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借鉴意义

2017-11-02 01:54牛康侃陈德敏
海外华文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国际化孔子

牛康侃 陈德敏

(重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中国重庆400044;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重庆400044)

孔子学院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借鉴意义

牛康侃 陈德敏

(重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中国重庆400044;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重庆400044)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才培养国际化、课程设置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其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孔子学院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但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学生国际化程度不足、国际化课程设置单一、师资队伍国际化展不均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关建议,并最终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一定经验与启示。

孔子学院;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学术界对这一基本内涵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概念界定,但是国内外一些权威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较早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的是美国学者布茨(butts),曾满超、于展、李树培(2008)指出早在1960年他就指出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应该包括国际化的课程内容、培训流动……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国际体系。由此可以看出布茨几乎是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活动或手段等同起来,在概念上还存在一定混淆。之后,学者们希望从本质上去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概念,例如陈昌贵(1998)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可以理解为一种结果,国际化了的高等教育应当是一个先进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体系。之后,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结果学说基础上研究人员也相应地提出了过程说。申超(2014)引入语义分析的方法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做科学解读,由于汉语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翻译而来的词汇,因此,对应英语中的常见表述“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可以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界定为使高等教育在关系、影响或范围上成为国际性的活动或过程。过程说与结果说的“竞争”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发展,过程说强调“实然”,结果说强调“应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然”与“应然”应该进行有机统一的把握。全面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能够让我们认识到在当今开放的高等教育市场中,加强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重点是着力办好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大学,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使他们既能立足于本土,又能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目前,我国政府为推广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大力发展孔子学院,这是一项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工作,孔子学院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进了我国高校国际化的发展,但是推动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人也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并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继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与经验。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表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球化市场下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国际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日趋紧密,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访学游学、合作研究与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办学等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助于促进世界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协调发展、互惠互利,提升科学研究,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立足点

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一个综合因素的结果。21世纪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人才是竞争的关键,因此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迫在眉睫。为了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美国还实施了“培养未来教师”项目(PFF)、“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整合计划”(IGERT)等。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相关事务。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竞争性人才,有计划有目的教授国际化需要的知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国际素养的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是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结果。对此王雪梅(2014)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内涵主要涉及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涉及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科学研究等内容,是一个综合、动态的过程。因此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立足点。

(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是主题

课程国际化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主要手段与实质内容。宏观上,课程的国际化一般具有课程信息开放性、课程资源共享性、学分通用性等特征。在全球化发展下,课程国际化使得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能将其他国家相关文化、社会、科技和管理方法等知识和经验融入本国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的过程,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国际课程标准,将本土专业转化为能被国际社会所接受的课程。高校课程国际化关注不同国家、种族文化的区别,秉承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我国高校近些年积极开设国际教育课程,使用国际通用教材和进行双语教学,同时有计划地集中开发国际化课程,与国外高校间建立了校际联系与合作,促进了高校课程国际化的发展。

(三)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基础

张成华,卢殿臣(2006)指出师资队伍国际化是指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利用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范围内,而是以本民族的文化为背景,超越国家的范畴,在全球范围内开发、配置、使用,即高校教师资源的开发、利用呈现国际化的格局。在全球化发展下,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保障。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建设,从学校的所属层次来划分,主要包括国内高水平大学与省属高校的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发展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相对更具有优势:大力引进具有海外教育背景人才、具有推动教师国外深造的项目和出国访学研修的平台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的众多机会。省属高校则顺应形势,利用其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学科特色,吸引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有目的的优先选择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的专业带头人到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交流,提高省属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的学术科研和教育教学能力。

以上三个方面是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三者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人才的国际化是核心与立足点,师资队伍国际化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础,课程国际化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主题。准确把握三者的关系,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为最终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强有力思想保障。

二、孔子学院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作用

(一)孔子学院推动人才国际化发展

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的文化机构。在国家汉办举办的第十一届孔子学院大会(2016)上指出自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以来,截至2016年12月全球140个国家(地区)建立511所孔子学院。周志刚、乔章凤(2008)指出孔子学院根据各国特点与需要,从实际出发,主要采取了中外高等学校合作、中外高校联合跨国公司合作、外国政府与中国高校合作、外国社团机构与中国高校合作这4种合作办学模式。我国高校与孔子学院具有密切联系,因此,在推进孔子学院建设的过程中也相应促进了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国内高校依托孔子学院这一平台,与国际上的各高校积极互动,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学生的国际化是人才培养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戴晓霞(2004)指出学生国际化主要是指国内招收外国学生或本国学生前往他国就读,包括长期和短期学习,前者多为了取得学位,后者多属于交换或游学性质,主要在于获得文化经验和语言能力。理论上,孔子学院通过在各国不断发展,弘扬和发展中国文化使得更多的国外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进而吸引更多潜在留学生流向中国。这种效应正好符合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三因子”理论,他将文化划分为物质、社会组织、精神生活三个层次,三者的有机统一能满足人类对文化的深刻认知。当国外学生不能在本国体验到系统的中华文化,所以实地学习的愿望更加强烈,而孔子学院可以实现器物、组织与精神的整合体验,有助于国际学生的交往与学习。国家利用孔子学院这一平台,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为促进教育国际化做出很大贡献。2013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14所高校联合启动了“孔子新汉学计划”,旨在为外国本土培养汉学博士,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国家汉办网的《来华留学奖学金申请条例》指出,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孔子学院自2009年开展留学中国奖学金助学活动,截至2015年底,共资助来自168个国家近3万人来华留学。

