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情境教学融合研究

2017-10-21 01:41韩祥伟
报刊荟萃(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创业教育情境教学

摘 要: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理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学习的知识、思考和情境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知与行是相互的——知识是处在情境中井在行为中得到进步与发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情境教学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对教师角色界定都是导师。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情境教学;大学生;创业教育

一、情境学习理论的内涵剖析

最早把目光投向情境学习这一领域的学者是1924年移居美国的英国数学家、哲学家阿尔佛雷德·诺斯·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在其1929年的著作《教育目的》(The Aim of Education and other Essays)一书中他写道,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知识的方式导致了“惰性知识”的产生,知识的掌握仅仅是为了考试,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无背景的情境下获得的知识经常是惰性的和不具备实践作用的。在当时美国的教育环境之下这以其独特全新的视角引起了人们对知识、学习理解的情境性问题的思考。1989年,美国学者布朗、科林斯与杜吉德(Brown, J.S., Collins, A. & Duguid ,P.)在《教育研究者》杂志上发表了他们著名的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知识正是在活动中,在其豐富的情境中,在文化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着。学习的知识、思考和情境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知与行是相互的——知识是处在情境中井在行为中得到进步与发展的。因为这篇论文比较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所以使得后继的研究者们在之后的研究中广泛的引用文中的观点,使之成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领域中的指导性之作。

情境学习理论是有关人类知识本质的一种理论,研究人类知识如何在活动之中发展,特别是人们如何去创建和解释他们正在做什么的表征。有关知识、学习、理解的情境性研究是多视角的:以莱夫、温格为代表的人类学的视角;以布朗、科林斯和杜吉德为代表的心理学视角。在情境理论中,心理学取向的情境学习理论十分关注改革学校情境下的学习,因此特别注意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会特定的内容,其研究重点是真实的学习活动中的情境化内容,中心问题就是创建实习场,在这个实习场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和进行的实践与今后校外所遇到的是一致的。人类学视角的情境学习与认知理论则不同,它不是把知识作为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把知识视为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所以将研究学习的焦点移至“实践共同体”中学习者社会参与的特征,从而将实践共同体的建构视作教学的新隐喻。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情境教学融合分析

(一)目标一致:全面发展

思政教学的目标在于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让大学生能够汲取知识养分,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让大学生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一段时间以来,这已经成为一些高校思政课的一种常态。学生为什么不欢迎,影响学生对思政课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讲课缺乏互动性和吸引力,说教意味浓而学科意味不足。思政课情境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才能增强教学吸引力,不仅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教学效能,而且可以对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业教育既是关于人的生存发展的教育,又是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创业教学旨在让大学生使大学生养成独立性、主动性、创新性等优良品质,以及艰苦奋斗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充分张扬个性,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利用所学知识,创造新的事物,创立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也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在教育目标上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均为高层次素质教育,都是培养社会所需求的现代化新型人才,并服务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新时代价值观的重要內容。

(二)教师角色相同:导师

高校学生处于极为特殊的人生发展阶段,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逐渐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此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出的表现出他们逐渐开始站在自己立场、用自己的视角,能够冷静的、理智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得出相对科学、利于问题解决的措施。因此高校大学生极为厌恶填鸭式说教、强制式灌输,渴望师生平等对话与交流。

情境学习理论中,教师是学生建构有意义知识的关键人物,比如教师的教育哲学、学科理念、专业承诺、教学策略,以及人格特质都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教师只是从以往传递知识的角色,转向在不同学习阶段分别扮演教练、示范的构架、发展兴趣、给予反馈、激励动机与对话交流的学习伙伴。思政课情境教学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再是二元对立的外在认识关系,而是充满精神与交流的生活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知识的接受者,而转变成为“我-你”的对话交往关系。

创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创业实践活动是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特点和性质的课程模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引导、组织,受教育者思考、参与,共同提高教学相长。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思政课情境教学与大学生创业教育二者在教师角色的界定上是一致的,教师职责的重心不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者和导师。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情境教学融合研究意义

将创业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的“一体化”培养,真正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政课情境教学可以借鉴创业教育中的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革新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戴维·H·乔纳森主编,郑太年等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J·莱夫和E·温格著.《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

韩祥伟(1981—),女,汉族,山东潍坊,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创业教育情境教学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