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子论影响下的当代建筑设计

2017-10-23 10:19孙秀丽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褶子德勒巴洛克

汪 瑜,孙秀丽

(1.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2.河北地质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褶子论影响下的当代建筑设计

汪 瑜1,孙秀丽2

(1.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2.河北地质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为研究褶子论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加深对建筑折叠形态的本质认识,梳理褶子论的思想渊源和主要论点,探析当代一些先锋建筑师的折叠设计策略。总结发现:褶子论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了一种折叠包裹、曲线连续的创作思路。在褶子论的启发下,当代建筑师突破了以往孤立的建筑认知和固有的形式语言,运用建筑与场地环境的折叠、建筑内外的折叠以及建筑与内部要素的折叠,构建了一种有机连续的空间设计观念,促进了当代建筑形态的创新发展。

褶子论;建筑设计;折叠;曲线;连续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作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领军人物,其创建的“褶子”(Fold)“游牧”(Nomadism)“平滑”(Smooth)“块茎”(Rhizome)“图解”(Diagram)“生成”(Devenir)等哲学理论揭示了一个充满差异性与多样性的复杂世界,特色鲜明地表达了对传统理性思维的反叛和对非理性、非线性哲学思维的推崇。其中,褶子论以探讨物质存在的方式为根本出发点,对事物的生成逻辑和运动轨迹作出了创造性的诠释,为人们展示了一种曲线折叠、有机关联的物质运作机制,深刻影响了包括建筑学在内的各个学科领域。当代一些先锋建筑师在褶子论的启发下展开设计研究,逐渐将建筑变成了由多种形式折叠而成的场域。本文从德勒兹众多的哲学概念中抽离出“褶子”这一思想理论进行解析,试图探索出当代建筑设计在其影响下的创作思路,以期深化对建筑形态建构及其思想内涵的本质认识,寻求新的启发。

1 褶子论

褶子论最早阐发于德勒兹的著作《褶子——莱布尼兹与巴洛克风格》(1988年)中,是对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单子论(Monadology)的延展。莱布尼兹否定近代原子论所提出的“原子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单子”构成的。单子是一个内部充满褶皱的密闭空间,是不可分的单元实体。它不像自然物质那样以各部分的组合而形成或以各部分的分解而消灭,而是通过不断褶皱形成的弯曲有弹力的连续体。它以褶皱的形式“一方面确立了其不可分‘点’的特性,另一方面又展示出连续性,并获得了两者的有机统一”[1]。

除了单子论之外,巴洛克艺术对褶子论的提出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德勒兹看来,无论是在绘画领域或是建筑领域,巴洛克风格都表现出一种瓦解总体性秩序和封闭性主体的力量。对此,德勒兹分别对绘画和建筑领域中的巴洛克风格的内在表达进行了阐释。在绘画作品中,他以埃尔·格列柯(El Greco)的《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见图1)为例,分析了画面上部以圣母、天使所代表的神圣天国和画面下部进行伯爵安葬仪式的现实人间之间的画面结构,认为恰在两个空间的交界处,格列柯用布满天际的云朵、圣母和天使的折叠衣纹等模糊了上下空间的界限,冲破了封闭的结构束缚,建立了连接人间和天国的通道[2]。在建筑中,德勒兹认为巴洛克建筑的内部空间常以椭圆形穹顶(而非古典式的圆形)进行两个方向的空间扩展,具有一种多中心的无限延伸感(见图2)。正是这种延伸的动态感突破了空间内外的限制,使内部空间与外部形式实现了相互渗透与融合[3]。通过对巴洛克风格的绘画和建筑分析,德勒兹意在强调不同层次、不同空间之间界限的消解和互动的连接。

图1 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

图2 巴洛克建筑椭圆穹顶的多中心和空间层次

德勒兹将莱布尼兹的单子论与巴洛克艺术相关联,创造了褶子论。他认为从宏观到微观,褶子无处不在,世界万物都是各种褶子相互作用的结果。褶子不是简单的物质形态的折叠,而是一种意象,象征了事物间的“差异共处、普遍和谐与回转迭合”[4]。德勒兹的褶子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论点:

1)褶子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褶子论认为,褶子是世界的基本组构元素,是一种普遍的物质构造。森林、山川、江河、大理石纹理、甚至人的大脑、精神或思想都是大小不同、层级不同、状态不同的褶子,并且褶子永远处于折叠、展开、再折叠、再展开的运动中[5]。因此,褶子所展现的不是各部分的分散运动,而是相互之间联系粘合的图景,并由此构成物质存在的方式。