(二)孔子学院推动课程设置国际化

马迎贤(2004)利用资源依赖理论指出,两个组织之间如果存在着资源的互补,那么这两个组织就能同时形成互相依赖的关系。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组织依赖的本质和范围,也决定了两个组织互相依赖的程度。孔子学院总部暨国家汉办(2008)年度报告指出高校针对孔子学院的发展要求开设相关专业,2006年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汉办),在12所高校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试点,于2007年正式招生,并于2008年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提升为二级学科,纳入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系列。孔子学院总部暨国家汉办(2015)年度报告指出在2009年,招收了千余名学生来华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或进修汉语教学课程。为保障教学质量国家还对授权汉语国际硕士单位进行评估,2015年,对58所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授权的第二、三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院校开展了评估工作,其中56所参与评审院校全票通过,建议继续获得学位授权。孔子学院一方面通过推动国内优势学科对国外学生的教授,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引进国外合作大学的精品课程加快专业的国际化,例如,孔子学院总部暨国家汉办(2015)年度报告指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与英国合建的中医孔子学院,设置系统中医课程。浙江科技大学通过与罗马尼亚克鲁日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引进克鲁日大学的经济类课程,提升学校课程的国际化水平。

(三)孔子学院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

孔子学院以推广中华文化,提升中国软实力为目标,以高质量的教学为生命线,以雄厚的师资力量为重要保障。孔子学院在研究汉学的基础上,在合作国建立了一些科研机构,为长期科学研究合作提供了物质保障,国际间的这种科研合作与交流推动教师队伍国际化。例如,浙江师范大学的教师们凭借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与喀麦隆雅温得的教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非洲研究,而且取得一定的成果,推动了浙江师范大学教师在非洲研究院的发展。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家也积极与中国高校发展孔子学院,加强高校之间优秀师资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经济带上相关问题的研究。兰州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召开(2015)理事会会议指出2015年兰州大学共建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孔子学院、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以此为契合点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研究。孔子学院不仅是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机构,也是进一步扩大科研与学术交流的平台,为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国际化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三、孔子学院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中的不足

(一)学生国际化程度不足

图一 2006—2015年孔子学院世界分布图

根据孔子学院总部的年度报告制作(2015)反映出孔子学院在世界五大洲均有分布,各地区的学校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校人才国际化培养的发展。但是通过孔子学院这一渠道来华学习深造的学生以亚非国家为主,有刘莉(2014)利用Tinbergen(1962)的贸易引力模型对孔子学院影响国外留学生来华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指出,汉文化圈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发现汉文化圈的国家来华留学生最多,学生国际化结构不均衡。图一所示孔子学院在欧洲的数量最多,美洲次之,理论上讲欧美的留学生应该最多,但实际情况却并不非如此,表现出学生国际化结构不均衡。

(二)国际化课程结构设置单一

课程国际化一方面将其他国家相关知识和经验融入本国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另一方面也注重本土专业的合理转化。高校通过孔子学院引进了国外的一些优势课程,对培养国内学生的国际视野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将本土课程转化的过程中主要集中于基础文化层面,教育部(2013)《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正式发布》指出根据《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指导:“适应学员多样化需求,中医、武术、烹饪、艺术、旅游等教学为主要特色的孔子学院;帮助学生既学习汉语言文化又提高职业技能。”因此课程主要集中在的武术、饮食、中医等传统领域,在信息、科技等新型领域涉及甚少。课程设置国际化的核心就是课程内容的国际化。邱伟芬(2009)指出OECD在总结各国开展国际性课程的基础上,归纳出了9种类型的国际化课程:(1)具有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如国际关系);(2)传统课程通过国际比较与借鉴得以延伸和扩大的课程(如国际比较教育);(3)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职业的课程(如国际商务、国际营销);(4)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与外事技能的课程;(5)外国某一个或某几个区域研究的课程;(6)培养学生获得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7)跨国授予的学位课程或双学位课程;(8)海外教师讲授的课程;(9)专门为海外学生设计的课程。其中课程内容与国际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而且注重不同层次的课程设置,相比较而言孔子学院在推动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发展中略显单一。

(三)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不均衡

孔子学院是通过国内高校与国际上的高校合作共同建设的,承办孔子学院的国内高校主要有高水平大学与省属高校,其中高水平大学是承办孔子学院的中坚力量,例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承办的孔子学院都达到10所以上,而对于国际知名度低,影响力弱的省属高校则很少,这样容易形成“马太效应”,严重影响国内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均衡发展。

