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座谈会发言摘要

2017-10-29 08:08本刊整理
新疆艺术 2017年4期
关键词:访惠鼓声驻村

□ 本刊整理

2017年5月3日,新疆文联召开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座谈会。座谈会上,自治区文联领导张新生、阿拉提·阿斯木和有关专家、学者李学亮、黄毅、黄永中、何英、凯萨尔、玛合萨提、卡哈尔·尼亚孜、张映姝、赛娜·伊尔斯拜克、孤岛,以及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导演、编剧西尔扎提·亚合甫、李牧时等围绕着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的思想内涵、电影风格、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观后座谈、研讨,同时,结合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就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天山南北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及“访惠聚”工作的意义,畅所欲言。以下就是由本刊整理的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座谈会发言摘要:

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剧照

张新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

天山电影制片厂的新片《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是一部关注现实、弘扬正气、艺术精湛的好电影。影片以自治区落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践为背景,以全区深入开展的“访惠聚”驻村工作为叙事主线,深度挖掘“去极端化”这一关系新疆稳定和发展的重大主题,艺术地呈现各族群众追求文明进步幸福安宁生活的精神意志,充分彰显了文艺家在新疆反分裂斗争严峻形势面前的责任与担当。

现实题材的文艺创作是有难度的。《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正是一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饱含对人民的赤诚之爱,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人民的欢乐,忧患人民的忧患的现实主义佳作。

文艺创作应当有正确的艺术追求,要立足于具有稳定性的精神传承,潜心发现现实之真、人民之善、生活之美。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正是一部践行总书记殷切期望,讴歌时代、歌颂人民、振奋精神、引领风尚,致力于民族精神传承的优秀作品。

文艺创作要有扎实的生活积累,关键是创作者要植根生活沃土、汲取人民滋养,以精心打磨的细节真实,忠实践行文艺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原则。《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之所以能够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就在于影片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把握、对人物情感的幽微探寻,并由此生发出撼动心魄的艺术张力,令人观后久久沉浸于直达心灵的感动之中。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的创作过程,就是一次在深入生活中向生活学习,在深入群众中向群众学习,从群众的创造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思想和艺术营养的成功实践。

在当前全力推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大局的形势下,《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所彰显的新疆文艺家的责任与担当,弥足珍贵、意义重大。我们要认真总结这部电影的创作经验,以追求真善美、弘扬正能量的“鼓声”激发广大文艺家的创作激情,把学习总目标、贯彻总目标、落实总目标的政治要求,融入文艺创作实践各个方面,努力为各族人民奉献更多文艺精品,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实现新疆长治久安,作出文艺战线和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阿拉提·阿斯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主席、党组副书记;新疆作家协会主席):

非常高兴能参加影片《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的座谈会。刚才,主创人员做了很好的发言,对大家有很多的启发,谢谢各位领导和主创人员,专家朋友们,参加这个座谈会。看完这部影片,我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因为我也有过驻村工作的经历。我认为,影片《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是一部有思想,艺术传达方式独特丰厚,让人感动,让人思考,积极向上的影片。包括片名也是这样的吸引人。非常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感染力强,充满了正能量。有血有肉,是一部象征着关爱和希望,通过电影的形式去极端化,建设健康的现代生活,祝福各族人民建设家园,安居乐业,在这个辉煌的盛世,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优秀影片。在当前我们落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进程中,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影片讲述了“访惠聚”活动驻村工作组和南疆农民朋友们的生活故事。一方面,介绍了驻村工作的成绩和艰辛,各族工作队员们响应号召,行动起来,克服困难,全身心投入驻村工作,创造条件,爱人民所爱,发动群众,与“三股势力”作斗争,教育群众,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改变精神面貌,办实事,敢于牺牲自我,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创造业绩的精神面貌,体现了党中央的关怀,体现了自治区党委的关心。另一方面,也真实细腻的表现了当下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他们的愿望、需要面对的问题。我的感受是,这对我们今后的农村工作和各项工作,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我很欣赏这部影片在思想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功。我们看到了思想的力量,看到了艺术的盛宴。几乎是在所有的画面和细节中,主创人员付出了心血,蕴含着以情动人的美学理念,专业演员和群众演员都非常投入,精神饱满。特别是编导们在作品总体策划的要求上,把握准确,思路清晰,逻辑关系严密,结构独特,表现手法上也有创新,民俗亮点鲜明,画面细节上流淌着浓浓的生活味。每一位参与其中的艺术家们和演员们,都献出了自己最闪光的一面,通过这部作品,为我们新疆的电影艺术事业,做出了贡献。

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剧照

李学亮(新疆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疆摄影家协会主席):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这一部影片,是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各项社会事业的巨大变化为宏阔的时代背景,以天山南北正在开展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为叙事线索,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阿依古丽的女孩在“访惠聚”工作队的支持下最终实现舞蹈梦想的动人故事,艺术再现了当前新疆社会稳定、民生改善、民族团结、事业进步的生动现实,全面表现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携手并进的良好精神面貌和高昂斗志。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这部唱响团结和谐、发展进步时代主旋律的电影在全国全疆的发行放映,对于树立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形象,向各族干部群众传递稳定、发展、进步的社会正能量都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这部影片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踏踏实实地讲好中国梦的新疆故事,与宗教极端思想展开文化对冲。影片充满真情的讲述,弘扬着“民族团结,热爱伟大祖国;不忘初心,建设美好家园”的正能量。

做为文联这样的文化单位,我们确实应该多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采风和志愿服务,突出“去极端化”这个工作主线,创新文联职能、强化队伍素质、提高自身能力,团结引导各族文艺工作者,为繁荣发展新疆多民族文艺事业、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新贡献。

