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在作业处理中的应用

2017-10-21 17:41沈为民
知音励志·教育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思想品德

当前思想品德学科的课堂改革如火如荼,但课后“作业处理”环节的研究和改革却显得相对滞后。笔者结合当前课堂改革的优势产品——“学习小组”,把“合作学习”运用到思想品德学科的“作业处理”环节中。实践证明,这不仅可以为学生、教师减负,也能为当前思想品德学科“课堂高效、课后低效”的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关键词】思想品德;小组合作学习;作业处理

当前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是如何改进课堂教学,例如各地都在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但其研究基本囿于课堂,很少涉及课后环节。笔者认为,教学改革除课堂改革以外,还应该对课后的“作业处理”环节,进行研究和改革。

1 思想品德“作业处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根据我们问卷调查的结果,目前部分学校的作业现状,让师生双方也深感疲惫,也影响了思想品德作业 “把道德知识内化为自觉行为”、“在教与学的‘交汇中促进师生的互动发展”功效的发挥。为此,笔者对问卷调查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1 在作业的布置上,忽视了体验性的学习目标。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无法体会到题目深层次的体验性意义,作业本身也失去了“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生活”的本意。

1.2 在作业的批改上,教师花费在评改书面作业上的时间过多。

思想品德是小分学科,周课时少,教师带班多,书面作业阅读量大。疲于应付作业批改的老师,难有时间去探索教学改革,其教学改革也难保真正付诸实施。

1.3 在作业的评价上,师生双方获得的信息失真度很大。

一方面,学生为了应对老师“批改”只好抄袭作业,教师也只好“上当受骗”,从作业中得不到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时节间紧,教师批改作业常用“√ ”、“×”、“?”等符号,学生由这些符号只能知道哪个题错了,但不知道错在哪里,得到的只是百思不解的信息。

1.4 在作业的功效上,学生缺乏思想品德作业的兴趣与主动性。

目前思想品德学科评价把某个学生道德的衡量,设定为可以用标准化考试来测量的知识,导致德育被简化为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和枯燥的条目。由此学生只要会背能考,无需身体力行就可获得思想品德学科的好成绩,“平时做得好保不了考试能写好”。

综上所述,不当的作业处理现状,导致思想品德作业出现了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倾向。

2 “小组合作”处理思想品德作业的可行性分析

我们编排小组的时候,在“双向选择”的背景下,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异质分组,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群”和相对成熟的“朋友圈”,这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奠定了制度和组织上的基础。利用“小组合作”处理思想品德作业,变一个人的作业为一群人的作业。“一群人的作业,兵教兵的模式”,其作业从设计、完成、反馈、矫正到评价都由一个或多个小组来共同完成,尤其是这些群组间设计的作业还将被用于检测时,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战胜欲在作业处理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

當一个人的作业变成一群人的作业时,当前作业处理现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都有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3 “小组合作”处理思想品德作业的运用策略

充分利用课堂改革的优势产品——学习小组,把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延伸到课后的“作业处理”环节,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3.1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作业,提高作业的趣味性。

首先让每个组员都参与拟定作业题,在该组形成了一个不同层次的题库。其次,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认知和能力参与做题,但学生选做题目的方式可以多样化。这类作业形态,学生对作业的未知性,增强了作业兴趣;学生异质分组,对作业要求分层,贴近学生实际,符合作业的差异性。由于采取“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小组机制,大大激发了组员在思想品德作业处理过程中主动性。

3.2 针对小组成员学习状况布置作业,增强作业的精准性。

我们通常按学习小组为单位,由组长根据每个组员的实际学习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梯度布置。这样不仅能为老师了解每一个孩子节约时间,而且作业布置也会更“精准”。

3.3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作业,提高体验性作业的有效性。

我们充分利用非课堂时间的小组合作完成体验性作业,通常把这类作业放在周末、节假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特长合理分工、最后合作来完成,不仅使学生情感得到交流,在不断的认知过程中培养协作精神,也节约了时间、提高了作业效率。其做法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3.4 组内互相批改,强化作业反馈的及时性。

作业反馈的滞后性和失真度一直困扰着思想品德老师,我们尝试小组内互相批改、并及时把错误情况反馈给当事学生。结束后把批改的情况,特别是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向老师或科代表汇报,一遍教师复批或面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科小组总结正、反两种典型,向全班同学作交流。以达到消除错误,开阔眼界,巩固知识,掌握方法的目的。

3.5 组间相互评价,凸显作业的互补性。

利用小组的合作与竞争性互评,既有利于照顾学生的差异性,也有利于实现学生间互补性。采用小组之内合作互评,小组之间竞争互评的形式,不仅更容易实现学生互补性的目的,通常这种形式将会使课堂更加活跃有趣。

3.6 预防和矫正“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在探索“小组合作”在思想品德作业处理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两个问题需要及时预防。一是过度的“合作”导致部分组员逐渐失去独立性,对其他组员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二是部分组员不愿深究问题、浅尝辄“问”,思维缺乏深度。要及时预见和杜绝上述问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在每次合作前,组员有独立的处理作业的时间。②并不是所有的作业都适合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教师要善于选择性使用。③对小组合作的结果应该尊重“求同存异”,以保留组员的创新个性和思维的独特性。

小组合作处理作业,提高了思想品德作业的趣味性、實效性、精准性、及时性、互补性,让我们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创新教学、提高自我,学生有了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这种课后高效的作业处理形式,可以让高效课堂改课“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袁小梅.作业的内涵与减负的实践走向[J].教育探索,2016(02).

[2]施素玲.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贯穿不畅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4(08).

作者简介

沈为民,现为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中学教务员,石堰镇中学校领雁工程办公室主任,长寿区政治学科中心组成员。

作者单位

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中学校 重庆市长寿区 401235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学习思想品德
饮食文化与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相互融合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合”乐而“不为”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