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白血病的血液生化学临床检验价值探讨

2017-10-26 03:05夏存玉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年9期
关键词:凝血酶白血病血小板

夏存玉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九中心医院 河南驻马店463000)

急慢性白血病的血液生化学临床检验价值探讨

夏存玉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九中心医院 河南驻马店463000)

目的:探讨急慢性白血病的血液生化学临床检验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慢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白血病90例为急性组,慢性白血病30例为慢性组,并选择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急慢性白血病患者血液生化学临床检验差异,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组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组患者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功能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血液生化学临床检验对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程度有明显的作用,利于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且对急变趋势尽早预防,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急慢性白血病;血液生化学;临床检验

白血病为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易出现造血功能丧失、人体机能失调、组织破损等症状[1]。患者常存在骨关节疼痛、体温升高、感染、贫血等情况,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将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2]。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慢性白血病的血液生化学临床检验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慢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相关诊断标准[3]。其中急性白血病90例为急性组,慢性白血病30例为慢性组。急性组男48例,女42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49.63±4.28)岁。慢性组男 17例,女13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9.15±4.62)岁。并选择同期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49.56±4.55)岁。三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选择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Sysmex CA-7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和APACT2双通道血小板聚集仪进行测定,严格依照相关说明书进行操作,质控品为配套质控品。三组均在空腹状态下采取静脉血,按照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功能、凝血检测标本采集及处理程序规范完成。

1.3 观察指标 对三组的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进行分析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组、慢性组及对照组相关指标比较 急性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慢性组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功能等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急性组、慢性组及对照组相关指标比较

表1 急性组、慢性组及对照组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慢性组比较,*P<0.05。

组别 n 血小板数量(×109/L)血小板聚集(%)凝血酶原时间(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纤维蛋白原(g/L)凝血酶时间(s)D-二聚体(μg/ml)对照组急性组慢性组30 90 30 158.62±42.71 48.69±36.52#50.96±42.16#62.33±15.21 12.08±10.31#*45.63±14.27#12.37±0.58 15.24±0.87#*12.54±0.65 28.72±3.56 45.98±6.87#*30.34±4.69 3.68±0.71 4.42±0.71#*5.11±0.72#15.04±1.64 17.24±1.88#*15.34±0.94 0.45±0.28 7.95±6.47#*3.74±2.27#

3 讨论

白血病患者病情发展与血液系统出现恶性病变有较大的关联,为确保给予患者有效治疗,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本研究对急慢性白血病的血液生化学临床检验价值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急性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高于对照组,慢性组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功能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主要是由于白血病患者细胞大量破坏后,释放促凝物质,导致血管内凝血,且纤溶系统亢进降解凝血因子。急性白血病细胞膜组织因子破坏后进入血液,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继而促进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膜组织因子升高,引起凝血系统亢进[4]。而慢性白血病血液细胞破坏程度较轻,在凝血和纤溶方面改变不明显。D-二聚体作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升高程度是判断白血病继发性纤溶亢进程度的有效指标。此外,为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应当联合其他实验室检测指标,了解患者出血和凝血障碍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依据,进一步控制患者病情发展。综上所述,通过血液生化学临床检验对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程度有明显的作用,利于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且对急变趋势尽早预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王丽红.急慢性白血病的血液生化学临床检验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3):6684,6686

[2]彭家明,吕小林.急慢性白血病的血液生化学临床检验价值[J].当代医学,2016,22(20):52-53

[3]王建霞.对急、慢性白血病患者进行血液生化学检验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3):34-35

[4]张雪,许业栋.血液分析仪在急慢性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4):2670-2672

R733.7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9.071

2017-07-01)

猜你喜欢
凝血酶白血病血小板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效果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一例蛋鸡白血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预防吉西他滨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阅读理解Ⅰ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
Fas FasL 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