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有效培养

2017-10-21 17:41王志
知音励志·教育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

王志

随着我国逐步跨入“十三五”规划下的经济与教育改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小学德育教育,其中“品德与社会”系列课程一直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板块之一,笔者依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对目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进行概述,并结合教育实际,对学生自主探索思维模式对于德育教育学习的助力与推动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N学教育;德育与社会;教育教学;探索思维;模式培养

1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发展概况

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而言,其过程往往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境。由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德育体系与德育思维模式,德育学习者往往很难克服德育思维模式差异带来的困难与问题。如何克服这种障碍,无疑已经成为了当前“品德与社会”学习者所普遍面对的问题。而对于德育思维模式以及德育使用原则的探索与学习而言,思想品德中的探索元素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媒介。一方面,“品德与社会”探索元素的选取与达成是构建于一定思想品德探索思维基础之上的,而这种思维同时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通用思维模式。另一方面,思想品德探索以及其思维模式背后,是数量巨大丰富的德育背景知识以及语用原则。通过对这种探索思维模式内涵的探索与学习,无疑将极大的助力于学习者的学习。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人类沟通的最重要构成因素,德育在人类沟通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德育不仅仅承载了人与人之间处事的工具作用,同时也具有了诸如承载文化信息、承载历史使命等重要的历史使命。

因此对于任何一种德育的学习而言,尤其是对于思想品德的学习,必须对德育背后所涵盖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并且这种研究与分析的基础必然构建于对德育思维模式的了解基础之上。而对于思想品德探索而言,无疑是其德育思维模式的代表与范例。

因此,对于“品德与社会”探索思维模式的总结与学习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2 自主探索思维模式对于德育教育学习的助力与推动

2.1 有助于学习者积累德育教育德育素材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之中不断积累思想品德素材无疑会极大的帮助其进行学习。而在积累思想品德素材的过程当中,相当一部分学习者习惯于对德育素材进行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法一方面学习者对于德育素材的记忆效果并不高,且经常不能深刻理解并提升内在素养。另一方面,即便对德育素材进行了记忆,学生也缺乏使用此类德育品德的技巧与能力。而通过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其中学生自主探索思维模式的学习、理解与应用,德育素材无疑将不再是死板的记忆知识。在思维模式的帮助下,德育知识以及相关素材可以以探索元素作为载体,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相关学习。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学习者通过死记硬背而得到的德育素材而言,学习者也可以通过对德育教育探索思维模式的运用掌握此类德育素材正确的使用方法与使用途径。因此,对于“品德与社会”探索思维模式而言,在其影响之下思想品德素材的学习方式将会得到根本新转变,并逐渐成为思想品德学习中的趣味性部分。有鉴于此,对于“品德与社会”学习者而言,如果能够有效的对“品德与社会”自主探索思维模式进行理解与学习,那么自身思想品德素养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其“品德与社会”學习效率也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2.2 有助于学习者把握德育教育德育特征及应用原则

任何一种学科均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对于德育教育而言同样如此。在德育学习的过程之中,唯有熟练掌握德育特征及应用原则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对该学科的熟练运用。例如对于目前小学生而言,书中的例子较为陈旧,而在当今“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之中,如不能对“品德与社会”之中大量过往知识结合新形势的价值观进行理解,那么其思想品德的学习必然以失败告终。

但是基于地域性与文化性双重方面差异,“品德与社会”学习过程之中的重点与难点往往集中于对思想品德特征及应用原则的把握。由于思维及文化惯性,对于“品德与社会”学习者而言,其思维能力无疑是最难培养的能力之一。因此在“品德与社会”学习过程之中,由于思维模式的构建缺失,“品德与社会”学习者在德育教育交流与实践的过程之中经常会有过于刻板的现象出现。即便对于一些德育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此类事件也难以避免。

而對于学生自主探索思维模式而言,其探索元素的产生一方面需依靠教师对德育教育德育特征及应用原则进行准确把握,另一方面也需要依托诸“多错误”德育应用规则来制造探索元素与探索效果。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能够对自主探索思维模式实现掌握,那么也就意味着其对于德育应用规则进行了相应了解。与此同时,在对自主探索思维模式进行掌握的过程之中,学生也可以对诸多涉及到“错误的案例”进行了解记忆,避免自身犯类似错误。

2.3 有助于学习者对德育教育德育文化的学习与理解

对于小学生而言,德育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对德育应用规则的了解与学习,同时也应对背后的德育文化有所了解。诸多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学生往往在学习相关背景理论知识时感到十分吃力。数量庞大的知识结构与禁忌事项,无疑已经成为了诸多“品德与社会”学习者的噩梦。而在“品德与社会”学习者接触自主探索思维模式的过程之中,往往却能够通过探索了解案例背后的德育知识。

3 结论

自主探索思维模式是思想品德重要的思维模式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能够实现对自主探索思维模式的掌握,那么也就意味着其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品德的使用规则实现了有效掌握。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其对思想品德背景理论知识理解能力的巨大提升。有鉴于此,对于“品德与社会”学习者而言,有效掌握自主探索思维模式无疑可以极大的促进其学习的效率,帮助其完成“品德与社会”系列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赵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有效培养[J].教师,2016(10):21-22.

[2]芦雷.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重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3]张绍军.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到课堂走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4]《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总目次[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3):115-152.

[5]邓敏灵.“三步问题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3.

[6]王丽云.基于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小学生地理科学素养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7]杨梦姣.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法治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老河土学校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123100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及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让高中政治教学走入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