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忠恕”之道对当代中学德育工作的启示

2017-10-21 17:41申佩鑫
知音励志·教育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学生

孔子的“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实现孔子“仁”学理想的根本方法和途径,它的核心思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全可以运用到当代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当中,以帮助中学生培养更加健康的人格,抵御社会上不良思想的侵蚀。

【关键词】“忠恕”之道;仁;中学生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思想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我国古代各阶层的道德教化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物质世界极度发达,精神世界缺乏规范的今天,重新审视孔子的“忠恕”之道,必将给我们中学的德育工作带来有益的启示。

1 “忠恕”之道的涵义

在《说文解字》中,对“忠”的解释是这样的:“忠,敬也。从心中声。”传统文字学据此认为“忠”是形声字,“心”是形旁,“中”是声旁。但是有学者认为“忠是会意字,从中,从心,心在中为忠。所以忠字的基本意思是持心守正,不偏不私。”以此为基础,再结合《论语》全篇进行分析,《论语》当中的“忠”应该包含三层意思:一、忠人;二、忠事;三、忠君。“忠人”即在处理自身与他人关系时,要从自己出发,努力做到尽心尽力、诚心诚意,例如在《论语·季康子》中,季康子问孔子:“君王率领人民,如何能使百姓恭敬、尽忠?孔子回答说:对待百姓必须庄重,守礼,对方自然对你恭敬。真心对待民众,对百姓仁慈,视之如子,人民就会尽忠,先树立好的典范,然后再去教导不好的人,人民自然相视而劝。”也就是说把心放在中间,摆正心态,想让别人对自己如何如何,就要先要求和约束自己,这就是“忠人”。

那么何为“忠事”呢?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曾经三次出仕任令尹一职,但他从来没有为此而面露喜色;三次被罢免,也没有过怒色。自己在位时所作的工作,一定会明明白白的交代给新来任职的令尹。他这样的做法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这也算是尽忠职守了。”由此可见,所谓“忠事”,就是在工作中秉承公正之心,而不将一丝一毫的个人感情掺杂其中,做到“尽忠职守”。

最后是“忠君”,是“忠人”的最高境界。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篇》)在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在孔子时代,儒家强调的忠君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也就是说,臣忠于君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君王以礼待臣,这与后世所强调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完全不同。

解释完“忠”字之后,我们再来看“恕”字。《说文解字》中解释“恕”字说:“恕,仁也。从心,如声。”从字面意思来看,所谓“恕”,就是将心比心,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来推断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从而达到相互理解和宽恕的目的。在《论语》中,“恕”只出现了两次,其中一次还是和“忠”连用,也就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那一句,另一处是出现在《论语·卫灵公》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来又进一步解释说“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凡是自己所讨厌的,就不要强求别人去做,想要别人做什么事,就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

那么,“忠”“恕”二字合在一起又如何解释呢?宋代朱熹在解释“忠恕”二字时说:“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所谓尽己之心,就是尽心尽力的去为人,去做事;所谓推己及人,就是要在充分认识自我为人之情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感情推而广之,等价代换到别人的身上,从而达到我与人,人与我的相互谅解和宽容。

2 “忠恕”之道的中学德育价值

孔子“忠恕”之道的提出虽然距今已历千年,但其价值却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更加凸显。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很多发达国家都存在着道德缺失,追求私利的问题。而在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也出现了严重的道德缺失的问题。受这样的时代环境的影响,加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大量出现的“独”一代,使得社会上自私自利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危机更加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重提儒家的“忠恕”之道,挖掘其背后的中学德育价值,就显得尤为必要。

2.1 有助于中学生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

当代中学生大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家人的娇惯下长大,在去权威化的网络中成长,因此,他们大多个性洒脱,不尊“法度”,强烈的个性使他们不愿意遵守任何的规矩和教条,但却对别人的错误或者张扬的“个性”无法容忍。孔子所提倡的“忠恕”之道,其要义之一便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因此,在中学德育工作中运用孔子的“忠恕”之道,有助于启发和教育中学生在处理人我关系时,先从自我出发,反省自己,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他人宽容大度。

2.2 有助于中学生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境界

孔子的“忠恕”之道强调了从自我的感情出发去推断自我言行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注重在不损害他人的感情和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我的价值,这对当代的中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由于特殊的歷史情况和社会环境使然,我们当代的中学生(以90后、00后为主)大多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为人做事时往往不管不顾,伤害他人的感情和利益。这对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及其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在中学德育工作中运用孔子“忠恕”之道的思想,使当代的中学生学会“推己及人”,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达成谅解,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的人格,构筑健康的人际关系。

3 结束语

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將来的栋梁,更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希望,做好中学德育工作,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是关乎国家、社会、家庭的兴衰成败的大事,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网络极其发达,各种负面思想甚嚣尘上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更应该加强中学生的道德思想教育。孔子的“忠恕”之道,虽然是在几千年前提出的,但是其价值和光芒历经百代而不衰,依然有着直抵人心、震振聋发聩的力量。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如果能够结合孔子的“忠恕”之道,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坚持不懈、潜移默化的教育,相信一定能够获得极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毕宝魁.《论语》“忠”“恕”本义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156-157.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作者简介

申佩鑫(1990-),女,吉林省长春市人。现为吉林师范大学(长春校区)研究生院政法学院伦理学专业14级硕士在读学生。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长春校区)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猜你喜欢
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