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汉日翻译的可译性限度问题

2017-10-21 01:41闫红菊
报刊荟萃(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翻译

摘 要:在汉日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汉语中的“婶子”“大娘”在对应的日语词汇中没有区别;汉语中的各地域的方言的特色及所带给读者的地域人物性格特色等较难在日语中对应。这些困难的出现都说明了可译性限度的存在。本文就可译性限度的存在的原因及具体表现等进行论述。

关键词:汉日;翻译;可译性限度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这种转化应该是尽可能对等的。应该让读者阅读到译文后能获得与原文相同的信息并获得一样的美感与言外之意等。但是一种语言的使用往往集中在一个范围之内,两种语言所使用的两个范围在习惯、文化等处都会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差异就是我们翻译过程中的障碍。无数的翻译实践表明,翻译的对等转化是一个理想的目标,但是要达成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也是无数的实践表明,这些困难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通过努力掌握技巧,有效的解决这类困难,使译文尽可能的接近原文。

一、汉日翻译中可译性限度存在的原因

1.汉日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

从语言主体来看,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共通性,可以相互转化,通过转化形成互相沟通的通道。但是也有很多不能对等转换的情况。特别是涉及到表示语言的符号特点、音声特点时,较常出现不可译的情况。例如汉语中较常使用的双关语:“你吃的盐不少——尽管咸(闲)事;屏风上贴门神——画(话)中有画(话)”。还有汉语中的绕口令,绕口令一般是借助发音特点进行的一种文字游戏,但又不仅仅是发音,还具有一定的意义。例如:“房里一白猫,白猫满白毛,毛白白貓白,白猫白毛毛;你饥你吃鸡,吃鸡你不饥,不吃鸡你饥,你不饥不吃鸡。”这类语言现象在翻译成日语的过程中较难做的发音的趣味性与内容的意义同时兼顾。另外,在汉语的使用中还常见到根据汉字字形做文章的句子。以及一些回文体,对联,诗句等。这些都是语言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可译性限度问题。

2.语言的不准确性

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准确的,但是也受到一些影响,难以确定翻译的单一性。这些影响主要來自两个方面。一是词汇语言,例如汉语中的“脚”“腿”在日语中的对应都为「足」。汉语中的比说话人长一辈的女性可以是阿姨、婶婶、舅母、姑姑,大娘等,而对应到日语中只有「おばさん」这个称呼。另一种是语境。语境是限定句义的另一要素。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境中发挥着的意思和作用是在字典中查不到的,往往由于语言习惯不同而导致不可译现象。

3.文化与思维方式的不同

每个国家或民族的语言都承载着该国或该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的背后可能包含有著名的传说、典故,如汉语中的“说曹操,曹操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司马昭之心”等等,表达中涉及到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此类语言表达所表现的意思即使不直接说明,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能很好的理解和交流。而翻译到日本,如果直译的话,对大部分日本人来说这些“曹操,程咬金,司马昭”等名字都是陌生的,更别说历史事迹,很可能从未耳闻过。这样简单的直译达不到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目的。

二、可译性限度的具体表现

在大量的实践与调查中发现,存在可译性限度问题的翻译主要表现在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

1.语言方面

(1)语音与字形。语音方面的不可译主要表现在靠语音发挥话语作用的词汇与句子。主要有双关语(如:东边有雨西边晴,道是无情却有情)、绕口令、歇后语、回文诗,还有诗歌(如:玉指纤纤拜公相,柳腰袅娜动霓裳。千娇百媚红喧翠嚷,巧笑凝睇情深意长。)对联(如:盗者莫来,道者来;闲人免进,贤人进。)等讲究押韵的地方的表达,以及方言口音所带来的感觉。

字形方面主要是有关拆字的表述(如: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很难既保持意不变又保证形对应。

(2)词汇与语法。词汇上的不可译性主要表现在词汇空缺上,主要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以及宗教信仰或世界观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例如汉语中的很多菜名(红烧狮子头,撒尿牛丸等)在日语中没有对应,所以在翻译中也只能采用解释译的方法,损失了原菜名的趣味性。

由于日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中词汇的叠加即可表达意思,而翻译成日语要准确使用助词日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助词是汉语中所不需要的。另外语序结构不同,也导致在翻译的过程中的不可译现象。

(3)文体风格。文体风格主要表现为语言特征以及文风、语气等方面。与文章类别有关,与作者的个人写作风格也有关系。一个作家的文风是独特的很难被模仿的,所以翻译起来更较难把握。另外汉语中的文言文或戏曲台词等具有精炼、押韵等很多特色,这也是翻译成日语的一大难题。

2.文化方面

中日两国虽然一衣带水,同为东方国家,在风俗习惯、待人礼仪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历史背景,生存环境等的不同,也存在着较大的历史背景差异与思维方式等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语言中都有体现。例如汉语中一些比喻、暗指等翻译成日语时大多不能直译而需意译甚至简略。

三、结论

汉日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可译现象,特别词汇文化的空白甚至让我们觉得束手无策。这类困难的存在与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差异有关,也离不开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所以在进行汉日翻译时要充分认识到所存在的可译性限度问题,对其类别进行分析理解,选取直译、解释译,注释译、归化、简略、增补等方式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曹石珠.汉字修辞研究[M].岳麓书社,2006.

[2]杨诎人.现代日语语法[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4]石剑静.成语汉日翻译技巧研究.硕士论文,2009.

[5]鲁魏.能愿动词“要”的日译研究. 硕士论文,2011.

[6]舒方鸿.汉日翻译实践中的互文本研究——以唐诗《劝酒》为例.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

作者简介:

闫红菊(1987.12— ),女,河南省,汉族,讲师,专职教师,硕士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江西科技学院2015年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汉日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处理策略》(项目编号:RW15YB04)的成果。

猜你喜欢
翻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望文生义现象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浅谈汉语颜色词的解析及英译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