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材料表达研究

2017-11-04 03:45田朋朋郑洋子刘恩亮杨芳绒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油坊民居传统

田朋朋,郑洋子,刘恩亮,杨芳绒

(河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 郑州 450001)

荥阳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材料表达研究

田朋朋,郑洋子,刘恩亮,杨芳绒

(河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 郑州 450001)

油坊村民居建筑是河南豫中地区砖木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现场实地调研,详细分析了油坊村传统民居所使用的以“土、木、砖、石、瓦”为主的建筑材料,并进一步从材料的角度探讨了其技术性表达、艺术性表达以及场所性表达。本研究为今后建设具有河南豫中地区民居风格特点的建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并对中国当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在地域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荥阳;油坊村;传统民居;材料表达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荥阳地处中原腹地,建筑独具特色,该地区有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村落,其中以高村乡油坊村现存传统民居建筑居多,是豫中地区传统乡村聚落的典型代表。传统建筑材料是构筑民居建筑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地域性建筑文化的物质载体,对于建筑风格的形成、文化的表达与传承等具有重要影响[1]。因此,以荥阳油坊村为例,探究其传统民居建筑材料的表达,对于当代豫中地区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1 传统建筑材料概念

“材料”一词在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材,木梃也”;“料,量也。从斗,米在其中”,“料”的意思是计量。而在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一书中,将“材”规定为木材的截面尺寸,有着森严的封建等级模数作用;将“料”规定为各种建筑工程所需的人工及材料数量,用来控制建筑工程的成本。“材料”的英文是“material”,在词源学中的解释是用来制作或建构事物的物质。“建筑材料”即用来建构建筑的物质。“传统”是指世代相传、历史延续下来的思想、道德、文化、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和控制作用,是一个社会民族精神的象征[2]。“传统建筑材料”即一个地区世代相传的、历史上大量使用并沿用至今的,由手工制造或建造的材料。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也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古时这里的生态环境良好,木材资源丰富,优越的土质条件使其更适合建筑的营造活动,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以“土”和“木”为主的两种建筑材料,为中国的古典建筑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3]。李诫在《营造法式》中认为“五材并用,百堵皆兴”,这里的“五材”指代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或者说是以“土、木、砖、石、瓦”为主的常用建筑材料。“五材并用”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选材原则,“百堵”即大量建造的意思。

2 荥阳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生成环境

2.1 自然环境特征

油坊村位于河南省荥阳市高村乡的西北部,广武山的南麓,郑州市以西15 km,北依黄河,与沿黄快速路相距1 km,南距连霍高速的高村乡出入口约4.5 km(见图 1)。油坊村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雨雪较少,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约为14 ℃[4]。

油坊村的地势较为平坦,处于一开阔的冲积平原之中,其西部、南部、北部均属于丘陵地带,地势偏高,自西向东逐渐倾斜过渡至平原地带,整体形态如簸箕状,属于半平原半丘陵地形。村落四周均为农田环绕,土地肥沃,物产资源丰富,形成宅田相依的农耕村落景观,是人们生产与生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见图 2)。

图1 油坊村区位图

图2 村落及周边环境

2.2 历史文化背景

在历史上,荥阳曾是中原地区的政治要地、军事重镇、水运枢纽以及粮储中心,被誉为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由于古代商业的繁荣,油坊村逐渐发展起来,完整地记录了豫商秦氏家族的兴衰史,也是豫中地区村落发展演变的典型代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原因,油坊村至今仍保存着许多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建筑,传统民居类型以合院式民居为主,这些传统民居记载了当地的历史及人文信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社会、及艺术价值。在2014年,油坊村被列入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名录。

