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财政视角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管理改革

2017-10-27 07:24马曙光齐默达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献综述文化遗产

马曙光 齐默达

〔摘要〕本文选用文化遗产及与之相关的文化遗址、文化遗存、文化遗迹等9个相关的检索关键词、3个筛选标准确定研究样本。从年度、期刊、学科分布等视角对样本论文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整理出5个相互关联与交叉的研究领域,以此为基础对代表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得出近15年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动向以及面临的新课题主要有:文化遗产的旅游再利用目前成为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旅游学已成为文化遗产研究最重要的学科;个案研究在整个研究中占比重最大,其深度研究是未来面临的新课题;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以及信息技术研究也是文化遗产研究的趋势;理论研究目前是文化遗产研究的薄弱之处,建立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是文化遗产研究的前沿课题。

〔关键词〕文化遗产;研究动向;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4096(2013)0500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首次正式提出文化遗产 本文中的文化遗产指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截止2013年4月,世界上共有745处世界文化遗产 信息来源:http://whcunescoorg/。。近年来,文化遗产研究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多,研究角度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总体上了解文化遗产研究的动向和面临的课题对文化遗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述评

楊丽霞和喻学才[1]从国外经验借鉴研究、价值功能等基础性研究、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旅游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7方面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相关文献的综述。张维亚[2]通过文献综述,总结出城市历史地段文化遗产研究的七个方面:概念及历史研究;保护与开发政策研究;保护与开发关系研究;社区参与研究;环境保护研究;价值重估研究和复兴先导研究。陈享尔和蔡建明[3]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研究进行了综述。张成渝[4]从原真性和完整性内涵、遗产类型、遗产保护案例和旅游原真性四方面对国内外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进行综述。以上学者从保护、再利用和原真性等某一个角度对文化遗产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把对文化遗产研究内容的分类作为讨论的重点。

本文从年度分布、发表期刊、所属学科、研究内容等多个视角,选取1998—2012年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文化遗产的整体研究现状做全面梳理,旨在对目前多样化、多视角、多学科的研究梳理出清晰的脉络,为今后的文化遗产研究提供文献基础和研究动向。

二、研究样本的选择

本文选取文化遗产及相关的用语:文物、建筑群、文化遗址、文化遗存、文化遗迹、文化景观、文化线路、遗产廊道作为关键字进行文献检索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条件为核心期刊,检索时间截止2013年4月21日;关键字的选取参照UNESCO世界遗产分类中与文化遗产相关的用语,并结合数据库检索历史记录确定。,检索出的全部文献作为本文研究样本的筛选基础,并以CSSCI(2010—2011)来源期刊、CSSCI(2010—2011)扩展版来源期刊以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作为样本的筛选标准,共选出154篇论文作为研究样本。

三、发表年度、期刊、学科分布统计

(一)发表数量年度分布 为反映整体趋势,以“文化遗产”为关键字、核心期刊为限制条件,检索出1605篇论文,图2据此绘制。统计如图2所示,近年来关于文化遗产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现明显逐年递增的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98—2002年,研究的起步阶段。期间的2000年在苏州召开全国世界遗产工作会议,成为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2)2003—2006年,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 200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6年施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咨询管理办法》;2003到2006年间国务院,国家文物局,文化部等分别颁发了一系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005年确定了中国文化遗产日,2006年再次召开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 以上信息来源:中国国家文物局,http://wwwsachgovcn。,促进了文化遗产研究的进展;

3)2007—2012年,研究的提升阶段。虽然论文数量增加的速度略有下降,但继续保持增加的趋势。

(二)发表期刊分布统计

如图3所示,旅游学刊、东南文化、中国园林、人文地理、经济地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建筑学报、江西社会科学、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国际城市规划、地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城市规划学刊等核心期刊为主要发表期刊。其中旅游学刊对文化遗产的关注远远超过其他期刊,其次是中国园林和东南文化。

(三)所属学科分布 学科分类参考教育部学科门类,以论文研究内容、作者单位、主要研究方向、发表期刊等综合因素作为判断标准。统计如图4所示,关于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学、建筑学、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