黄毅(《新疆艺术(汉文)》杂志社社长):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为广大观众献上了一台视觉的盛宴。这部片子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访惠聚”工作的一个缩影。片名起得很有意思:《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我觉得这鼓声其实表达了一种心声——一种人民的心声。

通过影片,我们看到,在极端宗教势力影响的一些村庄,没有歌声,没有舞蹈。一种被压抑的东西,内心被扭曲的东西,随处可见。

实际上寻求欢乐应该是人生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如果我们把寻求欢乐这样的东西都丢掉,那么人的本性和人性已经被完全扭曲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世俗化的生活,才是人类繁衍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之一。极端宗教试图让所有人相信,这个世界上除了宗教,再也没有其他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这部片子抓住鼓声,这个点选得非常好。用鼓声,最具艺术表现力,很有特色。这样的鼓声,震撼人心。这实际上是用鼓声喊出了广大农民的心声。那种被扭曲的、被压抑的东西,通过鼓声释放了出来。

西导导得非常精彩。如:当这个鼓声响起得时候,那位老人背在背后的手,随着鼓声,下意识地跟着节拍在动,这个细节抓得非常好。还有很多次,老人把纳格拉鼓从箱子里取出来,摩挲着它。在沙尘天气的影响下,鼓面上被蒙上沙尘,老人时常擦拭掉鼓面上的浮尘。在我看来,他其实也是在擦拭自己的内心,把心灵上的浮尘擦去。这些细节都非常精彩。

老人在没有人的时候,实在憋不住,想敲鼓的时候,把门窗关紧,在敲鼓。我当时觉得非常好,但是,有一点,他敲鼓的时候,不要直接打鼓,而是对着空气打,或者对着一堆被褥敲打,不要打出声音来,这样,可能此时无声更胜有声。

曾经看过,一个非常时期的钢琴家,他想弹钢琴,又不能发出声,就在一个木板上,用刀子刻出来的琴键上弹,在没有声音的琴键上在演奏,实际,他的内心是不平静的。我相信,他在弹的节奏中,他的内心的声音,应该是非常响亮的,我觉得这个才更震撼。你想,他害怕别人听到鼓声,他门窗关得再紧,他打鼓的声音,一定是能够产生出来,那么,如果他在奋力地击打,却没有声音,我认为这个可能更加震撼人心。鼓声就是心声。

这部片子的情感是非常朴素的,这部片子,整个贯穿了一种非常朴素的情感。这种朴素情感的获得,实际上在艺术创作中并不是容易获得的。我们知道,只有朴素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东西,而只有真实的东西,才具有力量,才是能够打动人的东西。它的这种朴素,有足够的力量。

“访惠聚”工作前面已经开展了三四年了,有很多感人的事情。我记得,去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访惠聚”工作组组织了一个作家代表团,为“访惠聚”写点东西,我在三地州跑了一下,跑了半个月,感到“访惠聚”可写的东西确实很多,但要写好它,也需要在大量素材中有所提炼。

这部电影,在大量生活素材中,抓住了很多朴素的细节,有些细节很有艺术张力。极端宗教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必须从我们的生活中清除出去。

现在,中国人民都在追寻着一个中国梦。

我觉得,中国梦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一个梦。这个梦应该是包括所有13亿人在内每一个人的小梦,把它集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大梦。影片中,当阿依古丽的梦实现的时候,就是能够登台唱歌跳舞时,这个就是圆了她自己的梦。

那么,每一个个体的梦想的实现,他们所经历的这些东西,其实都是那么感人,就是为了每一个小小的梦想的实现,是值得人们巨大的付出的。

因此,中国梦这个宏大的梦,也是有着坚实基础的,就是能让所有的人都看到希望的梦。

黄永中(《西部》杂志社社长):

影片《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是以鼓声为切入点,以鼓声为象征,喻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电影。

音乐,是人类在劳动生产中产生的审美情绪,是人们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与人类文明共生共存的。

纳格拉鼓和手鼓更是维吾尔族人民庆祝丰收、举行婚礼等节庆活动中最常见的乐器,往往是一对纳格拉鼓和几面手鼓,两只唢呐就可营造出欢快喜庆的热闹场景。

就是这样一种在维吾尔民间广受欢迎的民族乐器,一个能歌善舞的,被誉为从娘胎里出来就会唱歌跳舞的维吾尔民族,近几年来,在宗教极端思想和极端势力的蛊惑与胁迫下,他们的音乐、他们的歌舞在一些地区和人群中几乎销声匿迹。“三股势力”对新疆的社会稳定和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及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在这样一种严重形势下,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以坚定地政治决心和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严厉打击暴力恐怖团伙,团结新疆各族人民与“三股势力”作斗争,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努力改变南疆地区经济落后状况,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这些努力和措施在当前都已取得明显的成效。

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就是取材于新疆当前社会生活的现实,用鼓声和歌舞的回归来揭示新疆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与“三股势力”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一部影片。这部影片也是自治区首部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各项社会事业发生巨大变化为背景,以当前正在实施中的涉及到自治区数十万机关干部参与的,自治区“访惠聚”驻村维稳惠民工作为题材的电影。是一部艺术地再现了在党的惠民政策的关怀下,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农村的面貌逐渐得到改善,重压在人们心头的宗教极端的阴霾逐渐散去,让欢笑、让歌舞和美妙的鼓乐声重新回到人们正常生活中来的一部优秀的主旋律电影。是以高亢激越的鼓声为象征,作为向宗教极端思想和极端势力宣战的号角,呈现出的是新疆各族人民渴望幸福生活的热切追求。是自治区文艺界运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反映党和政府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坚定信心和强大能力的一次有益尝试,是值得肯定的一部好电影。