2)褶子与世界相互折叠包裹。 德勒兹指出,褶子与世界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折叠和包裹的。褶子把外部的世界内褶进去,而内部的褶子又向外部展开,物质就是在这种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的双向折叠包裹中生成的。

正如巴洛克艺术对界限的消解一样,褶子在与世界相互折叠包裹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边界的突破。德勒兹强调:“褶子不在于如何完成,而在于如何使它穿越界限而载向无限的连续。”[4]可以说,褶子所表现的不再是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彼此打开、融会贯通的调和。

3)褶子遵循宇宙曲线法则。 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提到,在单子内外和单子之间存在着“根据物质的流动性、弹性和作为机械的弹力所延伸的‘宇宙曲线’”[6]。褶子作为单子的延展,遵循着宇宙曲线法则,呈现出曲线运动轨迹。因此,在褶子的世界里,物质也不是单独的点,而是物与物的弯曲连接,是折叠与打开的过程[7]。

2 褶子论影响下的当代建筑设计

德勒兹的褶子论首次在建筑届引起关注的是在1993年出版的AD(Architectural Design)期刊的“建筑中的褶子”专栏中[8]。该刊出版后,褶子论在建筑界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和传播。当代一些先锋建筑师在褶子论的影响下,突破了以往孤立的建筑认知,以一种有机关联的视角看待建筑与场地环境、建筑内部与外部以及建筑与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主张建筑的差异整合和交互联系,倡导通过折叠的形式构建一种开放连续的空间设计观念。

2.1 建筑与场地环境的折叠

褶子论所提出的“褶子与世界相互折叠包裹”启发了当代建筑师对建筑与场地环境之间关系的思考。在他们看来,建筑与场地环境是相互交叠的连续体,建筑生成于环境,且必须与环境产生相互作用[9]。建筑师杰弗里·基普尼斯(Jeffrey Kipnis)在《致新建筑:交迭学说》一文中强调建筑与环境是多元并置的连贯体[10];格雷戈·林恩(Greg Lynn)主张建筑与场地的高度整合,提出采用弯曲折叠的平滑策略实现“建筑形式的连续发展”;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ik Schumacher)提倡用曲线折叠的形式表现建筑与场地的多重关系,构建“连续体的迷宫”。

当代著名建筑师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的建筑创作思想也深受德勒兹褶子论的影响,他认为建筑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折叠空间中得到了全新的、清楚地体现[10]。在德国法兰克福郊区的莱伯斯托克园(Rebstock park)重建方案中,埃森曼构建了一种“折叠地形学”的结构逻辑,使建筑与场地在交融状态下实现了折叠变形。他首先在场地三维地形上构建了一个7×7的正交网格,并将两者重叠、调整,使网格完全覆盖场地范围,形成项目与场地关联的地形网格;接着在该调整过的地形网格中又加入一个新的7×7的正交网格,然后将它们之间对应的顶点进行平移、连接,产生一个扭曲的空间;最后,将正交网格上的顶点与地形网格上对应的距离最近的顶点相连接,再次将场地纳入建筑形态生成中,形成了一个多维褶网空间(见图3)。通过这种方式的折叠,埃森曼建立了建筑与场地的有机连接,实现了从旧到新的转换。

图3 法兰克福莱伯斯托克园折叠图解

2.2 建筑内外的折叠转化

德勒兹认为,褶子既是外部的内部,也是内部的外部,它具有突破一切界限的能力,能够在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折叠中相互转化。如果把建筑看作褶子,那么建筑内外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代一些建筑师将褶子论运用于设计创作中,突破了传统空间中的结构框架,消解了建筑外立面与内部空间的对立关系,将建筑视为内外折叠转化的有机交合物,创造出了极具特色的新空间形式。

日本建筑师远藤秀平(Shuhei Endo)一直致力于建筑形式的先锋实践。他认为,建筑不仅要打破各组合构件之间的固有关系,还应打破室内外空间的区别,让所有建筑元素都处于混沌暧昧之中。在褶子论的启发下,他创造了一系列内外空间浑然一体的小型折叠建筑,并针对不同的折叠特点对它们进行了界定与命名。其中,“半筑”(Halftecture)(见图4)采用了坚固且易弯折的波形钢作为主体界面材料,并通过连续折叠的形式将各个空间联系在了一起。一部分空间的外立面表皮弯折进室内成为了内部空间的地面,然后又转换为另一空间的墙面和顶面……,如此反复不断地折叠使传统意义上的内与外、表皮与结构等相互依赖的关系趋于消失。“弹性筑”(Springtecture)(见图5)采用更为流畅的曲线折叠形式,将所有空间包裹于带状界面中,打破了建筑水平与垂直之间的辩证关系,模糊了空间中“墙、顶、地”的概念,使内外空间在卷曲中相互转化。

