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二维径向应变对冠心病介入术后局部心肌功能的研究

2017-10-26 03:05张宇厉菁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年9期
关键词:收缩期节段径向

张宇 厉菁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郑州450016)

超声二维径向应变对冠心病介入术后局部心肌功能的研究

张宇 厉菁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郑州450016)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径向应变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局部心肌功能恢复水平的影响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0例为研究组,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采集研究组患者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3个月左室短轴各室壁节段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SR)。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PCI术前缺血节段心肌、术后3个月部分缺血节段心肌收缩期SR值显著降低(P<0.05);与PCI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部分缺血节段心肌收缩期SR值明显改善(P<0.05)。结论:超声二维径向应变可用于监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局部心肌功能,有效识别缺血心肌的改善,评价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冠心病;超声二维径向应变;PCI;局部心肌功能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或堵塞,造成的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脏病,可分为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缺血性心力衰竭等[1~2]。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我国中老年群体的健康生活造成直接影响。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法[3]。治疗后的心肌功能监测是提高患者预后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二维径向应变在评价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局部心肌功能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0例为研究组,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5~69岁、平均年龄(65.4±1.2)岁;研究组:男 28例、女 22例,年龄 57~70岁、平均年龄(66.1±0.8)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研究组合并高血压19例,糖尿病21例,高血脂10例;左前降支病变30例,左回旋支10例,右冠状动脉病变10例;均经检查证实为心绞痛患者,射血分数均>50%,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1支冠状动脉狭窄≥75%,并成功实施PCI治疗[4]。

1.2 检查方法 二维图像采集应用GE Vivid7 Dimension超声心动图仪(配有频率1.5~4.3MHz的M3S探头)。患者取平卧位,于术前1~3 d、术后3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同步记录患者胸导联心电图。待图像满意后嘱患者呼气末屏气,分别采集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水平左室短轴二维灰阶动态图(帧频50~70帧/s)各3个心动周期。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PCI术前缺血节段心肌、术后3个月部分缺血节段心肌收缩期SR值显著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PCI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部分缺血节段心肌收缩期SR值明显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左室短轴峰值径向二维应变测值比较

表1 两组左室短轴峰值径向二维应变测值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 PCI术前比较,#P<0.05。

组别 基底水平 乳头肌水平 心尖水平对照组研究组 术前术后3个月42.10±18.50 17.16±11.20*21.90±18.99*#41.30±18.20 21.30±15.45*29.10±18.60*#31.40±14.80 18.58±14.40*26.38±15.30*#

3 讨论

PCI是通过现代心导管技术扩张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治疗心肌梗死,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PCI术后缺血心肌恢复情况的评价直接关系手术疗效判断[5]。超声二维径向应变技术又称为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是在高帧频二维灰阶超声图像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最佳模式匹配技术,发现序列图像中最优近似的散斑模式,在超声技术引导下对人体组织运动跟踪,识别心肌内回声斑点的空间运动,准确追踪其在每一帧图像中的位置,标测不同帧之间同一位置的心肌运动轨迹,计算出运动参数,定量显示心肌运动应变和应变率、速度等参数[6]。超声二维应变技术基于二维超声斑点追踪,监测视野清晰,观测角度更加宽广,可通过测量纵向、径向、周向心肌运动的应变,全面监测整体心肌的运动,精准测量缺血心肌节段,准确评估局部心肌功能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PCI术前缺血节段心肌、术后3个月部分缺血节段心肌收缩期SR值显著降低(P<0.05)。这是由于患者心肌缺血时,心肌内膜纤维受累,表现为心肌短轴方向径向运动受到影响,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较正常对照组降低。研究结果还显示,与PCI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部分缺血节段心肌收缩期SR值明显改善(P<0.05)。说明随着冠状动脉供血的改善,心肌变形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甚至恢复至正常水平。超声二维径向应变是评价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局部心肌功能改善情况的重要途径。但若PCI术后3个月部分心肌功能水平改善较前无明显变化,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随访时间短;冠状动脉大分支病变的狭窄虽然显著改善,但可能存在其他小分支和微血管病变;该部位存活心肌数量有限等。综上所述,超声二维径向应变技术能够准确评估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前术后的局部心肌功能,为PCI手术疗效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刘琨,王燕,赵云峰.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存活心肌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77):223-224

[2]张小花,姜志荣,韩素华,等.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和二维斑点追踪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与同步性的评价[J].心脏杂志,2016,28(2):197-201

[3]曹怡,杨慧,王燕,等.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早期心肌功能受损的临床价值[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5(1):46-50

[4]李恒.超声二维应变技术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7,23(1):128-129

[5]王佳玲,郑逸,阮海东,等.左室应变及扭转评价冠心病临床心功能的初步研究[J].心脏杂志,2017,29(2):202-205

[6]杜雪,张铁山,李巍,等.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与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共同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收缩功能与同步性[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2016,17(6):798-801

R541.4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9.065

2017-06-01)

猜你喜欢
收缩期节段径向
顶进节段法最终接头底部滑行系统综合研究
浅探径向连接体的圆周运动
RN上一类Kirchhoff型方程径向对称正解的存在性
基于PID+前馈的3MN径向锻造机控制系统的研究
一类无穷下级整函数的Julia集的径向分布
硝酸酯类药物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有益作用研究
桥梁预制节段拼装施工技术发展概述
预制节段拼装桥墩研究进展
调压方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阳亢络阻证90例
预制节段拼装梁桥上部结构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