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新疆各民族戏剧叙论(上)

2017-10-29 08:08黎羌
新疆艺术 2017年4期
关键词:维吾尔族话剧戏剧

□ 黎羌

新疆,古代亦称西域,是我国面积最为辽阔的一个边疆省份,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异常丰富多样,民族乐舞戏剧甚为绚丽多彩的地方。笔者在20世纪八十年代在新疆文联《新疆文艺志》与新疆戏剧家协会工作期间,陆续收集了不少新疆现当代的包括汉族在内的新疆各民族戏剧创作与演出的珍贵文献资料。

追溯历史,19世纪下半叶的清光绪九年(1887),中原政府废西域,设新疆省,新疆在“鸦片战争”稍后亦步入民忧国患的近现代社会。

维吾尔族有着较深的历史文化积淀,尤其拥有悠久的民族文学艺术传统,如形态宏大的“木卡姆”音乐套曲,形式多样的叙事长诗,丰富多彩的歌舞说唱艺术,这些都是组成维吾尔族戏剧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新疆境内遗存的“木卡姆”形式,主要有“十二木卡姆”、“刀朗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另外还有不甚完整的“伊犁木卡姆”。此种大型民族民间表演艺术主要由“穹乃额曼”、“达斯坦”、“麦西热甫”三大部分组成,其中“达斯坦”,即“叙事诗”之意,内含有许多戏剧性颇强的文学说唱表演片段。

维吾尔文学历史上有许多擅长写作叙事长诗的著名诗人,诸如鲁提菲的《古丽和诺鲁兹》,翟黎里的《霍加穆罕默德·谢里夫传》,阿布都热依木·纳扎尔的《帕尔哈德与西琳》《莱丽与麦吉农》《热碧亚与赛丁》《瓦木克与乌祖拉》《曼合宗与古丽尼莎》《麦斯吾德与迪丽阿热》。毛拉·比拉勒的《努孜古姆》《玉素甫汗》等等,其中许多叙事长诗后来被改编为维吾尔剧、歌剧、舞剧和歌舞剧。

维吾尔剧《艾里甫与赛乃姆》剧照

历史最为久远、流传范围较为广泛,最有代表性的维吾尔剧《艾里甫与赛乃姆》。据文字记载,该剧取材于公元15世纪维吾尔诗人玉素甫·阿吉的同名叙事长诗。据传说,《艾里甫与赛乃姆》于16世纪已成为叶尔羌汗国宫廷戏班的常演的剧目。后来这一民间传说,于19世纪中叶在高加索一带广泛流传,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流放该地时,根据此文本编创出长诗《情侣艾里甫》。1937年,在新疆伊犁地区,根据孜亚·赛买提改编,此地维吾尔族文化促进会艺术团首演了这出民族戏剧。随之,维吾尔剧《艾里甫与赛乃姆》很快传入塔城、迪化、喀什、阿克苏等地,得以广泛演出。

在此前后,遍布新疆各地的维吾尔族文化促进会艺术社都在轰轰烈烈地展开各种形式的戏剧创作和演出。诸如1936年,塔城专区维吾尔族文化促进会推演了《阿娜尔汗》,1938年霍城县维吾尔族文化促进会推演了《博孜依克特》,1939年,绥定县维吾尔族文化促进会推演了《牧羊姑娘》,同年,塔城专区维吾尔族文化促进会推演了《血迹》,1942年,喀什专区维吾尔族文化促进会推演了《热碧亚与赛丁》,1943年,阿克苏专区维吾尔族文化促进会推演了《帕尔哈德与西琳》,1948年,喀什专区维吾尔族文化促进会推演了《塔依尔与佐合拉》等,这些剧目的创作演出不仅继承了维吾尔族的历史传统文化,而且深受毗邻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戏剧表演艺术的影响,尤受内地抗战戏剧文化运动的促进。