图4 “半筑”

图5 “弹性筑”

2.3 建筑内部要素的折叠

褶子论指出,通过折叠包裹的物质元素具有延伸和扩大的潜能,能够自发地穿越界限,在各个方向上与其他异质元素和谐共存。那么,在褶子内部,是否也存在着差异共存的可能呢?德勒兹对此回答道:“褶子的内壁是一种软膜或粘膜,能够包裹所有差异的‘多’,共存于同一内部的‘一’。”[4]这给当代建筑师的内部空间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于是在建筑内部的折叠空间中,各界面虽然一直存在,但它们的二维形式已在弯曲交织的过程中产生了错位,突破了相互之间的界限,实现了不同方向的有机连接。同时,室内的家具、陈设等其他要素也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与界面相互粘结、融合,形成一个统一、连贯的整体。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在谈到建筑内部的折叠时曾说:“地板可以弯曲,墙壁和天花也能折叠成一个连续的无缝面。”[11]曾作为其学生的扎哈·哈迪德也崇尚曲线折叠形态的内部空间。在迪拜OPUS办公楼上层的酒店客房内部设计中,哈迪德运用平滑曲线的形式将顶面、墙面进行折叠,营造了一种起伏变化、动态流畅的形式美感。同时,界面在弯折的过程中也逐渐延伸到了桌子、床等家具,使得空间各要素都连贯地融于一体,一切界限都变得模糊不清了(见图6)。

图6 迪拜OPUS办公楼上层酒店客房

3 结束语

德勒兹的褶子论是对莱布尼兹单子论的拓展,同时又吸收了巴洛克艺术特征,主张褶子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与世界相互折叠包裹,并遵循宇宙曲线法则,倡导突破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关系,建立一种有机关联、差异共存的开放思维,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依据。在褶子论的影响下,一些建筑师突破了以往的设计范式,积极探索建筑与场地环境、建筑内部与外部以及建筑与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采用曲线折叠的形式使它们有机交合,实现了建筑各异质元素之间界限的消解,促进了空间形式的进一步解放。值得注意的是,褶子论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折叠形式上,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设计观念的启发。因此,在对褶子论应用的过程中,应深入剖析其文化内涵,正确吸收和借鉴其理论成果,避免对折叠建筑表面形式的盲目发展。

[1] 江畅.自主与和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晨.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6.

[3] 靳铭宇.褶子思想,游牧空间——数字建筑生成观念及空间特性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2.

[4] [法]吉尔·德勒兹.福柯·褶子[M].于奇智,杨洁,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5] 虞刚.凝视折叠[J].建筑师,2003(6):35-39.

[6] 于奇智.德勒兹与巴洛克风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2-15(A08).

[7] 李建军.拓扑与褶皱——当代前卫建筑的非欧几何实验[J].新建筑,2010(3):87-91.

[8] 李云强.褶子理论影响下的建筑形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9] 矫苏平,高雪,李红叶.褶子论对当代建筑的影响[J].建筑学报,2012(8):195-200.

[10] [美]查尔斯·詹克斯,卡尔·克罗普夫.当代建筑的理论和宣言[M].周玉鹏,雄一,张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1] [美]查尔斯·詹克斯.建筑的新范式:复杂性建筑[J].岛子,译.艺术时代,2010(1):127.

[责任编辑:路晓鸽]

Exploration o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old theory

WANG Yu1,SUN Xiuli2

(1.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34000, China;2.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Hebei GE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fold theory o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deepen the essential understanding of the architectural folding form, this paper prosents the origin of thought and main arguments of fold theory, and also analyzes the folding design strategy of some contemporary pioneer architects. It concludes that fold theory provides a kind of creative thinking of fold and curved continuous for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Under the inspiration of fold theory, contemporary architects have broken through the isolated architectural cognition and inherent formal language, used the fold of buildings and the site, the fold of inside and outside, and also the fold of buildings and the internal elements, and constructes an organic continuous space design concept, which also promotes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form.

fold theory; architectural design; fold; curve; continuous

J59

A

1671-4679(2017)05-0057-05

2017-08-20

2015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HB16YS011);宿州学院科研平台开放课题资助项目(2016ykf20)

汪 瑜(1987-),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及环境艺术设计.

10.19352/j.cnki.issn1671-4679.2017.05.012

猜你喜欢
褶子德勒巴洛克
寻找德勒兹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褶子的迭奏:德勒兹论巴洛克艺术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暗调巴洛克之二》
“没规矩”的巴洛克
论德勒兹的褶子思想*
自动美颜
三峡强德勒红心柚果实疏果套袋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