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上感受语文魅力

2017-10-26 23:06陈魏凤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康桥优质课散步

陈魏凤

前不久,有幸参加了在张家港市举办的江苏省语文教学优秀课评比活动。15节各市选送的优质课,大部分课堂都彰显着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的回归。没有花哨空洞的空架子,有的只是以生为本的实效。

怎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课?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一、享受朗读,领会语言之美

美妙语文课离不开读书声,犹如鱼儿离不开水,这是语文课的本色。但是如今,在语文课堂上几乎听不到琅琅书声了,一堂课下来,教师的“讲”一统天下。许多语文教师虽然知道读的重要性,却常常因为过于“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造成时间紧迫而把读完全抛在一边了。有的教师认为课文实在没什么可读,就让学生读一读这节课的题目,甚至读读毫不相关的东西。

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的胡晓安老师上的《再别康桥》在朗读教学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从___________,我读到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情。

生: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表达诗人不离开康桥,成为他的一份子。

师:你读一读,注意朗读技巧:轻重高低,快慢缓急。

生:忘情的读,一女生读: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生读错了,“斑斓”读成“波澜”

老师又请一男生读: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不巧这孩子也读错了,把“别离”读成“离别”了。

两个孩子因为太投入了,却浑然不知,我身后一教研员小声地说:“读书就要读到这种境界,读得忘乎所以。”李老师这时不仅没有批评孩子,反而机智地让两个孩子配合重新朗读,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精彩地朗读博得了所有老师和评委们由衷的掌声。(那位小男孩读徐志摩的诗,理解很到位,老师和他有了一段如下的对话:

“我能不能请问你的名字?”

孩子慢慢的依然沉浸在刚才读诗的情境中,用读诗的语调,缓缓地说:“我姓——张,名——引哲。”

老师也很幽默而且机智,立刻说:“我觉得,你姓徐——”

孩子一愣,老师接着也模仿他的语速,慢慢地说:“名——志摩。”

学生会心的笑了,我们也笑了。

这就是朗读的魅力!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拒绝“四平八稳”,语文课堂需要真情的碰撞,一个手势,一句话语,一次身体力行的举动,一个不足挂齿的细微情节……尺水兴波,就会撞开尘封的心灵之窗,营造一个多彩的世界。

二、注重生命,融入人文关爱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和语言符号打交道,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构筑起一道生命的底线,一座精神的长城。我们需要有宽厚的人文情怀,需要汲取千百年来智者贤者积淀下来的财富,需要大师们的思想引领,以丰富我们的生命天地。

如张家港市常青藤中学钱丽华老师上《散步》时,疏通文字词句固然重要,但更要引领学生倾听作者的心声,钱老师在课堂结尾处,展示了作者莫怀戚《二十年后说散步》中,有这样一句: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介绍了这样一个背景资料,父亲刚刚去世,学医学的兄弟对我说,母亲此时很容易患上丧偶综合症,让我们多陪陪他,而这次散步,使得母亲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文中处处写生命,看到原野的景色是生命,母亲是生命的源头,孩子是生命的延续,我们爱生命,更尊重生命。

我在区优质课赛课上《羚羊木雕》时,在学校试上课过程中,有个男同学突然举起了手,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万芳不像女孩子,你看她玩小藏刀,在操场边的树底下换裤子……哪有女孩子的样子?”这确实难以回答,我自己在备课过程中也觉得,文章里的万芳这个人物有点别扭。

教材对于学生来说,一直是很具有权威性的,那堂课我让学生们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真正的对话是平等的。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发现,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又用语文课文让孩子明白了“平等”的概念。

我认为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要让学生在体味和感悟中获得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学会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当我们语文老师真正做到了删繁就简,彰显简朴,立足文本,体会真情;享受朗读,领会语言;注重生命,融入关爱,或许我们的语文课就会散发语文的芬芳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康桥优质课散步
小赛去散步
小豆豆去散步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育研究与评价项目获奖结果
再别的岂止是康桥
最美妙的散步
例谈x/1+x0)题型的构建
放手让孩子撞南墙
优质课评选当精减
康桥,我心中的圣桥
插翅还是折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