这是一部寻找和救赎,善良战胜邪恶,美战胜丑,正信对冲极端的充满正能量的电影。

影片以自治区“访惠聚”工作队进驻一个曾经被誉为纳格拉鼓之乡、一个曾经充满歌声舞韵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昆仑山脚下的一个被叫做努尔鲁克村的维吾尔族小山村为主线徐徐展开的。这是一个富有南疆地域特色的维吾尔村庄,浩瀚的沙漠,高耸的白杨,一条蜿蜒的自昆仑山而下的小河依村而过,泥土色的民居映射着炽热的阳光,村民们淳朴热情,在纳格拉鼓的伴奏下歌舞是他们的最爱。可是,在宗教极端思想和极端势力的裹胁下,村里变得没有了纳格拉鼓声,没有了歌舞,阳光不再明媚,欢乐不再出现在生就淳朴幽默的村民们的脸上,整个村庄变得死气沉沉。“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他们的扶贫维稳、去极端化的艰苦而细致的工作任务。

电影由工作队寻找一个从小就怀揣舞蹈梦想的维吾尔族姑娘阿依古丽为切入口,艺术地真实地再现了宗教极端思想对人的控制和迫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踏与破坏;这种状态下善良人们的苦闷、挣扎与反抗;工作队真诚而富有成效的努力,使得美好终将战胜邪恶,阳光重新照进人们的心灵成为现实。

影片对南疆农村生活场景的呈现,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对宗教极端思想和极端势力对农村所造成的危害的揭露是成功的、真实可信的。影片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简单地采用一些概念化的手法,如在表现宗教极端思想对善良人们的控制和役使时,影片虽然没有出现极端势力的代表人物,但通过幽深昏暗的巷道、杂驳迷蒙的人影、暗处传出的驱赶呵斥的声音、人们沉闷木讷的表情、低沉的音乐等艺术手法,渲染烘托出极端思想和极端势力犹如一张无形的网笼罩在人们的心头,尤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浮尘,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使人压抑、沉闷、透不过气来。

宗教极端思想对人的精神的控制和迫害,受压抑者的挣扎和反抗通过影片女主角阿依古丽为代表的人物命运的起伏变化都得到了充分的揭示。

天性聪颖、快乐活泼的从小就怀有舞蹈梦想的阿依古丽,由于父亲尼亚孜受宗教极端思想的蒙蔽,尼亚孜不仅不允许女儿阿依古丽跳舞,还禁止女儿上学读书。小小年纪的阿依古丽,被迫穿起了黑衣、披上黑色的头巾,沉入到灰黑色的人群中,笑容从阿依古丽的脸上消失了。但是,面对这些黑暗的压力,阿依古丽的内心从来就没有屈服过,对美、对舞蹈的渴望从来就没有熄灭过。在参加同年好友的婚礼时,沉闷的婚礼现场,完全没有了欢快热烈的维吾尔人婚礼的气氛。阿依古丽悄悄地对同伴说:没有歌舞、没有音乐!这还是我们维吾尔人的婚礼吗?虽然是悄声自问,却也振聋发聩,道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音乐、歌舞及对美的向往,仍深藏于人们的内心。在奶奶、母亲的暗中支持下,阿依古丽常常乘父亲不在,偷偷地穿上美丽的艾德莱斯裙,对着电视中她崇拜的舞蹈家跳起欢快的维吾尔族舞蹈,或与同样深深喜爱打手鼓的小伙伴艾山江偷偷地跑到村外河边的沙地上,尽情地舞蹈打鼓。

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剧照

打了一辈子纳格拉鼓,被誉为纳格拉鼓传人的艾山江的爷爷托乎提,因迫于极端势力的压力,不再敢打鼓了,但对纳格拉鼓的挚爱之情也从未熄灭过。托乎提爷爷常常在家中无人的时候,悄悄拿出秘藏在箱子里的纳格拉鼓,深情地触摸像抚摸自己心爱的孩子,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起鼓槌轻轻的敲出期盼已久的悦耳鼓点。当村委会工作队驻地传出欢快的纳格拉鼓声时,村人们灰暗的脸上掠一阵惊喜,纷纷涌向村委会去聆听久违的鼓声。托乎提爷爷在奔往村委会的路上,背在身后的手情不自禁地跟着鼓点悄悄地打起了节拍。这些细节的刻画,是那样的真实而感人,是那灰暗氛围中人们内心亮色的呈现。

当父亲尼亚孜得知女儿在家中跳舞时,暴怒地失去了理智,砸了家里的电视机,烧了阿依古丽的艾德莱斯裙后,奶奶阿瓦汗愤怒了,她拖着老迈的身躯发誓要重新为阿依古丽织一条艾德莱斯裙,古老织机一下一下坚定有力的撞击,是善良人们内心的呐喊,是对宗教极端思想和极端势力的反抗和怒吼,表达出了美是深深植根于淳朴善良的人们的内心,“三股势力”无法扑灭人们对美与善的追求。受极端思想蒙蔽至深的尼亚孜,此时还未醒悟,又要把尚未成年的阿依古丽嫁人。当一伙人把一位丑陋、年纪不轻且脾气暴躁的人领到家中时,得到消息的阿依古丽震惊了,强烈的耻辱感让阿依古丽逃出了让人窒息的家庭。听到阿依古丽出逃的消息后,这伙人却把父亲尼亚孜一拳打翻在地,扬长而去。摸着被打伤的脸,看到因女儿的离家出走而伤心欲绝瘫倒在地的母亲和妻子,悲痛的尼亚孜终于清醒了,发了疯似地四处寻找女儿,最后终于在村委会大院找到了女儿阿依古丽,父女俩抱头痛哭。善良、人性终于战胜了愚昧无知。

