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探索历程

2017-10-21 19:11王帅
知音励志·教育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批判马克思

王帅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并把“现实的个人”作为他探索历史的前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上的出发点。不过,“现实的个人”思想不是一下子就提出的,它有着一个过程,伴随着马克思对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展。马克思通过对宗教神学、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理论的批判,逐步将人看作劳动的人、具体历史的人、社会关系中的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引入了实践,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为“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全面、系统的阐发了 “现实的个人”的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批判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并把“现实的个人”作为他探索历史的前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上的出发点。不过,“现实的个人”思想不是一下子就提出的,它有着一个过程,伴随着马克思对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展。马克思通过对宗教神学、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理论的批判,逐步将人看作劳动的人、具体历史的人、社会关系中的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引入了实践,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为“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全面、系统的阐发了 “现实的个人”的思想

1 对宗教神学的批判

马克思最早对人的问题的关注,体现在他的博士论文当中,即《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鸡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大学时代马克思沉浸在黑格尔哲学的氛围中,认同他理性、自我意识的思想。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认真研究了古希腊晚期哲学,但是这并不仅仅只是出于学术上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反对专制统治斗争的政治需要。因为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即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怀疑主义,都是 “自我意识”的哲学,考察这三派的历史背景就会知道,希腊化时期,罗马帝国占领和征服了许多地区,破坏了这些地区原有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生活条件,战乱频繁,生活困苦,人们意志普遍消沉和精神颓废,现实是悲哀的,让人感到痛苦和不自由,人们只好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去寻找安慰,也就是说,人们只好逃避现实,走到主体的内心的自由中去。在过去的历史中,马克思发现他自己的所处的现实环境与他们何其相似,而他们用思想中的自由和满足来对抗现实的不满,于是,马克思像他们一样,找到自我意识这一原则,成为批判现实的宗教和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首先运用“自我意识”这一原则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批判。他重视人的自我意识,把自我意识放在神和上帝之上,他说:“不应该有神同人的自我意识并列”。马克思“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在这里,马克思把“自我意识”放在很高的位置,接下来,马克思用它来说明哲学、精神理性与世界的关系。马克思说:“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信仰变成实践的力量,并且作为一个意志走出阿尔塞斯的阴影王国,转而面向那存在與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现实。”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是一个纯净、透明的概念世界,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信仰也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自我意识和精神理性的重要作用,他们可以变成实践的力量而转向人们世俗的生活世界。很明显,实践进入了马克思的视野,然而,此时的他还是从唯心主义的角度来理解的。他认为“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马克思正是在这种人的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基础上,阐述哲学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世界的哲学化”即对世界进行哲学化处理,把经验的、感性的、流变的世界上升为普遍的、理性的哲学概念,比如自我意识,使人们能够反思过去的不假思索的信仰,用自己的理性、理智和理论来思考问题。“哲学的世界化”是指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即哲学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从而与我们的感性的、现实的生活相结合,这样一来,哲学就不再是抽象的、空洞的理论,而是有了具体形式,这样哲学的抽象世界与现实的感性世界节结合起来。可以看出,马克思这个时期的思想中已经体现出了关注现实世界的倾向。

这时的马克思仍然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份子,深受布鲁诺·鲍威尔等人的影响,他对人的理解也遵从青年黑格尔派的逻辑,高举自我意识原则,宣扬人的主体性和自由,这也是对启蒙运动以来自由主义思想的继承,然而这时的人也只是抽象的。

但是,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又有所不同,他对宗教的批判和反对比青年黑格尔派其他成员更加彻底,他不单批判宗教神学,并且抨击当时的世俗的统治政府,这体现了马克思比青年黑格尔派更加彻底的革命精神。

2 对黑格尔关于的人的思想批判与继承

马克思在大学毕业之后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有了新的认识。他在《莱茵报》期间与底层的劳苦大众的接触使他关于人的思想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他的认识也逐渐从表面走入深層,这体现在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的一系列的社评。在对普鲁士书报检查令的评论中,马克思意识到人们的观念和政治上的观点与他们所处等级密不可分;在莱茵省议会上对林木盗窃问题的激烈争论,他看到现实物质利益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政治、法律不过是维护私人利益的工具;在对摩泽尔记者的辩护当中,马克思认识到社会关系的客观性。

即便是这样,不可否认,这个时候的马克思,对以上问题的认知依然带有经验直观性,在审视社会历史问题时,与唯心史观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在现实的物质利益相关问题上,认识到物质利益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他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黑格尔的影响,认为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是由他们的理性决定的,是他们自己理性的结果和产物。

但是马克思已经迈出回到人间的脚步。马克思在大学毕业之前,深受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思想的影响,主要运用理性来思考抽象的哲学问题;《莱茵报》期间,他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触及到了实际的物质利益,这使他产生了困惑。面对困惑和苦恼,是理论出了问题,还是现实出了问题呢?正是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促使马克思对他信奉的黑格尔哲学进行了反思,于1843年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拉开了批判黑格尔的序幕。在这本著作中,他不同意黑格尔国家、法决定市民社会的思想,并把黑格尔在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上颠倒了的观点和内容倒置回来,认为不是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而是相反,即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这种通过“颠倒”来进行批判的方式很明显是受到了费尔巴哈的启发。总之,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批判,一步一步进入到社会深层的物质生活关系,而要研究物质生活关系,就必须深入现实的人的生产劳动、经济活动等,也就是说要研究政治经济学,这个思想指向了通往唯物史观的道路,此时,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已经开始向唯物主义转变,“现实的人”的思想开始产生。