2.3 社会经济状况

位于油坊村西北部黄河滩南岸的牛口峪是古时的黄河渡口,商道和官道从此地经过,是较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地。油坊村位于牛口峪至河阴县的主要商贸线上(见图 3),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长期的商业繁荣以及人口的集聚给油坊村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促进了村落的繁荣。古时的油坊村高楼大院林立,商业店铺众多,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据《民国河阴县志》记载,油坊村的整体村落格局按行政区划分为东油房、西油房、油坊寨、荆寨、赵寨、史坊、小寨以及王拐等8个聚落点。随着历史的变迁,如今的油坊村与古代相比,在行政区划管理上已经大有不同,村落整体划分为油坊和史坊2个自然村。

图3 商道路线示意图

3荥阳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材料及其基本属性

“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吴良镛《北京宪章》),因地域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传统民居建筑,它是人们为适应自身的地域环境进行长期建筑实践的结果。“建筑艺术”通过建筑物的“材料艺术”得以实现,“材料”是“建筑”的忠实表达者[6]。油坊村古民居由于受古时交通条件的制约,加上地方物产、地区生活方式与地区文化观念等地域要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传统民居在材料的选择上“就地取材”,形成了以“土、木、砖、石、瓦”为主要建筑材料的特征。

3.1 生土

生土是指没有经过焙烧、仅经过了简单加工的原状土质材料,具有取材方便、施工简单、保温隔热、经济环保、造价低廉、调湿、透气、防火、低能耗等特点,主要用作建筑的墙体、屋面覆土材料,废弃的生土材料,可以循环再利用,也可以使其重新回归自然[7]。

油坊村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自古以来这里的黄土资源丰富,在筑房方面可为人们所利用。其传统民居生土材料的营造工艺可以分为夯土版筑法与土坯砌筑法两种,分别形成了以夯土版筑墙与土坯砌筑墙为独具特色的生土墙体。夯土版筑法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即直接夯土法与版筑夯土法两种。直接夯土法是指对土材料进行直接地夯实处理,多用于地基的加固,增强其耐压强度及整体性,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稳定。版筑夯土法是指在模板之间填加需要夯筑的土体,层层夯实,并在夯层之间掺入碎石、砂和植物纤维,以减小夯筑墙体的收缩,提高其坚固性和耐久性。当遇到门窗洞口时,其作法是先预埋木质门窗过梁,待墙体整体夯筑完成后再凿出适合大小的门窗洞口。以生土作为建筑材料的历史悠久,是人类从原始进入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3.2 木

木材是一种天然的多孔性材料,属于可再生资源。不同种类的树木呈现出相应的形态各异的肌理,如直线形、星点形、波浪形、雨线形等,柔美的曲线形年轮与建筑造型特征相互融合,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氛围。在物理属性方面,其具有自重轻、可塑性强、强度大、保温隔热、相对承载力大、抗震性能好以及优良的吸声性能等特点。木材可以给人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质地柔软富有弹性,生动自然,肌理丰富,气味清爽宜人,还可调节室内的温湿度,使居室环境温暖舒适。

在中国地理上,远古时期的河南地区曾属于亚热带气候,这里的森林繁茂,树木生长旺盛,木材资源丰富。由于木材容易获取和加工,古代的人们就地取材,将木材大量运用到建筑的建造上。河南盛产杨树、柳树、榆树、槐树、椿树、柏树等,油坊村内许多传统民居的建造都优选乡土树种榆木做为建筑的梁与檩条,其小木作在材料的选择方面主要以易于加工的杨木和椿木为主。为了防止木材变形或受潮腐烂,其表面常以油漆面层作为材料的保护层,同时表面光滑的油漆还可以产生一种装饰效果。由于木构建筑是由不同的构件组合而成,从中可以较直观地看出其建构的逻辑性,在延续村落传统文化、表达豫中地区文化方面表现为一种良好的载体。古人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历史悠久,深刻地反映出其热爱大自然以及对自然界树木的欣赏。

