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

2017-10-30 17:13陈冰
新民周刊 2017年4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发展

陈冰

无论是从道路、制度、理论还是文化来看,中国共产党深明自己的初心,清楚自己所走的路,合乎中国人民福祉,合乎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合乎人间大道。

这,也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的世界之问,提供了最深刻的注脚。

在这里,中共领导人住着简陋的窑洞,睡着土炕;在这里,共产党建起学校免费供贫苦孩子念书识字;红军凯旋时,百姓们会送上仅有的食物犒劳他们……这是1936年,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陕北延安采访时看到的情景。

通过斯诺的笔,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真实面貌:这是一个深得民心、充满活力、前景无限的政党。

时空虽然已变幻,但是这个有着96年光荣历史的政党,依然初心未改、斗志不减。

在她的带领下,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世界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一个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政党;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党;如何能够连续执政68年,永葆发展动力?如何继续引领中国航船在新时代扬帆远航?她的道路活力何在?她的理论源自何方?她的制度力量何来?她的文化源自何处?

一起寻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的答案。

中国道路活力何在

“我是离开最晚的那一个,我是开工最早的那一个,我是坚守到最后的那一个……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和你在一起。”

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一个名为《我是谁》的公益广告火爆网络。广告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和画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心系老百姓、忘我奉献的精神追求。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念念不忘立党之本,中共得到了广大百姓的坚定拥护,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因此越走越宽。

“中国体制优越性最大的体现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

坚定的理想信念,深远的历史眼光,恢宏的国际视野,卓越的执政能力和担当气魄,强大的自我革新的勇气……这些独特的精神气质,使中共这个世界上成员最多的党始终保持着先进性。

能够将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既有发展的长期规划,又有实施规划的具体举措;能够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見的手有机结合起来,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越走越通畅……中国道路,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实验。

十八大以来,中共充分展示领导力、执行力,展现自我净化的勇气,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英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指出,中国共产党有生命力的原因,就是她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向前发展,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赢得世界其他国家的敬佩。”巴西中国和亚太问题研究所所长塞维利诺·卡布拉尔说。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习近平说。

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的专题片中,外国女记者站在宽阔的长安街上感慨:“长安街的历史意义在于见证了中国百年的历史进程。而中国人对于这条‘国家街道的建设也与国家发展路径一脉相承。”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就在长安街上的天安门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也是从这里带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征程,在曲折中带领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探索出了一条坚持人民利益,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路中国人走得艰难而曲折,但成绩斐然。

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扶贫工作成果显著,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亿多人,2010年至2016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66亿人减少至4335万人,中国将在4年内完成脱贫,提前10年完成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

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国解决了13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让7亿多人摆脱贫困,这是对人权事业的重大贡献。”

中国之所以如此自信地提出这一目标,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选择所走的一条道路是为人民谋求最大利益的道路。

作为一个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政党,中国共产党拥有一套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执政目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外国女记者指出, 50多年前,长安街道路两侧多是部委机关。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银行和百货公司等商业建筑逐渐在这条路上增多。“长安街可谓见证中国发展历程和创新开放理念的经典案例。”

68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指引中国发展道路的核心理念。过去5年来,中国共产党更充分地展示了领导力和执行力。中国反腐部门的数据显示,近5年有440名高官落马,超过130万基层腐败干部被整肃。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

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高级研究院马丁·雅克说,中国反腐为其他许多国家树立了榜样,“我认为反腐行动应该推广到国际层面” 。

新西兰工党主席奈杰尔·霍沃斯指出,纪律是政治活动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我认为习近平主席十分智慧,他专注于政治纪律” 。

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在于为中国选择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让中国逐渐强大。更为智慧的是,自己选择的道路还能惠及他人。

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9478亿美元,占同期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25.7%,中欧班列已开行52条线路,到达欧洲12个国家32个城市。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倡议下设立,也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预计到2017年年底,85个国家和地区会成为它的成员。截至2016年底,中国出资设立的丝路基金承诺投资额累计约60亿美元。中国倡议的亚投行已为9个项目提供了17亿美元贷款。

“这条横贯北京城的长安街,从最初的只有15米宽,到如今的双向10车道,就好像中国共产党不断自我完善、拓宽发展道路的过程。”外国记者总结道。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斗争、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理论自信源自何处

津巴布韦总统内阁办公厅副主任吉福特·穆蓬贾是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首批学员。“来中国学习治国理政的先进经验,我的眼界更开阔,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全面、客观和深刻。”穆蓬贾谈起学习体会时说。