1)遗产旅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促使旅游学界越来越重视对文化遗产的研究,表明我国文化遗产的旅游再利用是目前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

2)建筑、考古、社会、地理、历史等学科一直是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学科;

3)对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视使更多学者从民族学的学科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

4)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也引起了法学、环境科学以及生态学等学科对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视。

四、研究内容分析

如图5所示,本文把研究内容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并进一步将其分为5个相互关联与交叉的研究领域。其中理论研究占全部样本的23%,应用研究中个案研究占全部样本的37%,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占27%,经营管理研究占8%,方法技术研究占5%。endprint

(一)基础内容研究 此类论文研究角度丰富,代表论文选取时以尽量涵盖每一类研究,内容代表性强为标准。

基础内容类研究涉及范围广,涵盖了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属性、客体、展示/解说、教育、影响等等。许多学者提出新概念、新观点、新视角,为文化遗产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

张成渝[5]对真实性和完整性两个概念进行解析和引申,并指出维护世界遗产要注重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苑利[6]从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什么是文化遗产学三个方面对文化遗产进行了解读;张成渝[7]提出中国一类特殊的地质文化遗产“地质本底文化遗产”;闵庆文[8]研究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项目目的,并阐述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紧迫性;周年兴等[9]研究文化景观的概念、类型、内涵及对中国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启示;李飞和宋金平[10]提出新概念“廊道遗产”;王丽萍[11]解析“文化线路”的理论演进、内容体系与研究意义。

刘庆余等[12]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分析其功能和使命;刘爱河[13]论述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周锦和顾江[14]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文化遗产的经济性、稀缺性、公共性、外部性和垄断性等特性;孙业红等[15]通过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具有特色明显、分布范围广、脆弱性和敏感性高等特征。

张朝枝和游旺[16]以开平碉楼为例,研究认为申遗对社区居民遗产价值认知构成影响,并加速社会表象转向;沈苏彦和郭剑英[17]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影响人们对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意向的主要因素;陈享尔和蔡建明[18]以故宫游客为调查对象,探讨文化遗产旅游“客体真实性”与“主体真实性”的集合式关系。

此外,学者还从其它多个独特视角对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如刘改芳和张东燕[19],郭璇[20],王伟华[21]对文化遗产展示/解说进行研究;王艳平[22]分析殖民建筑文化遗产的教育问题;冯俊新等[23]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不同开发程度的文化遗产资源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不同影响,王刃余[24]研究我国文化遗产调研的相关内容和问题,谢文昕和李嫣[25]从边际收益角度对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整体财政投入产出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等等。

(二)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中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起步较晚,存在法制观念薄弱、立法不足等问题,加之经济发展带来的全国大规模建设和改造,出现了不少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之争。学者既关注遗产保护的原则、手段、措施等;遗产保护与開发模式、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互动、矛盾缓和等;也关注遗产开发利用的模式、业态、开发体系等。

张成渝和谢凝高[26]研究真实性和完整性两大原则,认为其对中国的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王宁[27]认为文化遗产保护既要改造它所存在的不合理的社会生态环境,也要改变自己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李玉雪[28]以国际文物保护为视角,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进行法律解读;王云霞[29]提出“文化遗产权”的概念,认为其关系到国家采用何种法律手段保护文化遗产。

何星亮[30]提出文化遗产保护的4个措施,保护与开发并举也是其一;宋才发[31]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把法律手段与科技手段结合起来,其开发利用要法制化和规范化;房蕊[32]通过研究认为高科技信息手段为缓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矛盾提供新选择;傅才武和陈庚[33]提出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5类基本模式;张朝枝和郑艳芬[34]分析得出国际法规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关系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其影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李创新等[35]提出遗产类城市都市旅游的3个开发模式,并试图构建其开发体系;陶犁[36]指出“文化廊道”——在地域差异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旅游开发思路和模式;张建忠和孙根年[37]以西安为例,提出遗址公园是文化遗产“体验旅游开发”的新业态。吴承照和王婧[38]以游客感知为视角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法对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策略性研究。