3.3 砖

油坊村传统民居所用的砖材以青灰色的黏土砖为主,在制作过程中是将泥土、黏土及沙子加入水后进行均匀混合,按一定的形态大小定型或在其表面印上装饰图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干燥处理,然后将其放至砖窑内高温烧制,最终制作成砖。这种烧结砖具有较好的耐火性、耐候性、耐久性、保温隔热性以及抗压强度等物理性能,其表面质感细腻、纯朴,给人以温馨、自然和亲近之感。

在墙体的建构上,砖块对于墙面肌理的形成起着主导的作用,由灰缝以及砌筑方式带来的变化会使其产生无限的可能性。此外,将砖块出挑或退入到墙体内,还可以形成富有装饰性的图案和阴影。

3.4 石

传统材料中的石一般是在自然岩石体块上面开采、加工所得的天然石材,其有着丰富多变的肌理、柔和的色彩和微妙的线条,这种无法抵挡的天然美质朴而纯净。天然岩石是由数种无机盐构成的晶体或非晶体混合物,通过板块构造、海底扩张等自然地质运动而形成。由于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作用,其表面形成一种凹凸起伏的立体感特征。石材具有高强度性、耐压性、耐久性、不可燃、耐酸碱、种类繁多、易于开采加工等优点,历史上应用最为广泛,建筑的墙面、地面、屋顶以及各类建筑构件等均可用石材来建造,给人以厚重的感觉,简练的形体下传达出一种深厚的文化感与历史感。

荥阳盛产大理石、花岗石、青石、板石等材料。大理石材料质感光滑,具有绚丽的色泽和花纹,装饰功能强;花岗石材料的表面粗糙且质地坚硬,多呈现出棕色或灰色的斜向纹理,整体感较强,显得较为古典、庄严;青石具有良好的加工性、不透气性及胶结性,质地均匀细密且硬度不是很高,易于对其进行人工雕刻,制作成为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些装饰构件,以丰富其艺术效果,或赋予其一些特有的含义,如石雕柱础、石雕文字题刻等(见图 14)。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常用的石材以青石为主,多用于建筑的台基、墙身等的构件装饰部位,简洁实用。将石材运用于建筑的建造,同时也表现出先人们对自然本原形式的亲近与热爱。

3.5 瓦

瓦的制作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材料,经泥料处理成型、干燥和焙烧而制成。在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中,常用的瓦有青瓦、脊瓦和平瓦。青瓦是一种不通氧气烧制而成的非釉面弧形瓦,其表面呈现出青灰之色,又叫蝴蝶瓦或阴阳瓦;脊瓦是一种覆盖至屋脊之上的瓦,有人字形、圆弧形和马鞍形等;平瓦是一种表面带沟槽的片状瓦材,呈长方形,用于屋面的铺设。瓦作为传统民居建筑的“第五立面”,具有围护和装饰的作用,同时也体现出传统民居建筑的朴素风格。

除了以上主要材料外,在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中,还用到了柳条、麦秸秆等特殊的建筑材料。河南自古是中国的粮食大省之一,该地区以盛产小麦为主,因此麦秸秆材料方便易取,在夯土墙或屋顶垫层中添加适量的麦秸秆可以增强其黏合度,既适用又经济。而柳条大多用于建筑的屋顶铺设,即先将柳条编织成网状,然后将其铺设在木椽上面,这种构造做法相当于传统民居建筑中望板的角色。

4 荥阳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材料表达

4.1 技术性表达

我国传统民居木构建筑的结构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类型,因地域气候、施工技术及文化的差异,油坊村古民居中的木构架多以抬梁式为主。图 4为秦氏旧宅中的抬梁式木构架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其构造特点:将整个进深长度的大梁放置在前后檐墙上,然后在大梁的上皮前后位置各向内收进一步架,设置两根瓜柱,瓜柱的顶端位置再放置稍短的二梁,以此类推,将几种不同长度的梁重重叠起来,根据需要,可重叠3或4根梁,各个梁的顶端部位放置檩条,在最高的梁上设置脊瓜柱,顶端放置脊檩,最终形成一榀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三角形木构架[8]。在屋顶坡度不变的情况下,梁的数量越多,建筑的进深越大。