影片对“访惠聚”工作和工作队员们的奉献精神的呈现是真实而感人的。工作队队长何建疆一心扑在工作上,真诚地与村民们交朋友,与村委会主任哈斯木交朋友,使其改变了最初的抵触不信任心理,团结村民齐心协力为改变家乡面貌而努力。与父母不在身边而和年迈的爷爷在一起生活的艾山江成为忘年朋友,当得知艾山江在外地打工的母亲已经去世的消息后,深情而坚定地承诺要资助艾山江完成大学学业,这时何建疆已完全把艾山江视作了自己的孩子。直到自己这一轮驻村工作结束时,已于村民们结下了难以割舍的亲情关系,在工作队就要返家的前夕,村民们纷纷来到村委会院子,你一篮鸡蛋、我一筐红枣核桃的堆满了村委会门前的台阶上,这一场景,凡是有过“访惠聚”驻村工作经历的人都是非常熟悉而亲切的一幕。在与村民照分别合影照时,何建疆却接到了母亲因病去世的消息,为不影响合影时的欢乐气氛,何建疆强忍悲痛用笑脸完成了与乡亲们的全家福拍照。

工作队副队长阿里木江是带着愧疚之心来到努尔鲁克村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寻找到因自己一时的疏忽,没能及时地把村里一位叫阿依古丽的小女孩的信,转交给当时正在国外学习的舞蹈家妻子。信是阿里木江在整理办公室时偶然发现的,小阿依古丽在八年前寄来的托他转交的几封信,信中表达的对舞蹈的热爱之情让人动容,信中还有几幅孩子用稚嫩画笔绘就的她所崇拜的舞蹈家美丽舞姿的画。这么几年过去了,没有接到回信的阿依古丽现在怎么样了?她还跳舞吗?带着歉疚和疑问,阿里木江开始了自己的驻村和寻找阿依古丽的使命。这时的村里已经完全没有了纳格拉鼓之乡的氛围,没有人敢承认自己是喜欢跳舞的阿依古丽。在阿里木江和全体工作队员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找到并帮助阿依古丽实现了她的舞蹈梦想。

影片在表现工作队员的驻村工作生活,并没有采取简单化、概念化的处理方式。工作队员来到驻村点,对农村的认识和适应以及工作的开展,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影片所呈现的女工作队员徐红在驻村工作中生活细节的点滴变化,就是工作队员努力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努力适应新的工作状态、适应新环境的一个缩影。徐红是一位喜欢打纳格拉鼓的女队员,从小生活在城市,对农村的一切都是好奇的、陌生的,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入住的第一天,准备就寝的徐红突然发现床上有只爬动的小虫子,吓得一蹦老高,大呼小叫地惊恐不已,吓得戈壁男同事赶紧跑过来,以为出了什么事;因为驻村,不能在家照顾年幼的孩子,致使孩子在玩耍中摔伤而在电话中嚎啕落泪:但徐红并没有被困难阻退,她在努力地改变自己,去适应这里的生活。慢慢的,徐红爱上了这个沙漠边缘的小村庄,爱上了这里淳朴善良的乡亲,爱上了这里的一切。走家访户,促膝谈心。为打破村里沉闷的气氛,率先打响了欢快的纳格拉鼓,并虚心地向纳格拉鼓老艺人求教。为被人称为“傻子”却极喜欢打鼓的流浪聋哑人阿迪力洗头,并为他配上了助听器,使阿迪力第一次听到了自己敲出的鼓声。影片中后来的一个镜头,完成了徐红作为一个工作队员的成功转变,一只小飞虫掉入徐红的碗中,她可以毫不在意地用筷子将飞虫挑出碗外,继续吃她的面条。影片通过这些一个个人,一件件事,一点点、一滴滴地呈现出了工作队员舍小家为大家,努力适应农村生活,真诚地与农民交朋友,为改变农村面貌而殚精竭虑。队员们走家串户,访民情,解民意,为他们排忧解难。为村民们讲知识、讲科学,使他们远离宗教极端。工作队还想尽一切办法,八方奔走,筹措资金,寻求帮助。渐渐地村里的面貌开始有了改观,村里的公路修起来了;村里来了红枣种植专家、红枣合作社、艾德莱斯绸合作社建立起来了;阿依古丽圆了她的舞蹈梦,来到乌鲁木齐演出并见到了心中渴念已久的舞蹈家;村委会的院子里村民们在唱歌、跳舞、打篮球、看电影……压抑许久的村子再次响起了纳格拉鼓声。

总的来说,这部以新疆目前正在实施中的“访惠聚”工作为题材的电影是成功的,艺术地再现了在党的惠民政策的关照下,在“访惠聚”工作队的倾情奉献与辛勤努力下,新疆农村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可喜变化,农村逐渐摆脱了宗教极端思想和极端势力的控制,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状态。影片虽为重大题材的主旋律电影,但片中并无口号式的话语,而是通过人们的行为,通俗幽默的语言,事物的改变发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尤其几位主要演员真诚细腻的表演,对人物性格、民族特征都把握得非常到位,令人印象深刻。影片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蕴涵,是一部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优秀电影。

何英(新疆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近年来,天山电影制片厂坚守着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创作了一批以打动人心的故事与精益求精的技术结合,淳朴真挚表演与丰满完整情节相融的民族、地域题材电影,以自己的生动实践阐释并拓展着主旋律电影的新的空间。从《美丽家园》《吐鲁番情歌》《大河》《鲜花》《生死罗布泊》《真爱》直至《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天山电影制片厂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当下新疆开展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是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的现实蓝本。影片的民族、地域叙事,散发着新疆这块土地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氛围,以对当下南疆农村现实人生的热切关注,立足时代中普通人的情感与心灵震荡,充分调动电影的抒情手段,以唯美、深沉的艺术基调,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新疆好故事。