(三)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文化遗产研究关注度较高的领域,在样本中占最高比重,其中国内个案研究占82%,国外个案研究占18%。个案研究或者针对某地、某景区的文化遗产,或者针对一类文化遗产,分析其保护开发模式或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对策以及经验或启示。

唐希鹏和李缓[39]研究了成都市“藏族文化街”的定位及发展对策;段玉明和吴开婉[40]针对峨眉山探讨了其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兰虹[41]分析了青城山道教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问题;万勇和葛剑雄[42]针对上海石库门建筑群提出了有限保护、有情保护、有序保护和有机保护四个基本观点;邸平伟[43]提出了青藏铁路周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对策;张祖群和朱良淼[44]对北京的南北锣鼓巷进行了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意发展的研究;阙维民和宋天颖[45]对北京京西古道的遗产价值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规划建议;杨宏烈和夏建国[46]研究了珠江沽炮台遗产廊道的保护和开发;张威和李津莉[47]研究了天津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遗产保护;宋立中和谭申[48]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对福建马尾船政文化遗产的开发路径进行研究。

上述关于某地、某景区的个案研究外,也有不少学者针对某一类文化遗产进行专门研究。宋才发[49]认为对中国茶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法律手段进行保护;吕卓民[50]研究我国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并提出保护管理建议;贾天理[51]研究了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原则和路线;陈艳[52]研究了古镇遗产的保护性利用模式;张建忠和孙根年[53]以乾陵、西夏王陵和明十三陵为例从文化遗产的视角研究了陵墓遗址类遗产的旅游开发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王丽琴等[54]关于壁画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进行了研究。

顾军[55]研究了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刘海龙[56]研究了德国科隆大教堂文化遗产的“突围”,为我国协调城市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张松和薛里莹[57]探讨了日本历史景观保护立法的特点和经验、以及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管理的借鉴意义;叶秋华和孔德超[58]讨论了法国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吴妍和马建章[59]解读了历史文化名城圣彼得堡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供借鉴。endprint

(四)经营管理研究

经营管理研究关注文化遗产管理的模式、主体、制度、组织体系等。王兴斌[60]提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四权分离与制衡”的管理模式;徐嵩龄[61]通过对黄山管理模式的评价和更新,探索我国遗产管理之路;罗佳明[62]对我国遗产管理组织体系提出改革建议;杨锐[63]总结我国遗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战略;余洁和唐龙[64]研究我国遗产管理体制的变迁,对遗址类文化遗产的管理运行机制提出改革途径;张金玲[65]认为对于遗产管理者,遗产的展示和解说工作是重要工作,原真性是根本原则;王高峰[66]基于管理学视角对文化遗产的管理理念、主体、制度等进行分析,并对美国的管理经验进行分析借鉴。

(五)方法技术研究

方法技术研究涉及文化遗产的开发与管理、保护技术,检索技术等,是文化遗产研究相对较新的领域。张维亚[67]研究了“吸引力——承载力矩阵”在城市历史地段旅游开发中的应用;张凌云[68]研究“选择实验法”在济南灵岩寺文化遗址景区开发管理中的应用。邓运员等[69]探索利用“GIS技术”对我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进行管理;贾克斌等[70]设计并实现了北京“文化遗产图像检索系统”(CHIR);賈腊江等[71]认为“混频激光光谱分析技术”为解决文化遗产研究中的文物化学组成、文物年代、遗址勘探等一些重要问题提供新的方法;严小青[72]对“信息技术”在农村文化遗产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李铁乔等[73]通过对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研究中应用的回顾,分析各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并指出其未来发展趋势。

五、小结

综上所述,近15年我国文化遗产研究涉及的视角、学科、内容等不断丰富,并呈现出一些新动向和新课题:

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成为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无法回避的理论和现实课题。一方面是只保护不利用的“纯保护理论”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在保护中利用、以利用促保护的“保护与再利用理论”适用的文化遗产类型不断扩展。建筑、考古、社会、地理、历史、民族等学科一直以来都是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学科,为文化遗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世界遗产的“申报热”,加之我国已成为世界遗产第三大国,遗产旅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促使旅游学界越来越重视对文化遗产的研究,本文的论文发表期刊排序、论文所属学科排序和保护开发利用研究所占比例排序等都表明我国文化遗产的旅游再利用目前已成为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

