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2017-10-21 14:08杜继艳汪垚
知音励志·教育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

杜继艳 汪垚

文章通过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的原因,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序开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全民族思想价值观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精神支撑和前进动力。由此可见,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开展研究,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又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理论与学生社会实践结合力度不够

在传统教育理念关注智育发展,忽视动手能力的影响下,一些高校未能很好地将社会实践纳入进教学内容、考评体系中,使得社会实践难以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有效执行,一些理论知识难以与现实连接,导致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没有很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开展结合,难以明确认识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2 大学生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积极性

在当前社会转型、体制接轨背景下,各式各样社会思潮、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带来了巨大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在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方面感到手足无措,难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认同,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积极性。

1.3 教学理论、模式较为滞后。

教学理论未得到有效革新,使得难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属于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期间,大部分教材长期不得更新,这有悖于时刻变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大学生的注意力通常在新鲜事物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单调乏味的理论无法引起学生的关注。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方面,大部分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一方面未能凸显学生教学主体性,一方面导致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师生相互互动交流不足,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

2 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的原因分析

2.1 高校及家庭因素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强化国家凝聚力,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伴随社会的发展,该种教育模式太多关注国家、集体的主体性,而对个体发展需求形成了一定疏忽,难以促进达成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的一并实现,进而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热情、认同感造成不利影响。除此之外,一些价值疏忽了相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教育,错过了大学生价值观树立的黄金时期,错误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学校的工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造成不利影响。

2.2 社会因素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产物,他们伴随社会发展而成长,必然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巨大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逐步深入背景下,一些国外敌对势力蓄意对成长中的大学生开展各种思想观念灌输,破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形成,导致大学生群体社会意识、思想观念趋于西化,进而达成影响制度稳定的政治目的。

2.3 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长期身处校园环境中,缺乏对社会环境的深刻认识,而又由于大学生是具备一定文化底蕴的知识分子,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即便未能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方法论,但依旧极为相信自身洞悉社会事实、分辨是非黑白的能力,由此使得大学生时常将局面看做整体、片面视为全面,现象比成本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偏差认同。

3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3.1 强化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系列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鉴于此,高校应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强化改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及工作机制,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首要途径作用,提高师资力量,凸显辅导员骨干力量作用,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3.2 强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育人工作。

(1)强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应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建设贴近学校自身特征、内容多元丰富、科学积极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从而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2)强化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高校应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强化实践育人工作,不仅要强化校内实践育人工作,诸如各式各样学术交流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还要强化校内实践育人工作,诸如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3.3 强化对学生客体功能的重视

(1)重视家庭教育。家长应当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凸显自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模范作用。同时,家长与高校应在教育理念上取得共识,学校负责学生理论知识教授方面,家长则负责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监督方面,为学校开展教学工作提供有利帮助,达成教学目的。

(2)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高校应不断开展内化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将自身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以自身人生价值观看待,逐步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全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問题,“强化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育人工作”、“强化对学生客体功能的重视”等,积极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高巍翔,方虹力.凝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3):11-12.

[2]陈金鑫,彭曼丽.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北方经贸,2009(08):160-161.

[3]邓雨巍,付晓东.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1):31-32.

作者简介

杜继艳(1974-),女,汉族,吉林省通化市人。硕士学位。现为通化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汪垚(1981-),女,汉族,吉林省通化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吉林省通化市职业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作者单位

1.通化师范学院 吉林省通化市 134002

2.吉林省通化市职业教育中心 吉林省通化市 134001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大学生之歌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