村内有许多类似碉楼的多层楼式单体建筑,首层结构与豫西的窑洞民居类似,为砖砌筑而成的拱券结构,形式多为单向的横拱,室内环境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9],其上铺平成楼地面,上层为墙体承托木梁架,且均为木构楼板,2层可由室外砖砌楼梯直接进入,3层以上通过室内木制楼梯上下(见图5)。

图4 抬梁式木构架

图5 秦氏旧宅堂楼纵剖面

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的屋顶以硬山式为主,也有少量的悬山式屋顶及平屋顶,在形式上遵守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以砖砌筑的建筑山墙多为硬山式屋顶(见图 6(a)),砖封檐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抽屉檐、菱角檐等,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在建筑的防火性能方面也大大增强。以生土为材料进行夯土版筑的建筑山墙,其屋顶形式多做成悬山式(见图 6(b)),使檐椽、飞椽外露出墙面,目的是保护建筑墙面不受雨水的冲刷,椽子的截面一般为方形或圆形,端口及小连檐木露出墙体以外,无封檐木的遮挡,这样更有利于建筑木架结构的通风透气,保持干燥,防止建筑木材受潮损坏,从而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平屋顶较少,其女儿墙常做成镂空的十字花式,屋面采用有组织排水的形式,在檐头的女儿墙下设置排水沟眼,使屋面汇集的雨水排出其外(见图 6(c))。

屋面的铺设形式以合瓦屋面和干槎瓦屋面为主,筒瓦屋面在油坊村的关帝庙建筑上应用较多(见图 7)。合瓦屋面又叫阴阳瓦或蝴蝶瓦屋面,其特点是底瓦与盖瓦按照一正一反或一阴一阳的顺序排列,多应用于正房或倒座门楼。干槎瓦屋面是油坊村传统民居应用最多的屋面形式,这种屋面用料最省,其自重也比较轻,仅用仰瓦彼此相互错缝搭接设置。

墙体做为建筑的围护结构,在满足坚固、实用、美观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其经济性。油坊村传统民居以“就地取材”做为墙体砌筑的基本原则之一,墙体形式多样,按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砖墙、生土墙以及混合墙三大类。用砖砌筑的墙体平整美观、耐磨、防水,砖的摆置方式有卧砖、陡砖、丁砖及甃砖等几种,油坊村民居的砌筑以卧砖最为常见,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十字缝、一顺一丁(又称“梅花丁”)、三顺一丁、五顺一丁、n层一丁等(见图 8)。十字缝的特点是让砖全部以长身面露明,转角处除外,每层均按一顺砖进行摆放砌筑;n层一丁的做法是先砌几层顺砖,然后再砌一层丁砖,丁砖具有加固墙体,使墙体的拉结性增强的作用,一般在门窗洞口附近较为密集。油坊村民居的生土墙主要有夯土版筑墙与土坯砌筑墙两种类型,因夯土版筑墙是一版一版的层层夯筑而成,因此墙体表面一般会有若干条横向纹理,土坯砌筑墙是由生土砖砌筑而成,为了使墙面平整美观以及防止雨水冲刷损坏,这种墙体多在其表面抹由麦秸、煤灰或白灰、黄土、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灰,墙体呈现出灰色、白色及土黄色3种饰面(见图9)。混合墙是由砖与生土混合搭配砌筑而成的墙体,这种墙体最直观的特征是其下碱和墙角等重要建筑部位用砖砌筑,其余部位用土坯填充,此做法可以充分发挥砖与生土各自的材料优势,不仅立面形式各种各样,而且从建筑造价上来说,用砖量较少,造价低,经济适用。建筑的主立面一般用整砖墙,其他各个侧面用混合墙,整砖墙又有“里生外熟”和“金镶玉”两种特殊的作法,这两种做法是比较隐蔽的砖坯结合墙形式。“里生外熟”是指墙体外侧用砖砌筑,内侧用土坯砖砌筑的方式;“金镶玉”砖墙则是内外两侧用砖砌筑,中间填充碎砖或土坯的做法。

