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高段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7-10-21 03:12熊员英
报刊荟萃(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质疑反思探究

熊员英

摘 要:有效的数学课堂不一定要有华丽的课件、生动的导入、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的动手操作……,关键点在于教师对课堂全局的调控,能够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并主张在一种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下最大限度地调和学生学习内在的驱动力,激发探索求知的愿望,增进对数学的了解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学生的年齡发展出发谈谈在高段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教学点。

关键词:猜测;质疑;探究;反思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一般来讲,各个阶段的学科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比如低年级儿童年龄小,阅历浅,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思维的发展也往往以具体实物作为支撑。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引人童话故事、动画片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而对于高段的小朋友来讲,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他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现实世界也有了想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因此,在高段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同时问题的设置注意要有启发性,问题的呈现要有利于展开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从而使不同的学生从中获得不同的发展。下面就我对高段教学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质疑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教学中适时的采用猜测和质疑,可以营造一股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让学生在猜测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得出结论。例如在学习了2、5倍数的特征后,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并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毫无疑问,这对于高段的小孩子来说既具体挑战,又很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反馈的第一个环节便有学生根据2、5的倍数特征想到3的倍数应该具有类似的特征:个位上是3的倍数的数就是3的倍数,这时师再进行提问:“那么你们认为呢?”相信有了教师的这么一“导”,定能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最后再通过类比、举例等方法,学生自然能够从中发现规律,找出3的倍数的特征,也相信在课堂上出现这种生生之间的认知冲突,必定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一种活跃性、挑战性,让学生真正地去经历这么探索新知,遇到问题,后再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鼓励学生勇于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明确把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作为四基目标中的重点来实施,这也是这次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施力点。“基本活动经验”中“探究经验”的积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数学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以亲身体验的方式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具有自主性,学习的方式具有探究性,学习的时空具有开放性。因此,这样的学习活动也更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同时教师也要发挥其主导作用,适当地点拨、指导、建议和干涉,以达到教和学的和谐,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为学生积累探究经验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例如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出示一组分数,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是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都是能转化成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数(或有一些类似的想法),再讨论这些分数怎样转化成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数呢?而最终理解并掌握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也就是说,为了培养学生有根有据地、有条理地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我们就应该做到水到渠成,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

三、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回顾与反思

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学过的知识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回顾反思的内容,绝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方法的回顾总结、对数学思想的提炼感悟,对情感态度的激励鼓舞等。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回顾反思在很多教师的课堂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经常会有教师因还没上到教案备到的“课堂总结”的环节,下课铃声就已经响起,就干脆不进行回顾反思。有时候即使是进行了回顾反思,也往往是寥寥數语轻轻带过。殊不知,如果在教学中进行及时的回顾反思,不仅能够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还能够养成反思习惯,学会边学习边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在新知学习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内化。有时候为了促进数学新知的获得,教师要引领学生展开一系列的反思活动。比如,在学习“商不变性质”一课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算式的观察,比较顺利地发现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规律,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规律”展开反思,商不变性质中的“同时”是什么意思?“相同”又是什么意思?能举出相反的例子验证一下吗?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商也不变吗?学生对这些问题通过举例计算进行了反思性验证,在正反例子的对比中深化了对“商不变规律”的认识。

当然,尽管高段学生有了他们这个年纪所拥有的思维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数学课堂都应该讲究质疑、讲究探究、讲究反思。儿童的本性是爱活动,好奇才能够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去尝试,都想去尝试。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在考虑教材的特点时,也要注意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即他们都还是小孩子,所有数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建立在他们的兴趣之上,离开了这一点,所有活动的开展都是苍白无力的。同时,也不能只是一味的开展思维训练,适当的动手操作也能很有必要的。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因为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双向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总之,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思考的过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关注学生的思维现实,根据不同的学习材料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有个性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方案,同时还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特点,争取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思绪飞扬、思索不断、思辨不穷的空间转换。也相信,这样的数学课堂一定能够走向灵动的、生成的、开放的“活”境界。

参考文献:

[1]刘桂云.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7(06)

猜你喜欢
质疑反思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