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度”的把握

2017-10-21 20:13程军涛
知音励志·教育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限度新闻记者

程军涛

近些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活动全面介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过程之中,隐性采访凭借着自身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所采用,同时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隐性采访中,记者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采用一些特殊方法来进行采访,这种方式在法律与道德理念层次方面一直备受争议,特别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之中,更应该掌握好一个“度”的把握,只有在隐性采访之中把握好对于“度”把握,才可以创造出高质量的新闻节目。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访模式;隐性采访;限度

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之中,新闻报道追求的便是公开化与透明化,而隐性采访则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模式,在工作人员进行隐性采访的时候,如果不对其加以道德法律的规范,很容易产生一些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挖掘私人隐私的违法行为,损害被采访者的隐私权与名誉权,因此为了防止记者乱用职权对别人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必须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之中掌握一个“度”。

1 隐性采访的概述

近几年来,伴随着舆论监督活动的不断深入,国内的新闻界采取了各种各样的采访方式,其中,隐性采访的利用次数有日渐增多的趋势。特别是针对一些特殊事件,“偷拍偷录”到的资料更加具有说服力,这便导致许多电台记者对这种采访方式“情有独钟”,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记者进行暗访偷拍的和工具也是越来越多,同时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业内专业人士的担忧。“暗访”、“偷拍”等行为也成为了法律界与新闻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有时候记者为了获取自己需要的一手新闻,经常会假用一下他人的身份来进行调查,这样的采访方式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不算稀奇,但是伴随着广播电视新闻的迅速发展,它的影响力被逐渐扩大,隐性采访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隐性采访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为正规的新闻采访提供了不少有力的证据,隐性采访在新闻界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隐性采访难免会与道德与法律等规定产生矛盾冲突,这种采访方式在被记者广泛使用的时候,也引发着诸多的争议,隐性采访注定成為新闻界争论的焦点问题。

2 隐性采访的特点

隐性采访时记者在不公开自己身份的前提下,对被访问对象进行信息收集,是一种对普通采访的补充,是在特殊期情况下才会使用的一种访问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2.1 主动性

隐性采访时新闻记者的主观行为,这和传统的采访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记者进行隐性采访的时候,往往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自己的身份进行演示,针对被采访者,使用一些不会被轻易发现的设备进行偷拍,在采访之前已经对所采访的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采访被采访者也只是对自己掌握的情况进行一下二次确认。

2.2 隐蔽性

记者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之中,除了对自己的记者身份进行隐瞒,对于拍摄用到的工具也进行了特殊处理,使其不会被人轻易发觉,这样,被采访者这才会暴露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从而增强新闻的真是程度。当然,隐性采访也有一定的使用对象,主要针对以下几种特殊情况:对一些社会之上的不道德或者不良现象进行抓拍;用来获取犯罪证据;在公共场合获取形象生动的素材,避免普通群众在镜头之下产生紧张情绪;在进行正面报道的时候,采用隐性采访来增强新闻的说服力与现场性。

3 隐性采访中如果对“度”进行把握

3.1 記者把握进行印象采访的频率

隐性采访可以将一些不法的行为放到台面之上来,可以揭露一些平时不为人知的行为,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隐性采访也是一种侵权行为,所以隐性采访可以算是违法行为的一种。因此,如果频繁的使用隐性采访,不排除故意挖掘他人隐私的嫌疑,会降低隐性采访的格调,是隐性采访真正沦落为一种低下的手段。在进行采访的时候,记者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最合适的采访方式,记者要从进行采访的根本目的出发,牢记访问的目的与本质。尽量减少隐性采访的使用次数,多采用一些正常的渠道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3.2 避免新闻侵权行为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的法制挂念也是越来越强,所以人们对于自身隐私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所以在现在的条件下进行隐性采访,往往会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因为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偷拍的音频或者视频之中,难免会有一些被访问者的个人隐私,所以记者侵犯了被访问者的隐私权,要承担被告上法庭的风险。因此要求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的时候,要有一个“度”的把握,避免产生侵权行为,为了追求一些新闻热点而侵犯别人隐私的行为并不可取。

4 总结

隐性采访在新闻界至今仍然是一个比较受争议的话题,对于隐性采访新闻界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隐性采访与任何事情一样,都有着一定的底线,有着自己的一个“度”,如果超出了这个界限,便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进行隐性采访的时候,应该牢记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精神以及相关的道德法规要求,慎重地把握角色行为,只有这样,隐性采访才可以成为社会舆论监督的一把利器。

参考文献

[1]李国新.隐性采访“度”的把握[J].西部广播电视,2013(22):56.

[2]李斌.论隐性采访中网站新闻记者对“度”的把握[J].新闻研究导刊,2016,6(06):221.

[3]刘少莉.怎样运用好隐性采访[J].新媒体研究,2015(15):73-74.

作者单位

陕西省蒲城县广播电视台 陕西省蒲城县 715500

猜你喜欢
限度新闻记者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最低限度,我们需要多少油气才安全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指责也该有限度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知识与能力提升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关于拟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的公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论正当防卫制度中的“必要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