油坊村传统民居的建筑地面做法较为简单,有素土夯实地面、灰土地面、条砖地面、方砖地面及条砖与方砖搭配铺设地面等几种类型。

4.2 艺术性表达

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造型生动优美,艺术特色鲜明,在建筑体量、样式、色彩及装饰上,表现出特定的建筑内容。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建筑平面构图及结构布置采用严格的规则对称式几何形状,立面上三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也遵循构图均衡对称的原则,比例尺度宜人。在中国的“五行”观念中,“黑色”代表“水”,“水克火”,因此“青黑”色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具有避免火灾的寓意,建筑装饰上多用朴素的冷色调,屋顶的装饰以灰瓦为主,墙面多用青砖,整体简洁美观,同时也反映出封建等级制度[10]。院门作为民居建筑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它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的象征,有着深刻的意义。油坊村传统民居的院门形式主要有金柱大门、墙垣门、随房门等几种,形式较为简单,充分体现了该村的平民文化现象(见图 10)。

图6 油坊村传统民居主要的屋顶类型

图7 油坊村传统民居屋面铺设形式

图8 油坊村传统民居砖墙砌筑形式

图10 油坊村传统民居院门形式

民居建筑在装饰上整体朴素,没有过多堆砌的装饰的元素,其题材与图案雕刻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宗旨[11]。油坊村民居的屋脊装饰简单,形象单一,其两端的正吻以龙头鱼身造型为主,嘴全部朝向外部,象征着一种驱邪避凶的吉祥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建筑的大屋顶,增加其装饰效果。在建筑门窗上常做一些形态各异的花纹式样,融雕刻、工艺美术于一体,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木雕是将木材进行雕刻加工,以丰富建筑的形象。木材特殊的质感以及在建筑上丰富变化的精巧图案,使建筑表现出一种明快、柔美的韵味,增加了建筑艺术的感染力。由于中原地区的木材长时间被开发利用,到了清代日益稀少,供不应求,木材价格昂贵。从油坊村现存的民居中可以看出:木雕大多在一些大户人家及庙宇中出现,主要应用在门楼、正房的檐下构件、门窗隔扇等部位,工艺手法简洁,多为平雕或者浅浮雕(见图 11)。

砖雕是以砖作为雕刻的对象,多用于民居的大门门楼、山墙、门窗周边、墀头以及照壁等部位。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在门窗上常用的砖雕主要为仿造简化的垂花门形式,拱形房门与其上部方形门框之间的三角形区域,形成固定美观的砖雕艺术图案(见图 12)。传统民居建筑山墙的墀头分为下碱、墙身和盘头3个部分,也是砖雕装饰的重点部位,有些建筑为了保留砖雕装饰的美观,仅设盘头部分,其弧度较小,可以在正中饰以团花或文字,通常称之为“烧心子”。戗檐上悬挂的片砖,通常称为“挂面”,可在其上雕刻绳纹及花卉图案。戗檐下的“烧座子”以须弥座式为主,形制比较固定,是盘头砖雕最为集中的地方。总体来说,民居建筑的盘头部分其装饰并不十分繁琐,形体简洁明快,以凸显叠涩线条的韵律美感(见图 13)。