主旋律电影也应尝试与其他类型片融合或者吸收其新鲜元素,增加影片的观影体验的震撼感。《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做了大胆的尝试与试验。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靠细节连缀起完整丰满故事情节的特征。在这里,不但情节细节,包括音乐、色彩、独白等等电影的抒情手段,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为观众呈现一段故事的核心目标,并不仅仅是单纯地讲一个故事,而是通过叙事来呼唤观众的情感认同。

抒情是电影音乐最主要的功能,有音乐的电影比没有音乐的电影更能加深和强化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中民族、地域性的风格化音乐,与情节紧密地接合在一起,交互感染,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渲染了影片的抒情情绪。

影片最末,全村奏响纳格拉鼓的仪式画面,镜语采用了大远景、全景与近景的交替更迭。成功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情绪情感状态,为影片赋予浪漫的色彩,寓示着努尔鲁克村的幸福、圆满,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

凯沙尔·克尤木(《文学译丛》杂志社总编):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极具感染力的优秀影片,该影片把“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最真实的画面展现在了世人面前,唱响了团结和谐、繁荣进步的时代主旋律。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影片以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农村少女阿依古丽,呐格拉鼓的传人托乎提大爷的命运连成一条线,生动地讲述了自治区“访汇聚”驻村工作队员舍小家,顾大家,在被宗教极端思想笼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个小山村里和当地干部和村民同甘共苦,建立深厚的兄弟情谊,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带领村民摆脱宗教极端思想的束缚,激发他们崇尚科学,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的动人故事。真实塑造了自治区下派各族访汇聚干部和山村维吾尔族基础干部群众心连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的鲜活的艺术形象。

影片中的女主人公阿依古丽从小酷爱歌舞,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宗教极端思想在这个美丽的小山村蔓延和肆虐,村民的日常生活变的压抑沉寂,受宗教极端思想蒙蔽和毒害的父亲把她困在家里,不但不允许她唱歌跳舞,为了防止她观看文艺节目,还砸掉电视、火烧女儿美丽的花裙,甚至逼迫她年幼嫁人。她在绝望中不断挣扎,为逃脱封建宗教枷锁默默地呐喊和哭泣,最后在访汇聚工作队的关怀和帮助下,最终登上了梦寐以求的达人秀舞台,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梦想。

托乎提大爷虽然是纳格拉鼓的传人,但是他害怕宗教恶势力的报复,在村子里不敢打鼓。为了冲破村子里的压抑气氛,女工作队员勇敢地带头打响了纳格拉鼓,鼓声震撼了托呼提大爷的心灵。最后他重拾鼓棒,带领村民们一起打响了久违的纳格拉鼓。可以说正是那些可亲可爱的“访惠聚”干部的敢于担当和无私奉献,才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最终响起了久违的歌声。

作为一名“访惠聚”干部,去年我有幸到麦盖提县巴扎结米乡恰木古鲁克村驻村工作一年,期间担任工作组副组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当我观看这部影片时,我的整个身心从头到尾都沉侵在故事的氛围里,久久不能平静。驻村工作每个时段的同样经历一次又一次重新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感慨万千,真的感悟很深。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是一部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优秀影片。它以生动的事例揭露了极端宗教思想阻当历史发展潮流,限制人民追求现代文明生活的反动本质,痛斥了极端宗教思想给社会和民众造成的巨大伤害。表达了我们所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维吾尔族同胞的共同心声。艺术地再现了当前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民生改善,事业进步的生动现实。全面展示了新疆各族人民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携手并肩共同奋斗的良好精神面貌。

自治区文联聚集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作家,翻译家,文学刊物和文艺工作者,所以一直是境内外“三股势力”渗透和破坏的重点目标,始终是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前沿阵地。在当前“三股势力”对意识形态领域侵蚀渗透加剧的背景下,我们一定要从落实总目标的战略高度,自觉担负起文联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强大思想、人才和阵地支撑的特殊使命。作为《文学译丛》杂志主编和翻译家,面对“三股势力”的嚣张气焰,要充分发挥文学刊物和优秀翻译作品在本民族群众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影响力,自觉扛起肩上担负的政治责任,勇于发出对党和祖国的感恩之声、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之声和坚决与“三股势力”作斗争的正义之声,以实际行动筑牢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态度坚决、理直气壮、毫不动摇地引导广大读者充分认识现代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侵蚀,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要用情用心用力教育引导广大读者远离愚昧、远离极端,胸怀感恩之心,坚定“五个认同”,用先进的文化思想武装头脑,用最新的文学翻译作品拓展视野。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三股势力”是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未来新疆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让他们意识到要为实现总目标贡献力量。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当代维吾尔族知识分子、有识之士,应该勇于探索真知,敢于发声亮剑,与各民族兄弟姐妹携手并肩开创新疆更加美好的明天!

玛合萨提(《曙光》杂志社主编):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是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各项社会事业发生的巨大变化为时代背景,以自治区正在开展的“访惠聚”驻村工作为叙事线索,讲述了一个名叫阿依古丽的小女孩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最终实现舞蹈梦想的动人故事。电影取材于新疆当前社会生活现实,再现了近年来新疆社会稳定、民生改善、民族团结、事业进步的崭新局面,表现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携手并进的良好精神面貌。近年来,随着新疆近30万干部先后深入全疆一万多个乡村、社区,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工作队与各族群众手牵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发生了许多感人故事,充分反映出新疆这块土地上火热的生活和巨大的变化,唱响了团结和谐、发展进步的时代主旋律。

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剧照

该影片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思想明确,实事求是地表现了人民群众在工作组的坚强领导下重新复苏被宗教极端思想逐渐腐蚀的传统美德的迫切希望。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宗教极端思想引发的恐怖主义活动频发,宗教极端思想企图控制和操纵无辜群众的思想和行为。面对这一现实,影片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踏踏实实地讲好中国梦的新疆故事,与宗教极端思想展开文化对冲。影片充满真情地讲述,弘扬着“民族团结,热爱伟大祖国,不忘初心,建设美好家园”的正能量。

