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标准体系

2017-10-21 20:13卞浩瑄
知音励志·教育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社会分层

卞浩瑄

社会分层是社会研究不可回避的话题。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当代中国社會新阶层不断涌现,各阶层之间矛盾激化。维护政治稳定,必须要深入分析社会分层体系尤其是标准体系,寻找政府管理调控的切入点。文化资源标准是三大主要标准中的隐形主导。改革应从文化入手,从教育入手。

【关键词】社会分层;多元标准体系;文化资源标准

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步入21世纪以后,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社会分化也愈发严重,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越发明显。为避免矛盾激化,政府一直试图通过国家宏观调控,缩小阶级之间的差异。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分层进行了诸多探讨,理论繁多。国内学者在引介西方成熟社会分层理论的同时结合中国社会阶层实际,也提出了诸多分层理论。其中“标准”是学界研究和争论的重点所在。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区分阶层,是正确描述阶层状况、确定该阶层在整个分层体系位置的首要因素。笔者试图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标准体系的分析,发现社会各阶层矛盾冲突的集中点,为政府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有效策略。

1 建国后中国社会分层标准演变

笔者对建国后历任领导人的社会分层理论进行了梳理,结合历史事实和学界已有研究将建国后中国社会分层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人为分层阶段、逻辑回归阶段、多元化阶段。

1.1 人为分层阶段(1949-1978)

中国社会经历了社会化改造、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这一阶段产生的社会分层演变基本是由人主导完成的。毛泽东在吸收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中国社会实际,提出了具有政治态度标准和经济标准双重标准的社会分层理论。但在建国后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他并没有根据社会实际调整其分层理论,反而越发强调政治标准的首要乃至唯一的地位。

1.2 逻辑回归阶段(1978-1999)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分层理论逻辑趋向回归,社会分层标准与世界其他国家趋于一致,即以经济标准为第一标准。邓小平结合中国社会实际,纠正了毛泽东片面强调单一政治标准的错误,认可了经济标准的合理性,促进了社会分层的逻辑回归,充分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力量。江泽民进一步巩固了经济标准的首要地位,认为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应当承担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分层。

1.3 多元化阶段(1999-至今)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不同的社会群体在社会责任和功能上出现交叉,单一的社会分层标准已经不能完全解释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必然导致多元化的社會标准。这一时期,社会分层多元化趋势明朗,代表性的区分有两种: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为标准划分出的十大社会阶层;以利益获得为标准区分出的四大主要利益群体。多元标准下区分出的社会阶层内部其实仍可以进一步以经济标准、文化标准、消费标准等加以区分。

2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标准体系

韦伯是提出社会分层多元标准的第一人。他认为社会重要的资源分为三种——物质财富、社会声望、政治权力,与之相对应的分层标准也分为三种。笔者认为在社会分层的过程中,尤其是代际流动时,政治、经济、文化三大资源的占有起到决定性作用。因而笔者主要针对这三大标准进行剖析。

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社会。政治资源标准,也称权利标准,在当今中国社会分层标准体系中仍占有主要地位。政治资源是阶级体系的基础。它通过决定制度安排和政策取向,深刻地影响着阶层的位置与流动。市场制度改革并没有动摇党的领导地位和单位制,权利优势阶层仍然控制着资源分配,尤其是经济资源分配。因此,拥有权力的公务员群体在当前社会体系中保有超然的地位,且代际承继取向明显。

经济资源标准,也称财富标准。传统中国社会分层体系中,占有最多财富的“商”处于平民阶层的底端,地位仅高于社会结构最低端的“贱籍”。市场制度改革以来,财富逐渐成为社会分层的主流标准。目前,政府依然掌握着经济资源的分配,权力支配财富。这也导致在社会群体地位上,充分占有经济资源的“商人”仍然低于掌握政治资源的“公务员”。但是随着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竞争机制趋于完善,经济资源必将脱离权力的掌控。

文化资源标准,可以简称为知识标准。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知识只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部分,在此笔者将知识作为一种简化的文化资源存在,便于阐述。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教育来完成。布迪厄认为,社会优势阶层通过教育及其制度化的体制让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阶层甘心接受其文化,接受支配与被支配的权力关系,完成文化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

总的来说,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仍是当今中国社会分层标准体系中的三大基本标准。职业标准、消费标准等只是其下属分支标准,并不能解释整个社会分层现状。

3 建议

从教育入手,首要的就是要注重教育公平,尤其是教育中的文化公平。弱势群体的子辈,不仅仅因为经济收入失去受教育机会,更多的是因为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因为文化的不公平无法获得学业成功而放弃受教育机会。推动教育公平,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弥补因为经济资源配置不均导致的学校硬件设施的不公平;需要确保义务教育的推行,让每个适龄学童都能受教育;需要解决弱势阶层创收问题,让每个适龄学童能够免于因家庭财政收入低中途弃学;更需要让弱势文化走进学校教育,让每个弱势阶层的子辈获得文化的公平。让弱势文化走进学校教育,首先需要走进课本,走进教师的培训课程。进行学校教育改革,从客观上为弱势阶层的子辈提高主观能力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陈同庆.毛泽东社会分层理论的实践得失及启示[J].毛泽东研究,2013(02):72-76.

[2]金桂兰.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69-71.

[3]杨荣军.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政治稳定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15-16.

[4]边燕杰,罗根.市场转型与权力的维续:[G].中国城市分层体系之分析,[1996]2002.

[5]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D].北京:三联书店,2002:427-459.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省南京市 210044

猜你喜欢
社会分层
黄岛农村女性的社会分层研究
基于文化视角的社会分层与青年新移民的社会融合研究
社会分层研究:客观与主观的双重维度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社会分层与流动现状
协商民主:西部农村各阶层政治参与良性发展的应然选择
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大学生国耻教育探析
从“国家视角”走向“底层关怀”:“异地高考”政策制定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