抗日战争期间,一批中国共产党上层人士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先后来到新疆开展工作,受其影响,与此同时,许多内地著名进步文化人士沈雁冰、杜重远、张仲实、赵丹、王为一等也赴新疆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他们通过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各民族文化促进会,及其所属艺术社组织,以各种文艺形式进行演出,将民族音乐、歌舞、诗歌、曲艺、戏剧等编演得有声有色,影响非常久远。

维吾尔族进步知识分子受抗日文化运动所鼓舞,纷纷投入革命戏剧编演活动之中,黎·穆塔里甫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激情四射地创作了《战斗的姑娘》《奇曼古丽》《风暴之后的阳光》《塔依尔与佐合拉》《萨木沙克大叔的愤怒》等戏剧剧本。著名剧作家祖龙·哈迪尔创作了以抗日为主题的三幕五场话剧《重逢》,及其《尘世艰辛》、《一滴血迸发出万朵鲜花》《古丽尼莎》《蕴倩姆》等剧目。还有维吾尔族剧作家赛福鼎·艾则孜创作了《不速之客的礼物》宣传全民抗战。阿克苏师范学校文工团排演了维吾尔剧《艾尔肯与佳娜尼》。

哈萨克族由古代乌孙、突厥、契丹、钦察、蒙古人等西域民族长期相处中发展而成。该民族称谓意为“避难者”、“脱离者”。自16世纪起,哈萨克人划分为“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三大部分。哈萨克族历史传统文化极为丰厚,特别是拥有数量众多的叙事长诗,以及优美动听的“阔恩尔”、“阿依特斯”阿肯弹唱,这为哈萨克族戏剧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在20世纪30至40年代,新疆哈萨克人与柯尔克孜人联合成立了哈柯文化总会,以及独具特色的“哈柯剧团”,先后根据他们的民歌、叙事长诗、民间说唱、历史故事等创作演出了《吉别克姑娘》《秀尕》《阿依曼与秀丽潘》《卡勒克阿曼与马米》《艾日他尔根巴图尔》《乌库尔岱高利贷》《马力克与玛米尔》《阿丝勒尔》《曙光》《马勒别克的经历》《喀喇库兹》等剧目。其中尤以1938年推演的反映哈萨克青年爱情故事的《喀拉库孜与斯仁木》,亦称《黑眼睛》的歌剧广受欢迎。当时的《新疆日报》发文赞誉其为“少数民族戏剧的报春花”。

锡伯族汉都春《西迁告别》

于18—19世纪均由中西亚、东欧地区陆续迁居而来的塔塔尔人、乌孜别克人、俄罗斯人,初来新疆时分别称之为“ 鞑 靼 ”、“ 月 别 即 ”、“ 归化”族。虽然他们人数较少,可是普遍文化素质很高,而且有着优良的诗歌、音乐、戏剧艺术传统。诸如20世纪30年代初,塔塔尔人就上演了《熄灭了的星星》《阿里亚巴努》《巴依马克》《阿丝勒尔》等歌剧,他们首先在新疆塔城演出,那时的塔城可谓新疆民族戏剧的策源地之一。随之乌孜别克人上演的剧目有《兰绮丽与麦其侬》《新婚之夜》《乱世之贼》《孤女》等,另外还有他们著名剧作家秀库尔·亚力昆的《上海之夜》。俄罗斯人上演的剧目是《圣诞之夜》等,他们都在为中西各民族戏剧文化交流架设了友谊的桥梁。

在新疆西北边界生活着一支来自东北地区的特殊的民族,即锡伯族,其称谓含义为“瑞兽”、“带钩”,古有“室韦”、“席百”、“矢比”等之称。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该民族由盛京(今辽宁沈阳)携家带口、持旌扬戈横穿蒙古高原来到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地区屯垦戌边。他们带来了家乡的“乌春”、“贝伦”、“亚琴纳”等歌舞说唱形式,并在此基础上编创出风格独特的“汗都春”曲子戏,见长于表演“封神”、“三国”、“水浒”故事和传统小戏。以郭基南为代表的锡伯族剧作家还配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创作出《在原野上》《满天星》《察布查尔》等优秀剧目。