在强大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也建立起了坚定的理论自信。这一理论体系的构建有着明显特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保持着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的传统。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造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有忧患意识,在看到成绩和机遇的同时,也看到短板和不足;能以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眼光,提出行动纲領……中共理论构建方面的更多特点,都是这个政党理论自信的坚实基础。

提出“软实力”概念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断言,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念、社会发展模式、对外政策会在国际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共鸣。

长城脚下百米深处的高铁站里,隐藏着怎样的中国奇迹?中国的空间发展计划中蕴藏着什么“发展秘密”?是什么让西方媒体惊叹不已?又是怎样的理念,驱动中国这 “高速列车”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快速前进?

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的专题片中,洋记者指出,提起中国,很多人都会想到长城。2000多年前,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为了抵御外侵、守护和平,开始建造长城。这座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建筑,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而就在这个奇迹之下,另一个让世界惊叹的奇迹正在进行。

就在洋记者脚下深处的百米,全球最大规模的高铁地下车站正在修建。这座位于长城深处、世界上最深的高铁车站是连接北京和2022冬奥会场地的“超级工程”。在中国,这样的超级工程数不胜数。而对于世界来说,中国的铁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奇迹。

现在,中国的发展正如高铁一样,不止覆盖了中国全境,同样令世界刮目。引领这列车前行的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略也因此格外令人好奇。或许正如西方媒体的评价,“西方最好还是研究一下中国奇迹般崛起背后的理念”,那么,这个“理念”到底是什么?

在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有两位“不同寻常”的党员,他们分别叫毛泽东和邓小平。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完整表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则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在他的理论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中国共产党凭借对自己理念的坚守,在飞速发展中经历了改革开放近40年。而如今,中国又迎来了新时代。一直在飞跃变化的中国无疑令人着迷。一个国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发生如此巨大且令人瞩目的变化,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哈利德说,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已有60多年,它推出的一些政策为中国人民造福。

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党能够如同中国共产党一样,连续执政超过60年。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执政党,用怎样的治国理念才能让这一 “高速列车”始终维持着一个明确清晰的目标向前行驶呢?

想要准确描述当代中国的治国理念,或许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中国的空间发展计划。2008年,中国的第一名宇航员进行了“太空行走”;三年后,中国发射了自己的第一个“太空实验室”。中国的空间发展计划是在接下来连续发射2-3个空间实验室,多艘飞船与之对接,最终形成一个大而开放的空间站。让我们任性地猜想一下,或许导演吕克·贝松拍摄的电影《千星之城》最终能成为现实。

而中国独特的治国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如同这个大而开放的系统一样,这个理论不是封闭的,而是一直脚踏实地,来源于实践一步步推进,又在符合自己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地开放和吸收。

在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洋记者发现,在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方略中,有很多画风鲜活、观点鲜明的语句令人感兴趣。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中国梦。”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五年间,中国取得的成绩令人吃惊,而她的执政党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不仅让中国变得更加强大,也为其他国家带来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说。

英国学者罗思义说,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追求“中国梦”,是他们能为全人类迈出的最大一步。

智利总统巴切莱特说,“智利愿意和中国一同努力探索全新机制,把我们联系得更加紧密”。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指出,世界银行组织非常自豪地支持中国政府的努力,“这份努力史无前例、雄心勃勃,将照亮夜空”。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在全世界的发行量已经超过625万册,不少国际政要都手捧这本书仔细研读。它之所以具有如此吸引力,正是因为这里浓缩了现代中国如何快速发展的理论精华。它如同“秘籍”一样阐述了中国的发展,也正如中国的空间站建设一样开放、包容。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精神,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说。

中国制度力量何来

“美国人在那儿吵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开始干了”,“ 中国人建设新机场的速度比德国快多了”,曾经对中国百般挑剔的西方媒体和政客,如今发出越来越多的这种感叹。

在很长时间里,所谓的“历史终结论”成为西方主流思想,然而如今,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制度体系,引发海内外重新发现的巨大兴趣。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有机结合;民主集中制保证有广泛民主参与又有高效决策;制定出一个个五年规划,并坚定付诸实施;中国政治制度能使上下同欲,集中力量办大事……

“世界需要重新认识中国制度优势。”法国知名学者戴维·戈塞的论断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越来越广泛的共识。

相比许多国家存在的人走政息、决策短视、党派相互攻讦拆台等问题,中国的制度优势显而易见。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中国的制度优势有利于激发发展活力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发现,没有其他国家能像中国那样,既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又有短期的发展目标。

“中国共产党这样的政治组织、制度安排、治理方式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这是中国体制既高效又灵活、既民主又集中、既多样又团结的根本所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曾说,中国的持续成功发展不仅解决了中国问题,也为西方走出困境提供着启示。

高铁建设13年,运营里程超 2.2万公里;精准扶贫5年,脱贫人口达7000万人;航空航天工程25年迈入“空间站时代”;“中国速度”被全世界称羡。这背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存在?