卡哈尔·尼亚孜(《新疆艺术(维文)》杂志社社长)

我观看著名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的影片《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之后,确实很感动。同时,影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也让我深深感佩和被吸引。通过观看影片,我再次深信现代综合艺术载体——电影的神奇魅力和宣传主导作用。尤其是影片讲述的主题思想是“访惠聚”工作在当前加强去极端化和民族团结的实际意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所推崇的主题内容不是空荡荡的口号,而是它通过具体的生活片段提高了自身的说服力。影片通过描述民间民族特色的比较突出的乐器敲鼓(纳格拉鼓)有关故事情节,特别生动地表达了我们党和民族向往先进,与时俱进的共同愿望,实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坚强决心。影片最突出和显耀的成就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影片较成功和生动地讲述了“访惠聚”工作所经历的艰难和它在目前的实际意义,乃至它所给广大群众带来的实惠。通过讲述酷爱艺术的乡村姑娘阿依古丽的经历,在我们眼前展现塔克拉玛干偏僻村里驻村的访惠聚工作队干部何建疆、阿里木等人在寻找阿依古丽的旅程,赞美和肯定了三民工作的必要性。我认为在基层给贫困群众发放米面油是帮扶的一种形式,但是这不是脱贫和改变落后状况的根本关键所在。关键在于倾听民众内心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愿望和梦想,改变他们的思想,向先进方向引导。影片在这一点上的表现很有深度。赞颂了三民工作队干部的牺牲精神。比如,影片最后,工作组结束一年的工作准备回去前跟村里人照相时,何组长接到电话得知妈妈去世了。这个细节特别让人感动。

二、彻底根除极端思想,党员干部首先应当做表率担当,必须全力依靠群众中的正能量。影片中的打鼓老人和他的孙子,哑巴小伙子阿迪力江等人是正能量先进典型的代表人物。爱跳舞的阿依古丽在极端思想的压抑环境中倦怠沉闷的时候,工作队发现了他们并引导他们。结果这些人变成与时俱进的正能量代表人物。在这过程中工作队的女鼓手和摄影高手的表现突出。影片中叙述的阿依古丽父亲烧毁艾德莱斯裙子,砸了电视机和最后后悔的故事情节,发人深省。

三、我们应当把民族团结灌输到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去。影片达到了这一目标。工作组的女鼓手给阿迪力江洗头,又给他送助听器,何建疆和小主人公之间的友谊给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民族团结最好的典型。

“访惠聚”驻村工作肩负着十分艰巨的任务。“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深入基层、扎根乡村,在加强民族团结、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我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安全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敢于发声亮剑,表明态度。同时,我们要用文学的艺术手法,认真构思,创作出一批好的作品来,正确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远离宗教极端思想,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在当前实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中这部影片具备了比较好的引导宣传作用。本人作为一名党的文艺工作干部,文学创作者,首先要成为正能量的带头人,在自己今后的文学创作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出一份贡献。

张映姝(《西部》杂志社副主编):

感谢天山电影制片厂创作、公映这样一部接地气的融主旋律、民族舞蹈、鼓艺和好故事于一体的精彩影片。感谢所有主创人员的辛勤付出。应该说,主创团队一年多的艰辛磨砺,不仅在银幕上完成了女主人公阿依古丽的舞蹈圆梦之旅,而且完成了以何建疆为组长的驻村工作组要让鼓乡消失多年的鼓声再次响起的现实任务和重大使命,同时也完成了主创人员将访汇聚工作推行后新疆这片热土上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用影片艺术化地再现的不懈艺术探索。

在观影过程中,我屡屡被震动、被打动、被感动,眼泪夺眶而出。有的眼泪是为村民被宗教极端势力影响的命运、蒙昧、落后而流下的,例如:受宗教极端思想蒙蔽的阿依古丽的父亲不让女儿上学,不想让女儿跳舞而砸掉电视机,烧掉母亲阿瓦汗送给阿依古丽的艾德莱丝舞裙;古丽娜小小年纪就被包办婚姻,却说结婚和没结婚没有两样,只是多了一个人来管自己;居来提夫妇只照过一次相,这张照片却成了此生唯一的合影,等等。有的眼泪是为工作组成员的无私付出、被村人不理解甚至误解而流的,例如:何组长在和村民照全家福时却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徐红因为孩子摔伤心急如焚在电话里向家人发脾气;阿里木江在村里打听阿依古丽,却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说是“到处找小姑娘”,等等。有的眼泪是为人心回暖,为村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脱贫而流下的,例如:托乎提爷爷又拿起了鼓槌,阿瓦汗奶奶开始教妇女们织艾德莱丝绸;看清宗教极端势力真实面目的买买提回归正常生活;村民们起初冷漠的笑脸、穿着的黑衣,变成了真诚的笑脸和五彩的衣裙,等等。这些感人的场景、画面在剧中比比皆是,既是生活的真实,也是艺术的真实。

在主题的深度开掘基础上,影片在艺术呈现上也不乏精彩之笔。“鼓”这个意象贯穿始终,它代表着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代表着维吾尔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是群众的心声,更是以工作队为代表的正能量与极端宗教势力对抗的象征物。从偷偷地打鼓,把鼓锁起来,收藏鼓,心甘情愿送鼓,到最后鼓声响起来,从一面鼓到几十、几百面鼓被击打,这一跌宕起伏的过程展现出工作组用真心、诚心、爱心、耐心、细心换得了民心,赢得了民心,也体现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色彩的运用上,黑色代表被极端宗教思想影响下人性压抑、束缚的状态,彩色则代表了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这样一来,随着影片色调的逐渐明快、艳丽,正能量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最终成为“鼓”与歌舞的华彩呈现。值得一提的是,工作队的同志和基层干部也在这个过程中被磨砺,快速成长。比如,哈斯木书记从开始为了村民的利益,带领村民意欲与红枣收购商打架,到后面开动脑筋带领大家致富,徐红向“傻子”学习打鼓,从开始见到虫子大呼小叫,到最后不在意地把碗里的虫子夹起来扔掉等。帮助与被帮助,教育与被教育,在访汇聚工作中的确如此。