图11 门窗隔扇及门楼檐下木浮雕

图12 门窗部位的砖雕图案

图13 盘头样式

石材具有质地坚硬,耐磨、耐腐蚀的特点,在传统民居中常用于柱础、台阶踏步、门槛、门枕石、抱鼓石等贴近地面易被磨损的地方。将石材构件的露明部分进行雕琢加工一些图案,可以丰富其装饰性(见图 14(a))。有的建筑在门楣上置石雕文字题刻,如秦氏旧宅的堂楼(见图14(b)),其门楣上刻有“存朴堂”3个大字,门帮上嵌刻的石联为:“创业倍尝辛苦,守成甚勿骄奢”。透过这幅朴素易懂的对联,可以了解到秦家先人对于后辈的苦心孤诣,这与油坊地处河洛文化腹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尊中庸之道有密切关系。自古我国就有“富不过三代”的深刻警训,在西方也有“富爷爷,穷孙子”的说法,而油坊秦家150多年的兴盛与他们的优良家训、家风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教育后人具有重大的意义。

图14 石材构件

古人在建筑用材上刚柔搭配、阴阳相生,体现出“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12]。建筑构件上的雕饰、门窗上的棂格、山墙上的装饰以及屋面上的脊饰等,简繁得当、色彩古朴,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建筑艺术风貌远观不失稳重,近观不失细节。

4.3 场所性表达

从地形地貌上来讲,油坊村位于广武山南麓,靠近黄河水源,地理位置优越,村落选址符合中国传统的风水学思想,明代乔项《风水辩》中这样写道:“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与无所谓地风者也;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而已。”广武山绵延横跨东西31 km,海拔约150~250 m,相当于风水中的“龙脉”,以龙(广武山)为靠山,体现了古人对于山水格局的典型自然观[5]。

村落的空间结构为网格型,由东西4条街道、南北4条街道及若干胡同组成,空间层次分明(见图2)。村落整体与周边环境融合形成的“面”,村落内由街道和街道两侧传统民居组成的“线”以及村落内的主要公共空间或公共场所形成的“点”,对于当今的城乡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油坊村传统民居院落的布局形式大多为“前客厅后楼院”式(见图 15)。第一进院(前院)是以单层房屋组合而成的标准四合院,东厢房、西厢房以及正房均为带前檐的单层硬山屋顶建筑,院落的建筑密度较小,空间显得开敞,常作招待客人之用。二进院(后院)为多层堂楼围合而成的四合院,在建筑的首层加有一圈外廊,院落显得狭小、封闭,整个空间氛围充满压迫感,生活私密性较强,其建筑密度相对于前院来说有所增加,以满足家庭居住的需求。整个民居院落疏密有致、空间层次丰富多变。

图15 秦氏旧宅平面图

庭院做为传统民居的独特空间,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体现出一种“有无相生”、“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置身其中,“庭院深深”的幽雅深静悠然而生,环境亲切宜人。

油坊村传统民居最为常见的平面形式为一明两暗的三开间式(见图 16(a)),这也是中国传统民居最基本的形制。这种单体建筑,在使用上不仅面积适宜、梁架结构合理,而且还更利于建筑组群空间的组合,简洁适用[13]。在此基础上,人们又为三开间的单体建筑增加了檐廊,从而使建筑的平面形式分为前檐廊式和前后廊式两种,建筑空间富有层次性。前檐廊式又可称为外檐廊式(见图 16(b)),其平面是在三间五架的主架前加一步架,常在大、中型的院落中可见。前后廊式多用于民居的厅堂,其平面是在建筑的主架前后分别加一步架,将后廊置于室内,并在两柱之间设太师壁,用于遮挡后门的视线,以增加后院的私密性(见图 16(c))。

图16 平面基本形式

材料是构成场所不可缺少的元素,与建筑形式共同构成了特定的场所,并产生了与之相应的场所精神,材料的物质性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以“土、木、砖、石、瓦”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油坊村传统民居,反映出古人在建筑营造技艺方面所遵循的“五材并举、天人合一”的生态学思想,对于建设绿色生态建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它是豫中地区的文化载体,同时也是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时代特征的真实表达。