2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相关研究的期刊论文自2003年以来在数量上快速增长,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只占1/10左右。目前文化遗产研究中个案研究的比例最大,以现状、模式、对策或经验介绍居多,采用田野调查、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深度研究是今后文化遗产应用研究面临的课题;而近年来在文化遗产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门票价格、景区产权、保护经费等热点问题目前研究匮乏,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介入和深入研究也是文化遗产研究的趋势;信息技术研究是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今后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3从核心期刊的相关论文统计分析来看,理论研究目前是文化遗产研究的薄弱之处。一方面,文化遗产研究已成为旅游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旅游学的研究进展也推动了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文化遗产学”的构建在我国还处于破题阶段,文化遗产研究的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属性是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难点和焦点,因此,从相关学科借鉴、移植、融合已有的概念和理论,建立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是文化遗产研究的前沿课题。

参考文献:

[1]杨丽霞,喻学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4,19(4):85-91

[2]张维亚城市历史地段文化遗产研究综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12):162-166

[3]陈享尔,蔡建明文化遗产原真性与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2,4(1):39-48

[4]张成渝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J]东南文化,2010,(4):30-37

[5]张成渝《世界遗产公约》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与引申——论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1):129-138

[6]苑利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学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05,(3):127-135

[7]张成渝中国地质遗产概念的确定[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2):249-257

[8]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J]资源科学,2006,28(4):206-208

[9]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关注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景观[J]人文地理,2006,(5):61-65

[10]李飞,宋金平廊道遗产:概念、理论源流与价值判断[J]人文地理,2010,(2):74-77+104

[11]王丽萍文化线路:理论演进、内容体系与研究意义[J]人文地理,2011,05:43-48

[12]刘庆余,李娟,张立明,王乃昂,李钢遗产资源价值评估的社会文化视角[J]人文地理,2007,(2):47-101

[13]刘爱河简论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和精神性[J]理论月刊,2008,(5):32-34

[14]周锦,顾江文化遗产的经济学特性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10):75-78

[15]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钟林生,齐晓波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10):57-62endprint

[16]张朝枝,游旺遗产申报与社区居民遗产价值认知:社会表象的视角——开平碉楼与村落案例研究[J]旅游学刊,2009,24(7):43-47

[17]沈苏彦,郭剑英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旅游意向的实证研究[J]人文地理,2011,(2):144-149

[18]陈享尔,蔡建明旅游客体真实性与主体真实性集合式关系探讨——以文化遗产故宫为例[J]人文地理,2012,(4):153-160

[19]刘改芳,张东燕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解说系统评价——以平遥古城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5):96-100

[20]郭璇文化遗产展示的理念与方法初探[J] 建筑学报,2009,(9):69-73

[21]王伟华博物馆文化遗产的数字展示与实体展示[J] 东南文化,2011,(5):91-95

[22]王艳平关于对殖民建筑遗产性的教学讨论[J]旅游学刊,2005,(7):118-120

[23]冯俊新,张凯云,钟笑寒文化遗产资源与区域旅游业发展——基于中国跨省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8,03:497-502

[24]王刃余“地域—文化”遺产调研的基本方向[J] 东南文化,2009,04:20-26

[25]谢文昕,李嫣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投入状况实证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0,03:93-95

[26]张成渝,谢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2):62-68

[27]王宁论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进步[J]江西社会科学,2006,(11):19-22

[28]李玉雪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法律解读——以文物保护为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2009,(5):72-79

[29]王云霞论文化遗产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20-27

[30]何星亮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03,(6):86-91

[31]宋才发论世界遗产的合理利用与依法保护[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2):84-90

[32]房蕊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理论学刊,2009,(8):115-118

[33]傅才武,陈庚当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模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4):93-98

[34]张朝枝,郑艳芬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国际规则演变[J]旅游学刊,2011,26(1):81-88