新疆其他少数民族,诸如塔吉克人中流传着喜闻乐见的《天鹅与狐狸》《巴达克商人》等传统戏,蒙古人则乐此不疲地编演着《牛马儿媳妇》《勇士斗恶魔》《马贼的表白》《和情人在一起》等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些卫拉特蒙古人的后裔,至今仍忘不了20世纪40年代在迪化上演的大型蒙古歌剧《珠叶儿与商人》时万无空巷的盛况。

追溯新疆近现代戏剧历史,怎么也绕不过内地汉族戏剧工作者们输入话剧与戏曲艺术所做的贡献,特别是那些带有浓重地域和民族文化色彩的戏剧形式更有艺术和学术价值。新疆的话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以迪化各学校师生为主力的业余戏剧活动开始的。1938年夏季,他们举行了一系列话剧比赛,演出《呼号》《死里逃生》《塞外狂涛》《牺牲》《一个受伤的游击队员》等剧目,其中由时任新疆学院教务长的林基路编导的《呼号》力拔头筹。

1939年,著名戏剧家赵丹、王为一、徐韬、朱今明、叶露茜、易烈一行9人抵达新疆迪化,即刻排演了章泯创作的抗战话剧《战斗》,借此为契机,新疆诞生第一个职业话剧艺术表演团体“新疆文化协会实验剧团”。该团相继推演了《新新疆万岁》《前夜》《古城的怒吼》《血祭九一八》《佃户》《新新疆进行曲》《前夜》《夜光杯》等剧目,受到边城各族观众的热烈欢迎。翌年,迪化孩子剧团成立,排演了《打东洋》《中国少年》《插翅虎》《警钟》等抗战儿童剧。随之,新疆妇女协会组织演出大型话剧《塞上风云》,遂将边疆的戏剧活动推向高潮。

1947年国民党新疆省党部筹建第八战区演剧八队,迪化保安司令部演剧队,陆续排演过《雷雨》《家》《野玫瑰》《蜕变》《蓝蝴蝶》《屈原》《大地回春》等剧目。翌年,西北文化建设协会实验剧团成立,在社会演出了《日出》《寄生草》等,间接地将内地一些名家名剧介绍给新疆各族人民。

追溯历史,中原地区一些地方戏曲西进新疆,主要依靠三条渠道,一走的是“官宦之路”,清朝发配许多官吏至边疆,他们不忘携带家班优伶,以供闲暇享用;二走的是“兵戎之路”,历有征伐边关将士,怀乡恋情驱使他们时常请来家乡戏班,坐唱念打以解乡愁;三走的是“迁徙之路”,许多戏曲班社就是随着蒙难流民潮而来到遥远的边陲,其中多为秦腔戏班,如“德胜班”、“新盛班”、“三合班”等,所演传统戏《三娘教子》《走雪山》《花亭相会》《八义图》《花田错》《空城计》《鸿门宴》《沙陀国》《五典坡》《玉堂春》等,于1945年“新中舞台”最兴盛之时,曾兴师动众地张罗着排演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

再则为京剧戏班,如“天利班”、“华侨班”等,以及从苏联海参崴迁入新疆的“新民剧团”。他们除了排演京剧传统戏之外,还创作演出了一些抗日现代戏《血战卢沟桥》《铁骑下的歌女》《马潜龙走国》《血祭九一八》等。于1941年该班社参加汉族文化促进会举办的迪化戏曲比赛,获得团体一等奖。参赛的其他地方戏曲剧种还有河北棒子、评剧、花鼓戏等,演出的剧目如《热血》《千人针》《消灭汉奸》等,给新疆各族观众很大的精神鼓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新建的新疆省,以及进驻与接受整编的部队的文化艺术事业得到全面恢复,至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地方和军队各民族乐舞戏剧艺术在政府的关怀下得到长足发展。