油坊村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成熟而稳定的建筑形态,聚落于豫中平原地带,它不仅经济、实用、美观,而且高效利用了当地所特有的材料资源,营造出健康、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古人充分挖掘当地所特有的各种材料的特性,将其运用到建筑的建造上,创造出独特的结构体系,艺术造型优美,雕绘装饰精致,场所归属强烈,形成了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所特有的美学风格。

此外,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还融合了豫西窑洞民居的优点,发展出一种独特的“下窑上房”式建筑,其拱券结构的整体承载抗压能力比单纯的砖砌体结构大很多。从中可以看出:这也是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材料技术性表达的一种创新和突破,也反映出对其他地区建筑文化的包容与渗透。

5.2 讨论

由于当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矛盾,在油坊村,村民“拆旧建新”的现象时有发生,华夏民族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亡。因此,研究其历史文化及传统民居建筑的材料表达,以丰富和发展荥阳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理论,从而为后学者所借鉴,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荥阳油坊村传统民居的研究,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吕红医老师以及唐丽老师均对油坊村秦氏旧宅的建筑群总体布局及重要单体建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但相对于村落整体的研究具有局限性;之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宋亚亭老师又进一步对油坊村的历史脉络及空间形态进行了分析,该研究同样具有片面性。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以新的视角,从材料学的角度分别对荥阳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的技术性、艺术性以及场所性的表达进行深入的研究,弥补了前人研究的不足,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对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理论的研究。

[1] 冼宁,倪东舒.历史建筑的价值认识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10):112-113.

[2]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6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 梁思成.中国古代建筑史绪论[M].梁思成. 梁思成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40-341.

[4] 河南省气象局.河南省气象图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5] 宋亚亭,杜元元.荥阳油坊村历史村落形态调查研究[C]//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10.

[6] 马涛,许柏鸣.空间设计中材料手法化的探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2):82-83.

[7] 刘俊霞,张磊,杨久俊.生土材料国内外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2,26(12):14-15.

[8] 唐丽.荥阳秦氏旧宅院落空间及构造探讨——兼谈河南豫中传统民居技术特征[J].建筑科学,2012,28(4):13-15.

[9] 王颂.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构建经验解析——以河南传统民居建筑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3):269-270.

[10] 林作新. 中国传统的色彩观辨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11):21.

[11] 冼宁,鞠旻琛.中国古建筑语言的语法构成分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8):98-99.

[12] 杨月,杨茂川.虚实相生——写意中式住宅设计实践[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2):19-21.

[13] 张巍. 民居房间尺度与地形分区相关性量化分析[J].建筑技术,2016,47(7):624-625.

(责任编辑刘 舸)

StudyonExpressionofBuildingMaterialsofTraditionalDwellingsinYoufangVillageofXingyangCity

TIAN Pengpeng, ZHENG Yangzi, LIU Enliang, YANG Fangrong

(College of Forestry,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The traditional folk houses in Youfang Village ar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brick-wood structure buildings in central Henan. Through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we hav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use of traditional houses in Youfang Village to “soil, wood, brick, stone, tile” as the mai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further from the material perspective,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a place. It provides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style in central Henan areas, and makes China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which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he inheritance of regional culture.

Xingyang; Youfang village; traditional houses; expression of materials

2017-02-25

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SKPJ-2014-14)

田朋朋(1990—),男,河南范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域性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 杨芳绒(1963—),女,河南灵宝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域性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E-mail:1096077909@qq.com。

田朋朋,郑洋子,刘恩亮,等.荥阳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材料表达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7(10):147-157.

formatTIAN Pengpeng, ZHENG Yangzi, LIU Enliang, et al.Study on Expression of Building Materials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Youfang Village of Xingyang City[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2017(10):147-157.

10.3969/j.issn.1674-8425(z).2017.10.024

TU241.5

A

1674-8425(2017)10-0147-11

猜你喜欢
油坊民居传统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驴磨油坊
远去的老油坊
老油坊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