四、改进建议

由于孔子学院是国家主办,在迅速发展的背后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国际政治的偏见,例如一些国家认为孔子学院是在进行“文化侵略”,因此孔子学院应大力加强汉语教学工作,以汉语教学工作为中心,根据当地文化需求适度发展,同时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只有这样,孔子学院才能稳中求进,以一种更加客观的姿态发展进而更好地融入国际环境,提升国际影响力。

(一)求质求强,提升人才国际化程度

为了发挥孔子学院推动高校人才国际化发展的优点,提升我国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需要认真总结孔子学院在吸引国外学生方面的有效经验。教学活动围绕着精神和能力开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人才,提高内在质量,吸引更多发达地区学生来华,提升人才国际化程度。

(二)合理布局,推进科技信息课程国际融合

孔子学院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高校为孔子学院课程的设置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信息、科技领域的课程设置中显得“捉襟见肘”。孔子学院应积极吸收国外高校在高新领域的精品课程并推动国内高校相关学科与国外学科深入合作,进而推动和完善国内高校科技、信息课程不断的发展。

(三)政府主导,促进师资队伍均衡发展

师资队伍国际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政府积极制定相关的法规,出台相关政策为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省属高校的职能决定了其历史使命:为地方服务,为区域经济国际化发展培养人才,开展科技创新,加速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建设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体系。政务加大对省属高校的资源配置,使其利用孔子学院这一平台更好的发挥特色,加快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

五、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借鉴意义

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使他们既能立足于本土,又能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孔子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探索的重要途径,多年的探索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指导意义。

(一)充分利用文化传播平台

孔子学院与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并不是历史的偶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成为发达国家一项重要的贸易手段。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存在一定差距,属于输出型,主要是国内学生到一些发达地区学习深造。中国的孔子学院在充分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当今世界是多元文化的世界,世界各个地区需要丰富而优秀的文化,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我国高等教育要充分利用诸如孔子学院这样优秀的文化传播平台创建与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深入合作交流机制。借助文化传播平台培养世界所需的国际文化精英,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人才。

(二)政府推进是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保障

孔子学院是国务院领导的国家汉办兴办起来的学校,国家在资金、制度、人力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来华留学奖学金申请条例》指出要大力推进国际留学生来华学习,覆盖几百个国家,资助数万学生来华,同时设立了“外国汉语教师奖学金项目”,资助大量研究生、博士来华进修,大大提高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在制度上逐步建立起院长负责制、财务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等,保障了孔子学院在国外有效健康运行,为高校之间合作提供了保障。在人力上国家更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调动大量志愿者、教师、工作人员服务孔子学院。在这些得到基本保障情况下,我国高校才能进一步通过孔子学院这一平台与国外高校在教师交流、学生互派、科研合作、课程学习等方面取得发展,才能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三)统筹国际化发展,树立以“生”为本观念

孔子学院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为国内外高校之间交流互动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意识与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这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需均衡发展。人才培养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新理念,有重点有目标的发展,避免步子迈的太大和盲目发展,进而导致资源的浪费。

陈昌贵:《国际合作:高等学校的第四职能——兼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

戴晓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外国学生政策之比较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5期。

教育部:《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正式发布》,[EB/OL]http://www.hanban.edu.cn/article/2013-02/28/content_486129.htm.2013-02-28.

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年度报告》,[EB/OL]http://www.hanban.edu.cn/report/.

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第十一届孔子学院大会胜利闭幕》,[EB/OL]http://www.hanban.edu.cn/article/2016-12/11/content_668002.htm.2016-12-11.

孔子学院总部暨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孔子学院总部暨国家汉办2008年年度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孔子学院总部暨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孔子学院总部暨国家汉办2015年年度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刘 莉:《留学生来华影响因素分析》,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4年。

马迎贤:《非营利组织理事会:资源依赖视角的解释》,《学会》,2008年第8期。

邱伟芬:《财经类高校课程国际化策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申 超:《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辨析》,《全球教育展望》,2014年第6期。

王雪梅:《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内涵、类型与培养思路——以外语类院校为例》,《外语电化教学》,2014年第1期。

曾满超、于 展、李树培:《中日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基于文献的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21期。

张成华、卢殿臣:《高校师资国际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第4期。

张敏兰:《兰州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召开 2015年理事会会议》,[EB/OL]http://news.lzu.edu.cn/c/201506/35095.html.2015-06-12.

周志刚、乔章凤:《海外孔子学院合作办学模式探析》,《江苏高教》,2008年第5期。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NIU Kangkan&CHEN Demin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 China;Institut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rresistible trend,which is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eachers.Its ultimate aim i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wi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Confucius Institute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this process,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including the imbal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of talents training,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d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staff.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and finally provides som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Confucius institute;higher educ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

H195

A

2221-9056(2017)09-1276-07

10.14095/j.cnki.oce.2017.09.012

2016-12-30

牛康侃,重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Email:1109619194@qq.com陈德敏,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Email:chendm@cqu.edu.cn感谢《海外华文教育》匿名审稿专家的宝贵意见,文中不妥之处概由本人负责。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国际化孔子
聚焦港口国际化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河南省本科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