1949年底,新疆省政府接管了“青年歌舞团”,将其改编为“维吾尔剧团”,后来又合并进来“哈柯剧团”。先是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工团”,下设戏剧队,后又在此基础上组建“新疆歌舞话剧团”,1963年成立“新疆歌舞剧院”,下属有歌舞团,以及话剧一团与话剧二团,遂演变为以后的“新疆歌剧团”和“新疆话剧团”。

以维吾尔族与汉族为主体的新疆歌舞剧院成立时,充分发挥了各民族文艺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与戏剧艺术才华,连续创作、改编、排演了一系列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话剧、歌剧、歌舞剧与维吾尔剧。诸如1954年复排演出的《艾里甫与赛乃姆》,1956年复演的《蕴倩姆》,同年,赴北京参加“全国话剧观摩演出”,献演了祖龙·哈迪尔创作的大型喜剧《喜事》,1959年推演的由赛福鼎·艾则孜创作的反映新疆三区革命斗争历史的大型话剧《战斗的历程》。新疆歌舞话剧团民汉演职人员联合排演的大型音乐话剧《步步跟着毛主席》,反映解放初期,南疆维吾尔族翻身农民库尔班·吐鲁木,爬山涉水一心要去北京见毛泽东主席的动人事迹。著名作曲家王洛宾为此剧谱曲的一首《萨拉姆,毛主席》,顿时传遍大江南北,依此也让人们了解新疆有“音乐话剧”这样一种特殊的民族戏剧样式的存在。同年,排演了斯拉吉丁·则帕尔编导的歌剧《吐鲁番之歌》,1962年在乌鲁木齐市公演了包尔汉创作的描写新疆解放前东疆农民起义事件的大型话剧《火焰山的怒吼》。1964年排演了音乐话剧《冰山来客》,1965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首届新疆班汇报演出武玉笑编剧《远方青年》和《丰收之后》。同年夏季,新疆歌舞剧院在兰州市举办的“西北地区现代戏观摩演出”活动中,献演了气势宏大的《战油田》。

解放初期,全疆各地的不同民族的歌舞、音乐、戏剧、戏曲艺术团体的文艺创作与演出非常活跃,亦竞相推演出许多优秀乐舞戏剧节目,诸如1949年年底,新疆新盟剧团演出的由孜亚·赛买提创作的大型话剧《血迹》;1951年新疆省地方干部训练班文工队演出了《孤儿泪》,同年,和田专区文工团演出了《崩溃的农奴制》;1952年阿克苏专区新盟剧团演出的《奴隶的解放》;阿克苏专区文工团于1953年演出的《血迹》《蕴倩姆》《艾里甫与赛乃姆》;同年,焉耆专区文工团亦演出了《血迹》,1955年演出《古丽尼莎》;1958年,哈密专区文工团亦演出了《古丽尼莎》;在此期间,分布在天山南北的地方与部队文艺团体还普遍学习演出了《财主与奴隶》《天山脚下》《一块花洋布》《给毛主席的一封信》等优秀剧目。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此地管辖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及其30多个县。这里居住着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众多的各民族,因其地曾爆发针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三区革命”,而闻名于世。由原来的“三区革命临时政府艺术团”改编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歌舞团”,继承独具特色的民族乐舞戏剧的文化传统,在创作与演出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与音乐歌舞戏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该团曾在1955年演出了《艾里甫与赛乃姆》,1958年演出了《蕴倩姆》,1961年演出了《木卡姆的故事》。在此地建立的“三区革命民族军文工团”,后来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文工团”。

早期维吾尔族剧《蕴倩姆》演出剧照

50年代中期,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关怀下,自治区文化厅派木合塔尔·阿布都热合曼、帕提海娅、巴图尔·吐尔逊去中央戏剧学院进修导演;乌守尔·依布拉音到上海戏剧学院培训舞台美术;热依汗·克里木、卡德尔·库特鲁克、吐尔逊·艾山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学习。他们是在高等学府经受专业教育的第一代维吾尔族导演、舞台美术师和演员。1958年至1967年,又分派吐尔逊·尤奴斯、尼加提·艾克拜尔、吐尼沙·沙拉依丁、玉素甫·沙力、伊布拉音·帕哈尔丁、特拉克孜、法蒂哈、努尔顿·阿不都卡德尔、阿甫日历、马合木提·阿木提、瓦力斯·伊斯拉木等前去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习,毕业回疆之后,在新疆民族戏剧编剧、导演、表演、舞美方面均成为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