3 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1843年5月,马克思在给卢格的书信中指出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并规定了《德法年鉴》的办刊宗旨和指导原则,即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844年2月,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导言》,在这期间,就“人”的问题来说,费尔巴哈对青年马克思的启发主要在于他的人本主义深刻揭露了宗教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同意费尔巴哈对犹太人及犹太教的看法,认为实际需要、自私自利是犹太人的世俗基础,金钱是犹太教的世俗上帝,这样一来,马克思把对宗教的批判与对尘世的批判联系起来。马克思还论述了人类解放,他借用费尔巴哈的术语,认为现实中的人,即在基督教国家中的人,被非人的关系所控制,所以不是“真正的类存在物”,不具备“类本质”,因此,人类解放的实质就在于,把这种现实中的非存在物提升为“真正的类存在物”、“真正的人”,从而消除那种非人的关系,最后“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仍然坚持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立场,所以这时候他认识的“人的解放”仍然只是理论上的逻辑必然性,是一种抽象的人道主义,很明显他这时的思想与后来的异化劳动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1844年3月马克思和卢格两人由于办报的主张和思路不一致,同时因为经费发生困难,《德法年鉴》仅出版一次就停刊了,马克思开始着手研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剖析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现实,于1844年3月至8月撰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该著作中,马克思非常频繁的使用了类、类本质、类存在等费尔巴哈的术语,可以看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影响的痕迹非常明显。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这无疑是《手稿》中最重要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异化劳动理论是现实的人道主义,“人”是它关注的焦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人道主义。不过,马克思这里关注的“人”并不是资产阶级标榜的超越阶级的、抽象的、一般意义上的人,而是“现实的人”,也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工人。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直击资本主义工厂制度中工人现实的工作环境、生活状态,揭露出工人异化、不人道的生存状态,而资产阶级所谓的人道主义却对工人悲惨的生活视而不见,马克思接着指出异化的原因就在于私有制,所以要消除异化劳动、消除这种不人道的状态、实现人的解放就要消灭私有制,达到共产主义。其次,异化劳动理论将探讨的重点聚焦在“劳动”上,这个“劳动”,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工人进行的感性的、现实的物质实践活动,而不是黑格爾所谓的精神意义上的劳动。

虽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积极意义,但是它仍然有不足。现实的生产劳动是马克思理论的起点,与之相反,黑格尔的起点却是绝对精神,费尔巴哈是自然意义上的人,这里马克思的现实性思维越发明确。然而,马克思首先指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是说他仍然没有逃脱人的本质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哲学主题,把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然后用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回归来说明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即使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这时的劳动也仅仅是伦理、道德意义上的活动而已。而且,在这里,马克思所使用的方法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与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的结合:首先預设一个完美的、理想的人的本质,然后运用否定辩证法,从人的本质、本质异化、本质回归的顺序去说明历史, 这决定了马克思这时候还不可能真正理解人类历史,因为他仍然是把抽象的价值悬设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

1844年12月,马克思读了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马克思同费尔巴哈决裂,接下来他在1845年春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已经包含了对费尔巴哈批判的一切要点。

马克思在《提纲》中批判了费尔巴哈从孤立的个人去探求人的本质的主张,他从社会关系出发,对人的本质给以科学合理的规定,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摒弃了费尔巴哈的类、类本质等人本学的术语和观点,为提出“现实的个人”思想扫清了障碍。马克思用实践来论述人的本质,他同意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但是他认为费尔巴哈并不完全明白人的本质,他只是把人的本质单纯的理解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从人的属性中抽象出“爱”,主张用“爱”去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这实际上是把许多个人之间的共同性抽象出来,这种同一性脱离了现实与实际,也不可能是人的真正本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却没有看到现实的人,他忽视人的实践活动,忽略人的现实的历史进程,他没有认识到他所理解的个人也是生活在在特定的社会形式和社会关系关系中的。马克思指出“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方式”,而现实的个人就是生活在这种特定社会关系之中、不断进行工业等实践活动而且受这种社会关系限制的人;同时,人的本质并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它伴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原因就在于生产力和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也会随之改变。能够看到,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马克思从抽象的个人逐渐趋向现实的个人,这时候他所理解的现实的个人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进行实践活动的人。

4 “现实的个人”思想的最终形成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完整、明确的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描述了“现实的个人”:“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没有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提出的……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马克思认为唯物史观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不像费尔巴哈一样只是以感性的直观为出发点,而且马克思提出研究人要以“现实的个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为出发点,这就从根本上去除了费尔巴哈孤立、抽象的人思想的影响。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相反,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这个地方,马克思非常明确的提出了 “现实的个人”也就是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人。此外,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11]因此,首先,“有生命的个人”、“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因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就不会有人类历史。其次,人类历史以人们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前提。人们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吃、喝、住、穿等生活资料的生产,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的同时,间接地创造着人类历史。最后,人类历史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前提。“物质生活条件”是决定“现实的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物质生活条件包含前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和由人们自己正在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的,“现实的个人”正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展开历史的。

“现实的个人”是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个人,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又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以人又是生活在一定生产关系之中的。马克思把人看作是具体的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由此“现实的个人”终于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具有了科学合理的内涵。

顯然,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个人”和费尔巴哈所说的“现实的人”是有本质区别的。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个人是受他们所在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的,他不再把人归结为纯粹的自然的人,他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和人是彼此影响的,环境通过人来改变,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在改造人自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通过处在一定社会历史中的人的具体的实践活动实现统一。可见,马克思的视域中“现实的个人”是具体的、历史、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正是由于这样,马克思就将“现实的个人”思想置于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彻底实现”向“现实的个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

[2][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58,255,25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

[5][6][7][8][9][10][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49,73,67,66,67,78,67.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市北碚区 400715

猜你喜欢
批判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强人工智能和超级智能:技术合理性及其批判
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