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剧照

仅仅是被震动、被打动、被感动还不够,看完影片后我一直在思考。第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曾经思考过并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就是访惠聚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事实胜于雄辩。通过这部影片对南疆农村生活状态的真实再现,访汇聚的现实成果已经纤毫毕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新疆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奉献,需要从方方面面的细微处做起,需要从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整体提升。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在为新疆的稳定、发展和繁荣做贡献。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想,影片中的工作队所有成员的无私、磊落行为,已经解答了这个大家经常挂在嘴边却鲜有思考、疏于认真落实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就是,维吾尔族走向现代化问题。这不应该只是学术问题,不只需要专家学者的思考、论证,更需要每一个维吾尔同胞乃至我们每个人的思考和行动。不发展就会落后,对于任何一个人、民族、国家都是如此。只有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伟大的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

一部影片既好看,又能打动人心,还能引发观众长久、持续地对现实、历史的思考,我想,这样的影片就是一部成功的、优秀的影片。《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做到了。

赛娜·伊尔斯拜克(新疆文联理论研究室副研究员):

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是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自治区向十九大献礼的影片。作为主旋律的影片给人以不一样的感受,是一部具有人文情怀的影片,打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影片讲述了自治区“访、惠、聚”工作组在南疆基层如何与极端思想作斗争的故事,主题鲜明,人物鲜活,情感真挚。影片以一个维吾尔族姑娘阿依古丽的命运作为主线,她从小喜爱舞蹈,有着一个舞蹈梦,却因当地极端思想的影响,梦想无法实现。直到工作组的到来才改变了当地的面貌,同时也改变了女孩的命运。女孩所在的地方原来是纳格拉鼓的故乡,这个被称为“鼓声响起的地方”却听不到鼓乐声。村里好多人都喜欢敲鼓,可是最近几年来,受极端思想的影响,大家只要一敲鼓,就有人制止不让敲,婚礼上也不允许唱歌、跳舞。阿依古丽的父亲不允许她上学,还禁止她跳舞,阿依古丽承受着梦想破碎的痛苦,直到父亲要将她嫁出去,阿依古丽终于崩溃离家出走。当她路过村委会看到墙上的那幅她小时候画的画,画里舞蹈的姑娘们代表着内心的梦想,阿依古丽抚摸着画流下了泪水,此时追赶而来的父亲看到女儿幡然悔悟,父女俩抱头痛哭。阿依古丽的梦想最终在“访、惠、聚”工作组的帮助下得以实现,她来到乌鲁木齐参加了达人秀节目,表演了精彩的舞蹈节目,受到了偶像的高度认可。

影片用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展示了年轻人面对现实的惶惑和对理想的激情和坚守,融入了友情、亲情的同时,也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怀。剧中的演员很多是新人却奉献了自然、细腻的表演,把角色演绎的如此深入人心,带来一股清新之气。电影中工作组与群众之间的鱼水情令人感动,影片之所以感人,源于真实的生活。“访、惠、聚”工作组有太多舍小家为大家的故事,剧中工作组的女干部徐红驻村不能照顾年幼的孩子,组长何建疆为当地百姓的福祉呕心沥血,却收到了父亲离世的消息……这样的事例真真切切地就发生在身边。

驻村工作组了解到当地的情况后,为当地百姓作了大量的工作,例如为当地修建道路,联系专家对农民进行培训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宣讲党的政策,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组建农民纳格拉鼓乐队等等,沉寂的村庄打破了沉闷,上演了一场鼓乐喧天的表演,鼓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老、中、青三代鼓手的演出,只见老鼓手用力甩动鼓槌,敲击出传统的纳格拉鼓点,激情四射的鼓点此起彼伏,传统的纳格拉鼓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激情,乡亲们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鼓声肆意得表达出来。

电影的编剧说:“无论是哪个民族都有捍卫追求自由和美的权利。”当前新疆的确需要这样凝聚人心、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文艺作品。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基调,有着温暖的人文情怀。在如今浮躁的消费时代,是需要有人带来人文情怀的电影作品,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主创团队不浮躁,以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多彩的民族风格、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优美的音乐舞蹈、独特的人文以及对自由生活、真挚情感、文化传承的追求和赞美,为中国电影银幕增添一道异彩纷呈、气象万千的风景线,焕发出新声音、树立了新形象、传播了正能量。

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对弘扬社会正能量、凝聚人心、去极端化、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前新疆“三期叠加”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改变。作为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宗教极端思想、暴力恐怖活动是新疆最大的现实危险,新疆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更是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越要加强民族团结,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担当历史使命,敢于发声亮剑,不做两面人,真心跟党走。用我们的执着追求和坚守将总书记的关怀、厚爱和教诲送到百姓的心坎里,使总书记的期望入脑入心,共同反对“三股势力”、共同捍卫祖国统一、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共圆祖国梦想。文艺工作者要积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影响和引领各族群众,唱响时代主旋律,自觉投入到反分裂斗争中。用良知和勇气深刻揭露和批驳“三股势力”、宗教极端思想的反动本质和极端危害,宣传好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宣传好“三个离不开”思想,使“五个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决反对和抵制一切错误的、反动的言论,深入研究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历史、宗教等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以我们的研究成果,澄清模糊认识,正本清源,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正面引导社会舆论,讲好“新疆故事”。

孤岛(《新疆文艺界》副主编):