20世纪50至60年代是新疆地方部队文艺团体戏剧和戏曲创作与演出非常活跃的重要时期。在新疆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系统的新疆军区、二军、六军、五军、九军,及其所属各师均设有艺术表演团体,其中较为正规的是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新疆军区京剧院、新疆军区评剧团等。

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在成立伊始,因配合社会、革命的形势发展,排练和演出了许多戏剧节目,诸如《白毛女》《刘胡兰》《王秀鸾》《民主青年进行曲》《思想问题》《友谊之花》《天山脚下》等,将内地解放区的民族化歌剧、秧歌剧、活报剧等流行戏剧样式介绍至新疆。1957年,该团遵照中央军委总政文化部的指示,将其话剧队移交给地方政府,而自身改为重点发展军队与民族歌舞,尽管如此,后来推演的大型乐舞诗《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葡萄架下》《新疆好》等充满了浓厚的戏剧因素,其中的《新疆好地方》、《边疆处处赛江南》等插曲无胫而走。还有根据著名诗人闻捷的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编演的哈萨克族风情大型舞剧则有着强烈的戏剧性。60年代初由丁朗、纪桂林创作,郑策、陈建勇、乌力等主演的大型话剧《喀喇昆仑颂》更是显示这支军队文艺劲旅的戏剧潜在功力。

新疆军区京剧院是受王震将军委托于1950年在北京组建,并由新疆军区参谋长张希钦兼任院长。翌年又合并进新疆军区后勤部运输处京剧团和南疆军区评剧团,几经组合与锻炼,日趋成熟与壮大。在边疆各地上演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还演出过一些水平较高的新编京剧《白毛女》《棠棣之花》《春香传》等,至今让人谈及仍津津乐道。

新疆军区评剧团原为由山西省运城评剧班社集体参军,后改编的二军评剧团所组建,赴疆深入到喀什、和田一带,除了上演如《小二黑结婚》《刘巧儿》《血泪仇》《杨乃武与小白菜》等评剧看家戏之外,还编演过一些反映边塞生活的新剧目《牧区春歌》、《双送礼》、《传经记》、《五棵苹果树》等,颇受新疆各族观众的喜爱。

中国人民解放军22兵团文工团,于1950年改编成以演出话剧为主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工团。自50至60年代,该团相继编演了不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戏剧作品,诸如1954年推出的歌剧或话剧《换棉篓》《第一个丰收》《塔里木战歌》《支边青年》《边防哨所》《我们是生产兵》、《军垦战士》、《拆墙大喜》等,1956年由安静编剧、骆勋导演、王洛宾、尹荣智作曲的《无人村》,后来由关仲敏编剧、刘富荣作曲的《阿依古丽》等大型民族歌剧充分显示了兵团文艺工作者的乐舞戏剧创作的综合实力。

另外在兵团直属所属亦有一些戏剧戏曲团体,诸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猛进剧团,该团的前身是组建于1940年的国民党十七军特务连工艺排,后于解放前夕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政治部猛进剧团,继尔改编为新疆军区农六师猛进剧团,1954年改称为兵团猛进剧团。这是一个兼演传统与现代戏的专业秦腔剧团,1958年创作与上演现代剧《红旗牧歌》,1959年整理改编传统剧《风雪梅》,1961年创作和演出了《春到草原》,1964年成功地推演现代剧《前程万里》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猜你喜欢
维吾尔族话剧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话剧《二月》海报
我是话剧小演员
关于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
戏剧类
维吾尔族传统知识的民族生态学分析
一台引人深省的话剧——观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