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地勘单位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路径分析:以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为例

2017-11-01 06:12
中国矿业 2017年10期
关键词:单位发展

李 杨

(河南工业技师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新常态下地勘单位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路径分析:以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为例

李 杨

(河南工业技师学院,河南 郑州450007)

经济新常态下,地勘单位经济步入新的行业低谷期,地勘单位面临着外部环境艰难、内部问题纷杂的不利局面。本文以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为例,剖析了新常态下,地勘单位面临的外部、内部的问题与困境,阐述了地勘单位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新产业、新机遇,以及发展的新动力。深入探讨了地勘单位的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问题,建议传统地勘单位只有主动深化自我改革,做好地质找矿主业、非矿地质技术服务等产业,优化队伍、资质结构,提升人才建设和资金管理水平,培育核心竞争力,增强综合竞争实力,以科技为引领做好产业的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品牌效应,才可能使地矿事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健康可持续发展。

经济新常态;地勘单位;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地权制度改革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全面依法治国等多领域改革开放措施的深入推进实施,各行各业都将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和更为激烈的竞争。与此同时也必将迎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更高层级的“新动力”、“新生机”、“新机遇”。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以下简称“河南省有色地矿局”)是一家传统的有色金属行业地勘单位,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与机遇。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规避和化解各种挑战所带来的风险,最终实现河南有色地矿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摆在全局干部职工面前最为突出的问题。

1 新常态下,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境浅析

1.1 外部环境艰难,行业内部竞争日益加剧

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刻调整,全球地勘投入持续走低,我国地勘市场正处在一个下行趋势当中,形势也不容乐观。2013年以来资金投入一直在下滑(图1)。经过地质勘查“黄金十年”的大发展,全国地勘单位已形成“百局千队”、在职职工50万人左右、技术人员10多万人的超级规模。随着矿产品总需求大幅减少、价格大幅下跌,地勘市场急剧萎缩,造成地质勘查业产能明显过剩。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个行业产能过剩,内部竞争加剧是必然趋势。此外,随着国务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事务事项的逐步落实,矿产资源开采地质报告编制、矿产资源勘查实施方案编制、开采矿产资源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编制、矿产资源储量核实等一系列评估报告编制等不再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地勘单位进行中介服务,矿业企业、矿主自身、自由地质勘查工程师均可参与此类业务,这无疑又加剧了地勘行业的内部竞争[1]。

图1 近十年我国地质勘查投入变化(数据来源:《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6》)

1.2 内部问题纷杂,地勘单位难以独自解决

1.2.1 人员队伍臃肿,结构比例失调

经历过20世纪90年代的地勘行业低谷后,河南省有色地矿局各地勘单位已经形成了一个10年左右的人才断档。21世纪初地勘经济逐步复苏,尤其是“黄金十年”以来,各类地质项目接踵而至,需要大量技术人员来实施,不管专业对口与否,先招来大中专毕业生顶岗干活,结果导致地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能胜任项目负责的技术骨干更是凤毛麟角,人才、资质建设明显滞后。在经济缓慢发展的新常态来临之际,这种失衡的人才结构无疑将大大削弱地勘单位的综合实力,导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发展前景堪忧。

1.2.2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核心优势不明显,综合竞争力不强

河南省有色地矿局是一个小局,局属各地勘单位与中央直属或地矿系统地勘单位相比也是小队(院),人才、资质、矿业权、资金、产业规模及社会话语权等各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经过上一轮“矿业寒冬”调整产业结构后,河南省有色地矿局逐步成为一个以地质矿产勘查为主导产业,非矿地质产业(包括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为延伸补充,非地质关联产业为辅助的综合性地矿局。最大优势主要还是集中在固体矿产勘查领域;非矿地质产业领域,各单位虽有涉及,但均未形成规模,没有发展成为优势产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非地质关联产业大多是以发挥安置性作用而存在,有的根本没有当成事业统一规划发展。就综合实力来讲,没有形成一家产业相对齐全、有一定规模和品牌的独立队(院)。

1.2.3 资金紧张,限制新老业务的拓展

2012年以来随着地勘市场资金投入的大幅下挫,局属地勘单位业务量明显下降,加之这些年开发房地产业投入巨大,导致现在多数单位资金紧张,现金严重缺乏,贷款负债激增,极大地限制了既有业务的发展和新业务的开拓,为单位的稳定与健康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1.2.4 “小富即安”思想盛行,创业创新意识不强,能力不足

经过“黄金十年”的发展,无论单位还是职工个人财富均有了大幅增长,大多数人都购置房产,实现了小康生活,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艰苦奋斗的作风逐步淡化,逐渐滋生了“小富即安”的思想,工作上也习惯于“等、靠、要”,缺乏主动作为、积极奉献的朝气,创业创新意识淡薄,远不能适应新常态下地勘经济的运行机制。这种“小富即安”的想法势必成为阻碍地勘单位在新形势下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及时转型升级谋求新发展的精神障碍。

