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研究

2017-10-30 09:06徐云飞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12期
关键词:培养能力策略研究数学教学

徐云飞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研究,是研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教师的教法和学法指导,使学生由“我教你学”变成为“我会学”,提高課堂教学效率,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策略研究;培养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即主体性教育,是致力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主体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注意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主张实现教育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把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曾反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在实际教学中只体现了教师的主导,而未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因此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如今,我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理解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后,通过对传统数学教学方法的反思,本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与高度责任感,提出本课题研究,在实际教学中,切实做到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素质教育向前发展。

1.学生主体在主体教育中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学终归要落到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观察、判断、推理、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到知识的内涵,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主体性教育理论要以新观点看待教育和教学活动。首先,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以往的教育理论仅仅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客体、主体性教育理论则把学生看作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是能动性、自主性的个体,而不是单纯的培养“对象”,其次,教育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活动,传统的教育用固定的模式去塑造学生,注重知识的灌输,主体性教育则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我国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用讲授法,而且往往是强制性灌输,在课堂上一讲就是一节课,完全不给学生自己思考和活动的时间,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了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权利。因此,主体性教育,首先应尊重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为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宽松环境;再则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重主导轻主体教育利弊分析

马克思主义把人看作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寡居状态的人,人的本质在于人有主动性,人是自身发展的人。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主要体现教师的指导。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讲到底。基础好一点的学生或许能听出一二三,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则昏昏欲睡,要么干脆在课堂上玩或睡觉,久而久之出现学习基础好一点的学生进步不大,基础差的学生越来越差。

其次,重主导轻主体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我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所提的问题往往要求有一个标准答案,希望所有学生的思维结果达到一致。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对学生多方“启发”、“引导”直到学生的回答符合某个标准的答案,除了这个标准答案,其他任何回答都是错误的,如甲数是乙数的几倍,若回答成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则视为错误的回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即使是错误的,也不要轻易否定,而要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或认识到错误之处,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体性教育的策略

主体教育要求教师组织好师生间的交流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刻领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要求教师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主体性发展的教育环境。学生怎样自主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进行相应的指导。因此,在主体教育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教学过程,准确地说应该是促进儿童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教学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

儿童的心灵世界中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动机,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教学活动在亲、愉、乐情景作用下,构成适宜促进儿童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创设情景的途径很多,大致有生活展观、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等。

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在一节新课的导入时,教师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认知兴趣。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一知识点时,先让每个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分别用量角器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由学生讲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第三个角的度数由老师猜,结果学生很惊奇地发现,他们的第三个角的度数都被老师一一猜中。学生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都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说应用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度这个规律计算出第三个未知角的度数,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新知识。

二是社会实践,丰富感性知识。在学生认识元、角、分时,教师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带学生走出校园,到商店逛逛看看。回到学校,教师让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准备一些学习用品(铅笔、小刀、彩笔、练习本等),还有小玩具,汇集在一起,每小组由一人扮演售货员,其他学生用自制的货币去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结合生活实际,设置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参与。学生在欢笑声中,丰富了生活经验,自然而然地认识了元、角、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参与学习的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景,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形成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2.立足教材,研究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素质教育质量而形成的方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反之,则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因此,教法和学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怎样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样教、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学。为了使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变“要我学”成为“我要学”就要教师立足教材,研究学法,改进教法。那么数学课堂怎样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呢?

一是运用联想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所谓联想是指因一种心理过程而引起与之相联的另一种心理过程的表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由眼前知识联想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索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展开联想,自行领悟:①说出0.3、0.75、0.275、3/4、11/40所表示的意义;②16×4、16×0.3、16×0.75、16×0.275各表示什么意义;③16×3/10、16×75/100、16×275/1000各表示什么意义;④再想一想:16×3/4表示什么,16×11/40表示什么。由于每次有相邻知识作“媒体”,所以学生展开了联想,轻易获取了新的知识。

二是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数学。我在教概念知识时,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数学游戏中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理解概念,掌握法则。如教“互质数”这一概念,书中只用了15个字进行阐述,但互质数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和进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怎样把“枯燥无味的概念”学得生动活泼?课前发给每人一张卡片,卡片上有一个数,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卡片上这个数的约数,同桌说两个数的公约数,公约数只有4个的同桌两个人起来,并说出是哪两个数。有的同桌的两个数是质数,有的两个数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有的两个都是自然数,公约数只有1,根据以上几组数的共同特征,学生总结出了互质数的概念。

3.指导学生自主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共识。然而小学生认知水平极其有限,但却是发展中的主体。这个发展中的主体尽管内存着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但若无人引导,其主体地位是无法得到体现的。如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呢?我认为关键看教师如何进行学法指导,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主发展创造条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导”目标。由于学生各自的认知水平不同,能力有差异,他们获取新知识的难易也不一样。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纲”,即根据大纲要求,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知识结构上进行整体把握,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二是导“难”,根据知识的难点和学生实际指导突破难点。

一是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分层参与。教师的“教”要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促使“教”与“学”互动,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提供广阔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通过参与学习获得成功。

在教学中,对于表现出不同能力、学业水平以及兴趣的学生,可在内容的深广度、训练的难易度、应用的种类上有所不同,保证对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完整有效。如同样一道应用题,一般学生只要求用一种解法,而对于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则可提出用多种解法。

二是激发思维,帮助成功,让学生主动参与。小学生的生活中会遇到大量的“随机现象”,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理解“随机现象”这一概念是比较困难的。于是在教“发芽率”时,教师通过学生观察得到的情景,一颗种子无非两种可能,发芽或不发芽,来告诉学生在种子种下去以前人们无法准确判定的这种现象称随机现象。这不仅为学习“发芽率”打好了基础,并可渗透概率的思想。使学生明白,当一粒种子种下去之前,不能确定它能否发芽,但它的发芽可能程度是可以确定的。教师问:如果发芽率为90%,种下去的种子可能有多少发芽?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体会到概率的思想,同时渗透从局部到整体的思考方法。

学生理解了“发芽率”,其余的“成活率”、“合格率”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综上所述,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教师恰到好处的“导”就能把儿童从课堂学习中的“我教你学”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儿童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学生才能在最佳的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参与,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发展自我、创造自我。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下陈街道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培养能力策略研究数学教学
“双减”背景下主题语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