[35]李创新,马耀峰,陈素景遗产类城市都市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6):818-824

[36]陶犁“文化廊道”及旅游开发:一种新的线性遗产区域旅游开发思路[J]思想战线,2012,38(2):99-103

[37]张建忠,孙根年遗址公园:文化遗产体验旅游开发的新业态——以西安三大遗址公园为例[J]人文地理,2012,(1):142-146

[38]吴承照,王婧游客真实性感知与文化遗产资源持续利用策略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2,(4):98-104

[39]唐希鹏,李缓成都市“藏族文化街”的定位及发展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9):70-72

[40]段玉明,吴开婉面对遗产:我们手足无措——关于峨眉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换位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9):61-64

[41]兰虹青城山道教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2):99-101

[42]万勇,葛剑雄上海石库门建筑群保护与更新的现实和建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51-59

[43]邸平伟青藏铁路周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1,22(1):61-68

[44]张祖群,朱良淼南北锣鼓巷的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11,(5):18-21

[45]阙维民,宋天颖京西古道的遗产价值与保护规划建议[J]中国园林,2012,(3):84-88

[46]杨宏烈,夏建国珠江古炮台遗产廊道旅游景观的系统保护与开发[J]中国园林,2012,(7):58-62

[47]张威,李津莉天津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遗产保护[J]建筑学报,2012,(6):58-63

[48]宋立中,谭申复合型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路径分析——以福建马尾船政文化为例[J]旅游学刊,2012,(10):93-101

[49]宋才发中国茶文化遗产景观及法律保护[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71-75

[50]吕卓民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3):59-63

[51]贾天理全力推进羌文化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北川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5):135-139

[52]陈艳古镇遗产分类及资源型古镇的保护性利用模式初探[J]东南文化,2012,01:35-40

[53]张建忠,孙根年基于文化遗产视角的陵墓遗址旅游开发——以乾陵、西夏王陵和明十三陵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11):1937-1942

[54]王丽琴,马珍珍,赵西晨关于壁画保护理念的探讨[J]江汉考古,2012,(2):115-119endprint

[55]顾军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05,(3):136-142

[56]刘海龙文化遗产的“突围”——德国科隆大教堂周边文化环境的保护与步行区的营造[J]国际城市规划,2009,(5):100-105

[57]張松,薛里莹日本的历史风致保护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10,(6):102-108

[58]叶秋华,孔德超论法国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 10-19

[59]吴妍,马建章历史文化名城圣彼得堡城市特色与保护经验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7):151-155

[60]王兴斌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J]旅游学刊,2002,17(5):15-21

[61]徐嵩龄中国的世界遗产管理之路:黄山模式评价及其更新[J]旅游学刊,2002,17(6):10-18

[62]罗佳明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03,18(1):51-55

[63]杨锐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的四项战略[J]中国园林,2003,(10):39-44

[64]余洁,唐龙我国遗址类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制度变迁及其特征[J]生态经济,2010,(11):182-187

[65]张金玲遗产管理与旅游视角中的原真性——兼论浙南海防遗址蒲壮所城的保护性开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2):51-57

[66]王高峰基于管理学角度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东南文化,2012,(5):18-24

[67]张维亚城市历史地段旅游开发中吸引力—承载力矩阵的应用——以南京内秦淮河历史地段为例[J]旅游学刊,2008,23(3):63-67

[68]张凌云选择实验法在济南灵岩寺文化遗址景区开发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社会科学,2009,(9):145-150

[69]邓运员,代侦勇,刘沛林基于GIS的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初步研究[J]测绘科学,2006,31(4):6-77

[70]贾克斌,高明珠,王妍,等文化遗产图像检索系统实现及关键技术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32(5):391-395

[71]贾腊江,凌雪,白晋涛,等混频激光光谱分析技术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应用前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56-59

[72]严小青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对“信息化”的诉求[J]江苏农业科学,2010,(5):34-36

[73]李铁乔,刘传胜,习晓环,等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研究的新进展[J]科技导报,2012,(6):75-79

(责任编辑:)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献综述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ask 4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Tough Nut to Crack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