2 新形势带来改革发展的新动力、新产业、新机遇

2.1 新形势催生矿产资源新需求,形成地质找矿主业发展新动力

新形势下,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对资源需求的拉动在大幅度减弱。产业升级、资源二次利用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将显著降低。国内外矿产资源需求短期内难以像10年前一样大幅度增长。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的深入推进,传统的煤、铁、铜、铝、铅、锌等大宗矿产品由于前期供给过剩,短期内市场关注度难以迅速提升,而新科技革命尤其是国防科工、航空航天战略矿产、贵金属矿产、三稀矿产、石墨、高纯石英等非金属矿产、珠宝矿产等国家和市场急需、短缺的矿种将成为地质勘查工作新的主要目标,尤其是锂、石墨、高纯石英、三稀等新能源、新材料的市场需求急剧攀升,将形成地质找矿主业发展新的动力[2]。

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为国有地勘单位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也为国有地勘单位“走出去”指明了方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国有地勘单位提供了广阔的地质找矿空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地质勘查单位只要善于抓住机会,采取科学的策略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中去,不断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就一定会为地勘主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2 日益增长的民生工程和生态文明建设,将促进形成非矿地质新产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重点领域和重大任务。而地质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导,树立新理念、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建立新机制,全面推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及矿山环境治理等地质环境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3]。

国民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三五”要在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意味着这五年间,我国扶贫攻坚任务将更加繁重,各类民生工程大批量实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相互联系构成广义的环境地质,这是地质工作(资源与环境)的半壁江山,是地质工作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勘单位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主战场,更是未来地勘单位开展地质工作的主攻方向。在矿业下行周期,国家对地质勘查工作投入大幅缩减的情况下,加强水工环地质服务尤为重要、更为迫切。目前,上海、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的地勘单位早已经将地质工作的重心转向了(数字)城市地质、工程地质、农业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业已发展成为新的产业。国家也把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写进了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而且要在未来5年完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这必将形成地勘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地勘单位在地质灾害防治、农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矿山环境治理、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详查、数字城市地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领域已经有过不少实践,只要地勘单位在这些方面总结经验教训,挖掘并满足这些非矿行业的实际需求,不断拓展新业务,就能真正进入这些领域,从而有力促进非矿地质形成新产业[4-6]。

2.3 新常态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整体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

地质勘查行业具有投资风险大、周期长的特点。地勘单位产业结构单一、队伍庞大、人员结构不合理等老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自身的改革、稳定与发展大局。地质行业“黄金十年”迅猛发展所掩盖的一些问题与弊病也随着经济发展放缓的新形势慢慢地显现出来。新老问题叠加,将迫使地勘单位必须改革,积极主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自觉转型升级,抢抓新形势下涌现出的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智能制造、智慧矿山等新业态给地勘行业带来的新机遇,以期走上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3 主动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着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3.1 正确研判外部环境,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及时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本轮经济下行给地勘行业带来的压力和影响,不会在短时间内化解、消除,地勘单位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超前谋划发展策略,主动制定风险应对措施,积极争取主管部门的理解支持,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创造力,统一思想,凝神聚力,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全面科学合理地做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1)做强做优地质找矿主业。作为一个长期以有色金属矿产勘查为主导产业的传统地勘单位,无论经济形势如何风云变化,地质找矿主业永远不能丢,其主导产业的地位也不能变。借助此轮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改进地质找矿工作机制、优化地质找矿工作方向,积极向国家发展急需的战略矿产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矿产转移,以国家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找准地矿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增强主业在全省、全国的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黄金十年”期间,地质找矿项目剧增,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常常是两三个人干一个项目,一名技术人员负责多个项目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由于任务量大,工作周期短,工作方式难免粗放不羁,常常出现为完成工作量而开展项目实施,能否找到矿完全靠运气,缺乏以成果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和集团作战、区域作战、协同作战的战略思维。结果导致个别单位找矿成果差强人意,大多数项目找矿成果欠佳。为一改此种困局,必须强化地、物、化、测、遥等专业分工,以找矿实现突破为目的,精细化管理,同时更加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产、学、研”有机结合,着力打造互联网+地矿工作模式,深入推进“走出去”战略,逐步形成河南省有色地矿局在某些专业、某些矿种、某些地域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垄断优势,不断推进全局综合实力实现质的飞跃,确保在日益激烈地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非矿地质产业。新形势下,以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为主的非矿地质产业,逐渐得到多数地勘单位的重视,已涉足该类领域的单位积极拓展新市场,没有涉足的单位纷纷着手新开此类项目,大有多点开花,全线开花之势。从上一轮地质“寒潮”以来,河南省有色地质局局属地勘单位在工程勘察、抗旱找水、地质灾害调查评估治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环境污染调查与评价以及农业地质等领域多有涉足,但规模都不大,核心技术骨干较少,资质普遍不高,多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市场竞争力较弱,不足以形成支柱产业。当前,非矿地质业务方面,政府资金投入和市场需求的确在逐步扩大,地勘单位必须在摸清家底,客观评估自身人、财、物、资质等多方面的优劣势的基础上,抢抓机遇,有保有弃,科学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又能形成核心市场竞争力的非矿地质产业方向,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支柱性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主动探索非矿地质产业“走出去”策略,努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3)加强发展非地质关联产业。商贸、宾馆、微粉加工、物业管理等服务业作为非地质关联产业,长期以来都是作为安置相关人员、稳定队伍的功能来对待。新形势下,地勘单位工作人员严重过剩,从中选择专业对口或相近的优秀同志充实到这些服务型企业中去,用现代管理制度改造升级经营面貌,实现多盈利、盈好利,变安置型企业为效益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以局为单元,根据产业发展方向优化调整队伍结构