我看了《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电影后,有三点感受。

一是,这部电影思想性强,主题鲜明,紧扣社会现实,以美好的画面反映了自治区党委推行“访惠聚”以来,新疆农村发生的可喜巨变,是一部成功的主旋律电影。

“访惠聚”题材的主旋律电影,非常难拍,但主创人员还是将它拍出了一部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温度的好电影。

二是生活气息浓厚,少数民族风情和新疆文化气息浓郁,人物故事包含着感情。

我常常给人说,新疆是视觉艺术的天堂,自然风光、丝路古迹,民族风情,非常独特丰富。看过这部片子的文联驻村干部说,电影中描写驻村干部的生活很真实,维吾尔族朋友也说,电影中反映当地维吾尔村民生活很逼真。电影里,不断出现的南疆的原始状态的生土房子、土墙、土街巷、沙漠、大桥、绿洲、果园、葡萄架、手鼓,民族服装、艾德莱斯绸……等等,都很自然、朴素、真实可感。

电影中的人物故事,都包含着感情。如影片的最后,“访惠聚”驻村干部到期准备回家时,村民们自发赶来与驻村干部合影,这本是十分高兴的场面,但驻村工作队队长何建疆,却接到了一个家里打来的电话,传来噩耗:母亲去世了。本来驻村一年,可以回去见到360个日日夜夜牵肠挂肚的母亲了,她却在儿子回家前夕突然永别了人间……如此悲痛,何建疆却还必须强颜欢笑,微笑着与数百村民合影留念……催人泪下;如驻村干部徐红接到电话,听说孩子摔伤,心头一紧;还有,阿依古丽对舞蹈的爱,其父亲因受极端宗教势力影响,对舞蹈的恨,以至发生了父亲再次看到阿依古丽看着电视跳舞,将电视机推倒砸毁的矛盾冲突,以及旁边的目睹者——阿依古丽奶奶的复杂心理感情,三人的爱恨、绝望、愤怒、无奈、埋怨等等感情交织在一起,深刻感人。

三是影片多处使用了象征手法。比如,反复出现的大桥,长长的,悠悠绵延的大桥,我个人认为,首先象征着一种过渡,一种驻村干部要带领大家告别落后、贫穷的过去,到达未来幸福生活彼岸的象征。其次,长长的大桥,也象征着阿依古丽舞蹈梦实现的悠长艰难、驻村干部要改变农村落后生活、落后观念的艰难。驻村干部刚去时,给村民免费发放彩色的纱巾都没有人去领,历经艰难与反复,终于沟通心灵,实现愿望。再次,“桥”也象征着政府与村民之间的情感,象征民族团结的情谊。再比如,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深深的小巷、深深的灰暗的土房子,也是一种陈旧历史和古旧心灵的象征,是追求艰难、曲折的象征。还有纳格拉手鼓,更是一种象征,先是象征圆圆的心灵,纳格拉手鼓响起时,我们禁不住心跳。影片快结尾时,画面上经常出现众人在一个圆形的、手鼓一样的光芒里打鼓的群众场面,是象征一种幸福与圆满。

西尔扎提·亚合甫(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导演):

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所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家乡——中国新疆。我用镜头从另一个角度让观众认识和了解这片土地。我以自己的方式来讲述在发生在我家乡的真实故事。

近几年来,新疆约20万干部下南疆,响应自治区党委的号召,进行了“访惠聚”工作。为叙事线索,讲述了一个名叫阿依古力的小女孩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最终为实现舞蹈梦想的故事。

首先我要考虑要拍什么样的电影。我喜欢采用主旋律题材的电影用文艺的方式来叙述,喜欢我的镜头落在人身上,落在小人物的命运上,通过人物的命运变化反映当前的社会问题。

我喜欢当前的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上做文章,很细腻地用镜头语言叙述故事,最终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这就是我对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的定位。

李牧时(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编剧):

感谢张书记,感谢文联党组,能让我在自己的“娘家”,参加自己编剧作品的座谈会,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诚惶诚恐。

影片《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紧紧围绕着山村女孩阿依古丽破碎的舞蹈梦徐徐展开,通过娓娓道来的忠实讲述,再现了新疆农村近年来发生的令世人瞩目的深刻变化。当村里纳格拉鼓传人老村长托乎提带领村民们打响了沉寂多年的纳格拉鼓时,我知道,那一刻他们是最幸福的人。

回顾一年多的创作历程,我们在以人物命运为主线讲述故事的同时,在主旋律影片的艺术化风格上继续进行着探索与尝试——充分营造特属于新疆这块土地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氛围,以唯美和细腻的艺术情怀,既内敛克制又奔放热情地讲述一个主旋律的感人故事,正如影片的拍摄环境——紧连着炽热沙漠的,是一条蜿蜒缠绵的河水。

影片自2015年10月启动剧本创作,到今天与诸位见面,前后创作历时一年零六个月。我们深入南疆农村体验生活,采风采访,剧本数易其稿;多民族组成的拍摄团队深入瀚海沙漠、山区农村、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克服了气候多变,沙尘飞雪,路途遥远等诸多不利因素;影片大胆启用新秀演员,复活古老的山区民间舞蹈,并使用国内最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手段。

今天,“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终于在全国打响了。

鼓声浩荡!我愿这来自沙漠边缘,昆仑山脚下的,炽热刚毅的鼓声,敲响天山儿女热爱美好生活,追求幸福人生的强音,敲响各族人民感恩伟大祖国,建设美好新疆的最强音!

猜你喜欢
访惠鼓声驻村
张国华看望慰问南疆访惠聚驻村干部及第一书记
鼓声铿锵颂党恩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暖心煤真暖心
一〇四团“访惠聚”工作队篮球联谊赛
腰鼓
一面鼓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皮山农场三连迎来自治区驻村“访惠聚”参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