能够对企业当前财务管理内容进行评估,使领导层能够了解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并且找到自身的发展定位。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评价系统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换代,不仅能够对企业中的财务管理进行评估,同时还可以对外部环境、企业文化以及经营现状等多个方面进行判断,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大的促进作用[1]。

(二)基本原则

企业可以通过构建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对自身在经营过程中的内控情况进行分析,但是在建立系统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第一,全面性。企业中所建立的评价系统应能够涉及到经营环节的方方面面,并且能够进行良好的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第二,合法性。企业建立评价系统时应严格按照我国在此方面的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使用,符合相关部门的监督要求。第三,客观性。在制定该系统之前,应立足于企业的发展实际,保障该系统能够对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进行正确的反应,及时发现经营中的风险,促进企业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第四,目的性。在建立评估时,应对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尤其是财务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并且与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相结合,使最终的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最后,实效性。企业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则必须树立长远的目标,评价系统应能够保障对企业状况进行真实的反应,对内部控制人员的实际工作进行改进,进而使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

(三)评价系统的结构

1.整体框架

基于管理视角来看,企业内部的控制和发展战略之间存在较大的联系,内部控制的开展主要作用是促进战略实施,进而使企业的内控机制具有较强的目标性。同时,还需要构建相关的监督机制对内控加以辅助,使内控评价系统中的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内控评价系统来说,在管理视角的基础上,主要包括评价主体、方法、目标、原则以及结果等内容。在该系统当中,其中每部分内容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且是相互支持的关系,其中评价目标受主体控制,面对不同的主体,其评价目标也会随之改变。例如,对于高、低层的管理者来说,在评价内控时,评价目标也不尽相同,高层管理者通常会倾向于对企业内控整体情况的评价,而底层的管理者通常会针对某个特点的项目或者业务的控制效率进行评价。

2.评价主体与客体

所谓的评价主体主要是指企业中的上层领导人员,例如董事会或者各高层管理者,评价的客体是指内控系统。由于企业想要利用内控系统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控制,这将需要人员的积极参与,同时又属于企业中的一项员工的管理工作,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员工应给予不同的工作职责。在依据企业中的层次进行主体的评价时,对于中高层的管理人员来说,不但要求其能够控制发展战略,同时还需要加强内控的整体工作,将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外界环境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结合起来。对于中层管理来说,系统主要注重的是对其战略计划、内部报告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的评价。

3.评价目的

企业内控评价系统的构建作用是对企业内控的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使企业能够对自身的发展有个良好准确的定位,帮助企业实现某种目标,属于一种贯穿企业经营中各个环节的管理活动和反馈工作。内部控制系统应基于企业自我需求,对内控设计实施是否科学、符合要求进行判断。此外,还能够保障企业中内控实施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保障[2]。

二、内控评价系统中指标要素及其设计分析

(一)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应坚持整体性、权变性以及平衡性等原则,在层次方面主要可以被分为目标层、要素层以及方案层。对于不同的层次来说,其评价指标的内容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其存在的主要作用是能够解决“评价多少”的问题,为内控有效性的掌控提供衡量标准,为管理者的操作提供较大的便利。在内控设计中,评价指标作为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制定时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另一方面是指标类型的选择。

(二)设计原则

1.相关性

企业中评价指标的设定应与战略目标、资产目标以及经营目标等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企业管理者应在风险评估的前提下,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其能够对企业的控制目标产生的影响程度来确定评价的重点、流程,并且应保障此评价指标的设计能够对内控工作具有较强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结果、制度设计以及制度执行等方面。

2.权变性

企业在设计评价目标时,应与具体的组织背景相结合。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其在经营方式、业务领域以及风险状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同一个评价指标难以在多个企业中应用,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Maltz等动态多维评价框架理论进行设定,这样做既能够对其他企业在此方面的优秀经验进行借鉴,同时也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进行独特的指标制定。

3.平衡性

在评价指标中主要分为结果型和程序型两种,并且在作用方面存在差别,因此企业在选择指标类型的时候应把握好两种指标间的平衡。其中,结果型指标主要是指对内控目标的实现程度,例如主体业务的提升,EVA的改善等等,而程序性指标主要是实现内控中的驱动因素,例如制度方面的设计以及执行等等。结果型的指标有利于帮助管理者对内控目标实现的意义进行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而程序性指标能够促进管理者对目标实现关键点重视程度的提升,并且能够具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因此,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将两种指标类型进行混合使用,但是要注重应用力度,把握二者间的平衡。

4.整体性

在企业组织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整体性以及层次性,因此在对评价指标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以战略目标为源头,根据企业的内部控制层次,实现逐个层次的分解和实现,最终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评价体系,由上到下在评价指标指标方面由强到弱,对于上层管理者的评价时,主要采用的是结果型指标的方式,对于中高层管理者评价时,越往下评价指标越发具体,主要采用的是程序型指标。在建立内控评价体系时,除了应保证各个层次的指标具有目标一致性以外,还应使各项指标之间互不侵犯,避免发生冲突和矛盾[3]。

三、完善企业内控评价体系的措施

(一)加强内部与外部评价有机结合

要想完整企业内控评价体系,应采取内部与外部评价有机结合的方式,使企业的运营做到公平和公正。为了使整体的内控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可以采用取消不合格公司配股资格以及限制或者扩大经营范围的方式,加强对内外部的监督,以此使企业整体控制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提升内控评价人员素质

内控评价人员是评价工作的直接接触者,因此对其整体素质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审计人员应对业务流程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自身的控制理论知识储备量,掌握方式方法,对内控对象以及内容加强规范,以此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内控工作效率[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则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内控系统,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内控评价系统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进行企业构建的过程中,企业应立足于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该系统模式中的评价主体、评价指标等各项要素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研究,使该系统能够将自身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企业内控工作实现优化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郭玮.地方财政部门内部控制理论架构与优化设计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

[2]朱波强.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3]江国才.提高农民满意度視角的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4]姚华.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J].企业研究,2014,16:63.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内部控制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互联网形势下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探究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