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困境: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探微

2017-10-21 00:12高楠
报刊荟萃(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发展

摘 要:当前,我国民族内部的文化互动,跨文化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文化关系。但也由此引发了关于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教育的反思。教育,所担负的文化重任,也站在了多元选择的十字路口。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需要深化对多元文化和民族教育的认识。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领域的研究关系最为密切,有时甚至被划上了等号。然而,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和界限在学术界还未达到共识。在当下的多元文化语境中,民族教育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困境。民族教育的根在民族文化,多元文化是我国民族教育的基本特征。[1]要想厘清二者的关系,就要认识到民族教育和多元文化自身的矛盾所在。

一、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自身的矛盾关系揭示

(一)一体性与多样性关系

多样性指民族教育承认文化的差异,尊重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相互沟通和理解“他文化”。一体性实则指本土化的保护与坚守。其矛盾点在于民族教育既强调文化的多样与开放,又呼吁保护自身特色,它的开放程度和坚守疆界应该处于怎样的状态难以把握和协调。

(二)文化张力与教育压力

文化和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文化与教育是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互为手段的交融关系。[2]当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使得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也变得复杂和紧张。文化自身的张力相继带来教育的压力,对文化的傳承和民族教育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威尔逊发现关于文化进化和教育演进的关系中,文化越进化,教育类型就越多。然而教育作为独立的社会现象,自身有其发展规律,有时会受制于特定的文化场域和教育要素构成的关系状态。在文化选择和教育要求冲突时,两者关系也会消极和被动。因此文化和教育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二、當前我国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隔靴搔痒:多元的利益诉求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有时在同一群体内部,其需求也是不同和多元的。马戎指出多元文化主义在实践上要秉持自愿主义,其主要精神在于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文化归属的权利和认同某一族群的自由。那么自愿的程度和外在制度的约束掌控不好,就会与我们推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初衷相违背。在文化的形塑和习得上只是浅尝辄止,隔靴搔痒。诸如此类的问题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来。因此,民族在面临外来的文化冲击时,能够在维护本族群的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汲取优质的文化营养,积蓄本族文化的实力。通过各种传播手段,源于保护和竞争的基础上,推广自身的文化价值。

(二)食洋不化:以多元为尊,忽略一体

多元一体首先是民族利益协调的现实起点,协调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当前,多元和一体的关系没有协调,盲目强调多元,没有细细咀嚼和品味别人的文化精髓,不能够萃取文化营养,择善而从去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文化成果。“一体化”是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多元性则是多民族国家的特性,也是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华民族如果处理不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会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和谐、社会的稳定。

三、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理想中的教育路向

(一)民族教育失衡动态——平衡动态的和谐运动

教育的本身是以民族文化作为基础的,传播民族的价值观,增进跨民族的理解和互动,消解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使得教育和文化形成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相融共生、和谐平衡发展的动态运动。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主席雅克·德洛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到:“教育并不是打开能实现所有理想的世界之门的‘灵丹妙药',也不是‘芝麻,开门吧'之类的秘诀。但它确是一种促进更和谐的人类发展的主要手段。”[3]所以民族教育的任务和使命就是协调教育之间的各个要素,在教育制度、教材选择、教育方式、选拔甄别等方面承担文化和教育的使命。

(二)文化传承自由状态——自为状态的过渡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此文件出台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我国的多元文化和民族教育的推行实施提供了契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不能实现中国梦。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系统阐释传统文化与中国梦。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我们应激发内部的创造力量,提升民族文化品格,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

(三)政策自觉——实践自觉的行动路径跨越

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实践基本上是在政府的体制内和民族政策的框架下运行。其中“民族繁荣”“民族平等”“民族自治”是比较重要的关键词。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及发展的需要,我国制定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政策。从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先进生产力到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教育需求,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由此看出,我国政府及人民对其少数民族的态度都是理解、支持与帮助的。

折射在我国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民族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大批合格的各级各类人才,服务本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民族教育作为一种政策手段,而非目的填充和解释我国的民族教育理论,其实质在于“政策性”,这构成和主导了我国民族教育的行动路径是自上而下的。多元文化的理论和实践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它的出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在回溯以往的教育与文化发展上,可以正视我们在实践上出现的问题同时也不规避错误,重新审视多元文化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实现理想到现实的跨越。

参考文献:

[1]张诗亚.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价值取向问题.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

作者简介:

高楠,女,汉族,河南新乡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民族教育硕士在读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节日习俗与壮族文化习得研究---基于南宁市武鸣县壮族“三月三”的教育人类学考察”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CSW2017068)。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MINORITY REPORT
谁远谁近?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传承 民族 文化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