“这背后是中国制度的力量。”洋记者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站在人民大会堂前介绍,“这里是众多中国重要决策诞生的地方,每年3月份在这里召开的中国两会都会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中国政府会对过去一年进行总结,并对未来一年进行规划,其中,全世界媒体还会紧紧盯着一个数字发布,那就是中国未来一年的GDP目标。”

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地位的提升,这个数字已经不仅仅代表中国的发展速度,更会影响全世界。这样一个重大会议的重大决定是由谁来制定和监督呢?那就是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是中国最高权力机关。中国人大代表的任务就是把中国百姓的意愿带到两会上进行讨论和审议。在这个关键的年度会议上,诞生了很多重大工程项目的议案,例如代表中国速度的高铁建设计划,就是在1990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来的。

在连接北京到上海的复兴号列车上,洋记者介绍,“它以每小时350公里的惊人速度行驶,这意味着它可以在不到四个半小时内完成两个城市之间1300公里的旅程。这使得它成为世界上最快的火车。”许多人对中国高铁建设速度感到震惊,高速的建设使得中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高铁大国。

1978年10月2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乘坐日本新干线列车,赴文化古城京都访问。当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只有4万公里,如今中国高铁全长2.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建设高铁的速度如此之快,是因为中国特殊的制度优势,那就是集中力量干大事。

美赞臣营养品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柯思博说:“当中国决定去做一件事时,当它最终做出决定时,它将会完成这件事。”

友邦保险控股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杜嘉祺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取得中国这样的成就,从发展的方向、目的、能力以及连贯性来说都是如此。”

英国学者罗思义指出,一个政党的命运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命运,中国共产党拯救了国家,因此她上台执政。

放眼全球,连续执政逾30年的政党屈指可数。那么这个成立96年,执政68年的政党为何依然能够保持活力和速度,带领一个人口大国不斷向前迈进?

阿富汗驻华大使贾楠·莫萨扎伊说,“因为你们有强有力的政党以及对未来清晰的规划。”

欧亚思国际构想集团主席李熙德则表示,“所以我更喜欢中国这种长远模式,中国更关注长期回报以及回馈社会。”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中共领导层如何换届,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始终不变,它就像一个庞大的工程沉稳有序地前进。当然,这个庞大的工程由一个个小目标组成,在中国叫做“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中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按照五年一个单位制定规划并付诸行动,至今发布了十三个“五年规划”,通过它们,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国的发展轨迹。1953年中国GDP全球排名靠后,到2010年全球排名上升至第2位,2015年继续保持全球排名第2位。

除了一个个短期小目标,中国同时还制定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英国学者罗思义说,“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因为它被视为唯一能确保中国获得进步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李熙德则说,共产党总是能够适应未来,也许这就是她96年来获得成功并能延续成功的原因。

28年前,一篇《历史的终结》的文章在西方世界引起广泛关注,作者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称自由民主制已经成为人类政府的最后形式。“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实施,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说。

文化自信其来有自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将文化自信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习近平从理想建构的高度上指明了中国道路、制度、理论的根本动力所在。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最深远的来源,就是传承数千年的中国文化精蕴。

这是“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的价值认定,这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境界追求,这是“内圣外王”的人生抱负,这是“参天地化育”的浩然正气,这更是“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以民为本、勇于创新、海纳百川、立己达人……我们不难看到,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传统优秀精神的创新性继承。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样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不断续写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等倡议和理念,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并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等诸多国际组织文件中,从世界视野注解着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认为,在当前全球治理中,中国的文化和思维能够带来积极影响,中国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

已故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表示,作为以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为取向的天下文明,中华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无论是从道路、制度、理论还是文化来看,中国共产党深明自己的初心,清楚自己所走的路,合乎中国人民福祉,合乎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合乎人间大道。

这,也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的世界之问,提供了最深刻的注脚。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