新形势下,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同时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入推进落实,以往那些靠人脉、靠关系争取项目的机会将越来越少,公开招投标、PPP模式将成为政府采购和市场自由竞争的主要方式。地勘单位必须将竞标能力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儿来抓,以确保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不被吞噬。河南省有色地矿局作为一个小局,所属地勘单位规模亦相对较小,单独竞标实力较弱,竞拦大项目、重点项目更是力不从心。因此,以局为单元,根据产业发展方向、专业分工及各自比较优势,优化重组局属地勘单位,将成为新常态下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主的能力建设,主动适应市场发展的不错选择。

3.3 建立局内部人才共享和资本自由流动机制

1)建立局内部人才共享机制。人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人才的拥有、管理使用情况是决定一个单位生死兴衰的大事。作为全国地勘行业中的一个小局,人才规模本身就不大,高层次拔尖人才更是稀缺,由于体制等各方面的限制,像高校那样随时根据需要引进高端人才的可能比较小。因而,加强内部人才管理与培养就显得更为关键。专业技术人才是保证各项业务顺利完成的基石,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若把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与各单位高级管理人员一并统一由局管理调配,在全局范围内实现高级人才共享(比如申请、实施重大项目),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单位的发展活力[7]。

2)尝试局内部资金自由流动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资金对于任何一个经营主体都至关重要。囿于事业单位体制和现行财政管理制度,资金充沛的单位在满足生产、发展所需的剩余资金无处有效使用(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还需上缴财政);而由于种种原因,暂时经营困难、资金严重缺乏或因实施重大项目、经营优质矿业权而资金缺口较大的单位却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扶助。长此以往,只会使穷者更穷,难者更难。久而久之,每况愈下,就会成为全局的“拖油瓶”。如果能够取得上级部门的支持,在局内建立资金自由流动机制,将会有效遏制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8]。

3.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河南有色地矿品牌”

企业文化是市场经济主体的软实力,几十年来,地勘行业形成的“三光荣”、“四特别”优良传统和精神是地勘单位企业文化的天然内核。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力弘扬这些优良传统的基础性上,继续艰苦奋斗,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内涵。

善于抢抓机遇,积极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智慧地矿等新科技改造提升几十年奋斗历程中积累的大量经验和资料,严格执行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工作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倾心打造“河南有色地矿”品牌。从过去的简单服务、打工生存向为客户提供矿产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农业地质等方面的地质技术解决方案转型,从打工经济向打造河南有色地矿品牌转型,不断提升综合软实力。

[1] 牛敏杰.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我国农业空间格局评价与优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2] 韩继深,钱丽苏,张家义.适应供给侧改革促进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29(2):10-12.

[3] 熊维莉,王屿涛.从数字变化看克拉玛依市生态文明建设[J].新疆石油科技,2016,26(4):73-76.

[4] 马强强,陶然.深刻把握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实质[J].改革与开放,2017(1):1-2.

[5] 汤洪俊,朱宗友.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四个融入”探究[J].林业经济,2017,39(1):3-7.

[6] 鲁贵卿.建议加大“绿色行动”推进力度[N].中国建设报,2015-03-13(8).

[7] 胡彦辉,杨龙海.让山清水秀地绿天蓝[N].红河日报,2013-02-06(2).

[8] 盛伟,骆雨晴,汤明伟,等.“多规融合”:探索新常态下临安空间规划前景[J].浙江国土资源,2016(12):40-42.

Analysisoftheeconomic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pathofgeologicalexplorationunitunderthenewnormalacaseofHenanProvinceNon-FerrousMetalsGeologicalMineralResourcesBureau

LI Yang

(Henan Industrial Technician Institute,Zhengzhou 450007,China)

Economy,under the new norm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 economic trough into a new industry,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facing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problem distracting.This article taking Henan Province Non-ferrous Metals Geological Mineral Resources Bureau for example,analyzed the new normal,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facing the external,internal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facing new challenges,new industries and new opportunities,and the momentum of development.Deeply discussed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 optimiz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problems,and concludes that the tradition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only take the initiative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self,do a good job in geological prospecting business,not mine geological technology services industry,optimize the team and qualification structure,enhance the level of talents construction and funds management,cultivating core competitive ability,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 power,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echnology for leading industry,to improve the brand effect,can make the geological mining enterprise in economy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economic new normal;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407.1

A

1004-4051(2017)10-0038-04

2017-04-10责任编辑刘艳敏

李杨(1982-),女,讲师,主要从事经济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71001138@qq.com。

猜你喜欢
单位发展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填单位 要推敲
看错单位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